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海老兵口述史》--杨方中口述(未完待续)

来源:第十四师昆玉市     点击量:11   发布:2024-04-02
分享到

杨方中口述

        杨方中 (1969 年—),男、汉族,祖籍四川省南部县。本科文化,中共党员,1993年来疆并参加工作。在兵团第三师四十三团连队、学校、机关、团委,第十四师昆玉市党委办公室、党委宣传部、党委党校任职。在经济日报、侨报、中国农垦、新疆日报、兵团日报、喀什日报等报刊发表新闻作品百余万字,在报刊、网络发表文学作品数百首 (篇)。新闻作品曾获兵团新闻奖一等奖、二等奖、新疆新闻奖二等奖、三等奖、《兵团日报》征文一、二、三等奖。主编《四十三团简史》史志丛书,《昆玉情》《记住乡愁》等文学丛书,长篇报告文学 《大漠丰碑》 获兵团文艺创作佳作奖三等奖,组织策划电影《进军和田》、广播剧、微电影、情景剧多部,其中情景剧《天使情怀》获兵团“五个一工程奖”。

        我是2014年来十四师工作的。真正开始从事宣传老兵精神则是2016年。以前我在党办工作,参加过几次机关党工委和支部组织的党性教育活动,去过四十七团老兵纪念馆听讲解、很受教育。深入接触沙海老兵这个群体,是我到了宣传部开始从事思想文化宣传工作以后的事。

        关于沙海老兵,在2016年以前给我印象比较深的是老兵纪念馆讲解员讲的几个故事。比如说,有一位老兵去世之前给家人提出,别给组织找麻烦、最后一次党费一定要交。我第一次去老兵纪念馆,听讲解员解说的时候掉眼泪了。老兵中给我印象最深刻是我们原来的兵团第二政委张仲瀚。知道了解张仲瀚是通过一本名叫 《镇边将军张仲瀚》 的书。里面有个细节到现在我都记忆犹新,就是他在监狱待了大概 7年,从监狱里出来后,他的朋友去接他,搀扶他的时候,手碰到他的衣服,衣服就变成了布条。我当时看到这个情节的时候,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我认为他是一个伟大的人物,为新中国和屯垦戍边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文武双全,虽然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但他出狱后,没有怨恨任何人,从不说自己遭受哪些磨难。他说,如果说这一生最让他伤心的事就是他被迫离开了新疆这块土地,如果说他这一辈子有什么遗憾就是被迫离开了新疆,离开了兵团。他们这些老兵的政治觉悟之高真是让我们这代人汗颜,在他们那一代人身上折射的这种精神光芒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有人曾经说过,我们在对待老兵的问题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说真的是对不起这些老兵,我觉得确实也是这样的。跟这些老兵相比,我们这一代人要学习的东西太多。2018年 1月,在四十七团拍摄电影《进军和田》,当时找了些群众演员,有的群众演员干了一天就不干了。为什么不干?太辛苦,又是在冬天,天冷,我们准备了饭,还有一些报酬,就这样他们还是不干。想想当年 (1949 年 12月),十五团的那些人半个月都是在沙漠里徒步行军,没吃没喝,而且也是在冬天。所以说,我觉得今天的人与那些老兵没办法相比,这些老兵是绝无仅有的一代人,真的是值得我们去歌颂去书写。习近平总书记讲要讴歌时代、讴歌英雄,虽然在世的老兵越来越少,但是他们的精神永远是咱们十四师文化界文艺界创作的源泉。

        2016年我调到宣传部以后,如何宣传沙海老兵我们有自己的一些想法和打算。这几年宣传部和党校在宣传老兵精神上合作得很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们宣传部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要把沙海老兵真正地宣传出去,让更多人知道,让更多人来学习老兵精神,传承老兵精神,这是我们的职责。

        为了把沙海老兵横穿沙漠的故事搬上荧屏,我们到处招商引资,到处进行推荐,最后是北京一家公司愿意给我们投资一千万拍摄《进军和田》这个电影。这个过程中有太多的心酸和不容易。之前我们找了好多家公司,来了走了,走了来了,不停地变换,最后找到现在这一家,叫北京中源国脉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公司老总有红色文化情结,听了沙海老兵的故事,非常感动,愿意把它拍成电影。我们就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比方说协调群众演员的费用、演职员工的食宿费用等。以前没拍过电影,实际接触以后,才发现真的是不好干。当时电影开机的时候是 2018 年 1 月 8 日,是我们这儿最冷的时候。我们和墨玉县、洛浦县、皮山县、和田县四个县协调,因为有好多场景要在他们那里拍摄,我们的几个团场也都要去。拍摄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和麻烦,带去的道具不让通过,东西损坏了不让走,都必须做大量的协调工作,一路上都是不断解决问题。为了拍这个影片,我们花费了很大的精力,专门安排张帆陪摄制组一个多月,而且还是无偿使用自己的车,给他们做协调工作。因为电影摄制组的人在这儿谁都不认识,比如在地方上租一个骆驼都得我们出面给他们协调。群众演员也难招,天天有群众演员打电话请假。没有群众演员就没法拍摄,最后,我们只好给四十七团压担子,后来再到二二四团、招募一批群众演员,确保了电影的正常拍摄。

