创作素材之三: 十四师四十七团

来源:第十四师昆玉市     点击量:1958   发布:2016-08-24
分享到

一、历史沿革

47团前身是闻名中外的八路军一二○师359旅719团。解放战争时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一兵团二军五师十五团。1949年10月,二军五师十五团随王震将军由甘肃酒泉向新疆进军,同年12月5日,为了及时制止和田民族分裂分子预谋组织的叛乱,十五团奉命从阿克苏日夜兼程15天,徒步横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1580里,12月22日和平解放了和田。1949年12月2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彭德怀、政委习仲勋致十五团嘉勉电:“你们进驻和田,冒天寒地冻、荒原漠野、风餐露宿,创造了史无前例的进军纪录,特向我艰苦奋斗胜利进军的光荣战士致敬!”在完成解放和田的任务后,1953年,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建立新的地方政权,部队留下了一个营就地转业,开展屯田生产、减租反霸和土改工作,将开垦出的4万亩良田无偿捐给地方政府,在昆仑山下屯垦戍边60余载。在几代军垦人的努力下,发展成了今天的兵团第十四师47团。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兵团屯垦戌边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为和田地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自然状况

47团位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缘,昆仑山北麓的和田地区墨玉县境内。团部距墨玉县城37公里,距师部63公里。建团初期以“维护和田稳定、制止民族叛乱”为宗旨,形成了全团与墨玉县的七乡两镇穿插接壤,呈“三大片、七小块”零星分布的战略布局,具有“点多面广、民汉大杂居、小聚居、点多、线长、人口居住分散”的特点。境内海拔高度1297米,处在墨玉县的最下游,没有自己独立的水系,自然环境恶劣,每年风沙、浮尘天气达220多天,职工生产和生活条件十分艰苦,是典型的边远艰苦少数民族聚居团场。

三、获得荣誉

多年来,47团在中央和兵、师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坚持处理好“三大关系”,积极发挥好“三大作用”。带领全团各族干部职工,以屯垦戍边为己任,建设新型团场为目标,以落实兵团农牧团场基本经营制度为核心,积极推进团场改革,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一起抓,先后被国务院表彰为“民族团结模范进步单位”,先后被兵团党委授予“文明团场”、“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团场”称号。2013年底,第二届中国·新疆兵团沙海老兵节举办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对老兵的致信做出了重要批示。

四、经济成果

全团生产总值由2011年的5118万元增加到2015年的13149万元,增长2.6倍,年均增长20.8%,其中一产由3325万元增加到9114万元,增长2.8倍,年均增长22.3%;二产由389万元增加到903万元,增长2.3倍,年均增长18.3%;三产由1404万元增加到3132万元,增长2.2倍,年均增长17.4%。固定资产投资由2011年的7758万元增加到2015年的30086万元,增长4倍,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56亿元。红枣产业化发展取得长足进步,红枣产量由2011年的5505吨增长到2015年的18000吨,增长3.3倍,年均增长26.7%。团场总人口由2011年的4075人增长到2015年的5142人,年均增长4.8%,人口结构进一步优化。连队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1年的7271元增长到2015年的13142元,年均增长12.6%。

五、老兵精神

深入挖掘老兵精神时代内涵,唱亮唱响老兵精神,打造团场和兵师文化名片。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为动力,以“中国·新疆兵团沙海老兵节”为载体,不断丰富宣传文化活动内容,创新宣传文化形式,弘扬主旋律、打响主动仗、传播正能量。推进在世老兵、进军和田屯垦戍边纪念馆、纪念碑、老兵村、三八线老战士陵园等红色资源保护,实施老兵实物及遗址整理工程,制作展播老兵题材电影、纪录片、画报等图影作品,开展老兵精神进机关、进作业区、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活动,推进在全兵团唱响和践行老兵精神,扩大老兵精神影响力,激发职工群众的奉献情怀。坐落在团部中心的老兵纪念馆,年接待游客5万余人,国家3 A级旅游景区,是全国红军小学建设工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北京援疆干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兵团廉政教育基地、兵团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兵团党员党性教育基地、兵团机关屯垦戌边教育基地、和田地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十四师党委党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作者:系统管理员 编辑: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