        我们正在编写《永不换防之二》,这本书是在《永不换防》的基础上继续书写老兵的故事。《永不换防》里面已经有一些很精彩的故事了,但是老兵是一个大的群体,其他的老兵同样也有很精彩的故事。我们在2017年就开始安排编写老兵的故事之二。通过一年的努力,今年上半年拿出了初稿。故事的采集重点还是放在四十七团,放在第一代老兵和他们的遗孀以及兵二代兵三代身上。在拍摄 《进军和田》 这个电影的时候,我们让记者进行跟踪报道,让全社会都知道我们在干什么事情。如果这本书出版了,对于十四师的老兵来讲是最好的一件事。

        如果再有一部电视剧、纪录片或者专题片能够展示老兵爱情生活的一些故事会更好。2018年的时候,我和中央电视台的一个导演聊了一下老兵的爱情婚姻家庭,他很感动也愿意做。我觉得这项工作很有意义。特别是民族团结组建的家庭更有意义,而且有典型意义,因为今天我们要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这个新疆工作总目标,就有必要对他们的故事进行宣传,要让我们的下一代成为推进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重要力量。

       《沙海老兵》这个电视剧,我看了,我不太满意。让我感到高兴的是全国的观众通过这个电视剧知道了沙海老兵,遗憾的是,关于老兵的爱情故事的描写脱离了实际。刘来宝能活那么大年纪,不就是因为有他的维吾尔族老伴照顾得好吗?而且他的女儿也是民汉结婚,他的孙子也找的汉族姑娘,三代都是民汉家庭。从他这一代延伸到二代、三代,这是很有影响力很有说服力的。还有夏美玲、老兵纪念馆的讲解员张媛,她们的父母都是民族团结组建的家庭,他们自己也是民汉家庭,而且生活得也很幸福。现实的生活中,四十七团有很多这样感人的故事,我们也在谋划拍摄关于老兵爱情生活和家庭生活的专题片或者电视剧。

        老兵精神是我们永远书写的一个主题,既然是一个永远书写的一个主题,那就是今年做不了的明年继续做,这次做不了下次再做,就是一定要把这些精彩的故事搬上荧屏让更多的人来了解他们。现在新媒体传播方式多种多样,信息传输速度也快,我们要通过大众更容易接受的方式把沙海老兵的故事和精神传播出去。

        我们宣传部宣传推介沙海老兵,有安排也有计划。我对老兵怀着深深地敬意,希望能为他们做点事情。我比较注意收集老兵相关资料,从2016年到现在,无论是开工作例会、举行活动,有什么重大的活动我全部都有记录,还记大事记,资料是齐全的。以后我离开工作岗位后,后来的人可以接着干。

        采访时间:2019年4月18日上午

        采访地点:和田市屯垦路十四师师部杨方中办公室

        采 访:辛敏

        录音及转文字:杨丽云

        文字整理:李书群 司宇亮 辛敏

附:杨方中文学作品:《致敬,沙海老兵》

        我时常想,这些当年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老兵如果调回京城,命运将会是什么呢?也许他们驻守京城,享受世代繁华,或许他们儿孙满堂,大多功成名就。

        我时常想,如果他们当年请愿准许去了朝鲜战场,命运又将会是什么呢?也许他们为国捐躯,成为国之英雄,或许他们战功卓著,成为将军再领千军万马。

        我时常想,他们为什么愿意留下来,驻守在这茫茫的大漠戈壁,而且一留就是一辈子?只是因为将军那一道“此部队万不能调”的命令,意味着他们从此离开自己的故乡,成为沙漠里的拓荒者,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

        每一次到四十七团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和田纪念馆,聆听讲解员深情地讲解,总是思绪万千,忍不住想掉泪。作为兵团、和田地区和十四师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普通老百姓,他们为什么都愿意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回顾那段难忘的历史,聆听那些感人故事,自觉自愿地接受一场场心灵的洗礼?

        致敬,沙海老兵!他们当年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伟大壮举,打破了塔克拉玛干沙漠“进得去出不来”的神话,成为人类有史以来首次成功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先例,创下世界行军史上的奇迹!

        致敬,沙海老兵!他们到达和田,征程未洗,战马未歇,即刻剿匪平叛,接管边防,发动人民组建政权,恢复生产,让五星红旗在祖国的西部边陲上空高高飘扬,万方乐奏让于阗成为真实而又生动的写照!

        致敬,沙海老兵!他们放下战斗的武器,拿起生产的武器,在亘古荒原挖渠引水、开荒造田、架桥修路、植树造林,誓把沙漠变绿洲、戈壁从此惊开新世界。其中,有多少故事,让人荡气回肠,感慨万千!

        战士伍兴云在新垦荒地浇水时发现塌陷了一个大洞,毫不犹豫纵身跳下用身子堵住洞口,却再也没有起来;战士马鹤亭和妻子李春萍在冬灌巡渠时发现渠口被大水冲垮,俩人同时跳进冰冷刺骨的渠水中,用身体堵住渠口,导致妻子终身不育;而战士纪雨亭在临终之前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嘱咐一定要把党费交了。所有的战士自来到和田,50年间从没离开和田一步,当各级领导前来慰问,问他们有什么困难时,没有一个战士提出来,而他们提出唯一的愿望是想去石河子看看他们的老首长王震将军。当他们第一次走出和田,在乌鲁木齐宾馆,服务员发现所有老兵没有睡在床上而是在沙发上躺了一宿,理由很简单,他们害怕把床单搞脏了。而在石河子王震将军雕塑前,老兵自觉排成一队,向老首长报告:您交给我们的屯垦戍边任务我们完成了!

        这就是我们的沙海老兵,让我们感动得无以述说的老兵,他们骨子里传承着的是井冈山的红色基因,血脉里流淌的是三五九旅的伟大精神。祖国哪里需要就到哪里,绝无怨言,这就是服从和忠诚。一待就是一辈子,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这就是坚持坚守。把自己毕生精力献给了屯垦戍边事业,甚至宝贵生命,这就是无私无畏。不求索取,不图回报,敢于较真,敢于亮剑,这就是奉献和担当。

        当前,师市上下都在为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而努力工作。实现总目标,更加需要沙海老兵的铁胆忠诚。把忠诚作为“灵魂”,在是非面前分得清。对党忠诚,是沙海老兵的本色,也是老兵精神的灵魂,更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党性原则和政治品质,也是党员对党的庄严承诺。像沙海老兵一样,党叫干啥就干啥,党让到哪就到哪,真正做到无论走到哪里都是一面旗帜,无论干什么工作都是一个标杆,无论在任何场合都是一个典范。

        实现总目标,更加需要沙海老兵的坚持坚守。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一生只做一件事,我为祖国守昆仑。有了老兵的坚持坚守,屯垦戍边事业才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小到大,才有今天的辉煌。就像总目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们和三股势力、暴恐分子的较量,在经历了暴力恐怖活动的活跃期、反分裂斗争的激烈期、干预治疗阵痛期后,必然会迎来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新曙光!

        实现总目标,更加需要沙海老兵的无私无畏。无私,是我们共产党员的高贵品质,无畏,是我们战胜前进道路上一个又一个困难的法宝。就像沙海老兵,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为了国家和人民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所以,做到了无私无畏,就没有我们战胜不了的敌人,克服不了的困难。

        实现总目标,更加需要沙海老兵的奉献和担当。有人说,奉献是老一代人的事了,社会都发展到现在了,不用再讲奉献不奉献了。其实,讲奉献永远不过时,人如果没有一点奉献精神,是做不好事的,遇事只讲条件,只顾利益,不是共产党员所为。再说担当,担当应该是我们共产党人的“脊梁”,在关键时刻靠得住。要做工作上的担当人,敢于直面问题,矛盾面前不躲闪,挑战面前不畏惧,困难面前不退缩,在关键时刻和危急关头豁得出来、顶得上去、经得住考验。

        老兵精神,是和南泥湾精神、三五九旅精神、兵团精神一脉相承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其精神会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和推崇,我们要不断地去践行他,丰富他,总结他,推广他,让先辈先贤的思想光芒穿越历史的空间,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致敬,沙海老兵!大漠军魂,魂如胡杨,千年不死,老兵精神,神如胡杨,万年不朽!

作者:文联 编辑: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