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海老兵口述史》--党芳口述(未完待续)

来源:第十四师昆玉市     点击量:5   发布:2024-04-12
分享到

党芳口述 

        党芳 (1984 年 3 月— ),男,汉族,甘肃环县人,中共党员, 大学本科学历,2009 年 7月大学毕业后,参加团中央大学生志愿服 务西部计划项目,在兵团第十四师党委 (行政) 办公室两年服务期 满后,留在四十七团工作,现任第十二师四十七团党委委员、社会 管理综合治理办公室主任。先后荣获西部计划兵团优秀志愿者,扎 根兵团优秀西部计划志愿者、第三届“兵团青年五四奖章”、兵团屯 垦戍边劳动奖章、第十八届“新疆青年五四奖章”,多次获得师团优 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作为扎根兵团的优秀大学生 志愿者,先后受到温家宝、李源潮、刘延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我是2009年的大学生西部计划志愿者,毕业于平顶山学院,同 年毕业后又参加了自学考试本科考试。毕业以后呢报名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当时被分到河南南阳市新乡原阳县工会,但是我个人认为西部计划就应该在新疆或者西藏,要不是甘肃或青海这些地方。到后来河南所有高校选派的大学生西部计划志愿者都只能去新疆和兵团。到了新疆以后,从资料上了解到新疆地域面积比较广,我被分到十四师,开始对兵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十四师工作的两年期间,主要做办公室工作。在兵团,党委行政是合在一起的,叫党政办公室,所以,我的工作岗位就在十四师党政办公室,具体的业务呢,就是负责基础的文字工作,写一些简单的证明、 申请、报告等;再到后来经过锻炼,慢慢开始写汇报材料、总结。 

        在十四师工作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这身迷彩服。我来的时候刚 好是 2009 年乌鲁木齐“7·5”事件过后不久,我是 7 月 30 日到的十四师,8月16日,全部志愿者编入民兵队伍,直到当年 12月 26日, 共4个月时间。当时办公室加上我只有3个人,白天搞接待,晚上写材料,但就是这样办公室每天必须要抽出人来参加民兵训练、值勤。当时的着装、配备都是武装部正规的配给,有防刺服、防弹衣、头 盔等。这些装备很重,刚开始时我很不适应,大夏天穿着防弹衣, 戴着防弹头盔,扛着枪,背着子弹,在和田地区公安局十字路口卡 点站岗,两个小时轮一班,一天24小时值勤。 

        当时,我有两个梦想,第一想当兵,从电视电影中了解到,中 国人民解放军英姿飒爽,自己很想体验一下;第二个想当记者,无 冕之王,可以到任何一个地方采访报道,可以挖掘一些深层次的有 关民生的社会现象等。这两个岗位我很喜欢。我上大学时学的专业就是新闻采编,但到了十四师也没有干这项工作。而加入民兵预备役部队,虽然不是正规部队,但也算圆了我当兵的梦想。十四师两年的工作历练,为我能留在四十七团打下了基础,为什么能留在四十七团呢?在我当志愿者期间,在2010年岗位培训时,来过四十七团,那时四十七团环境没有今天这么好,非常小,各项设施建设还不完备,来的时候,走到沙漠公路时,有一段是沙石土路,进七连卡点到团部这一段也是沙石路。让我感动的就是四十七团这个老兵群体。记得当时培训时,还在世的李炳清老人、王传德老人,给我们讲他们自己的故事。至今还记得我们去看望他们时,李炳清老人给我们唱红歌,唱《东方红》,他可以唱100多首红歌和军歌,那时他已经80多岁了。还有王传德老人,四代人都在四十七团,并且是党员之家,儿子、儿媳、孙子、孙媳全部都是党员。他当时见到我们说:我看到你们年轻人,我就觉得四十七团有希望了,我们爬过沙漠来到这里,用手推车推出这方土地,用坎土曼一下一下把它开 垦出来,哪天我们走了,那这方土地谁来坚守?他给我们讲完自己的经历后,就给我们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当时跟我一起来的有 28 名,现在留在新疆的有26人,只有两人回山东了,我们是那年志愿者留下最多的一批。

        让我感动的还有一件事,就是我们去看望董银娃老人,当时已经是晚上 9点多,他房子还是黑的,没有开灯,也没有开电视,我就问他为什么不开灯呢?他说,我们那时候想都不敢想,团里领导也说以后没问题,会实现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我们现在也享受上了,但已习惯不开灯的日子,虽然现在工资也不低,也要节省呀,现在我们日子好了,也不能忘记过去的苦日子,电费也要省着用。他的意思是说过去一辈子都节俭过来了,不能现在日子好了,就铺 张浪费。

        这几件事对我是有触动的,那时候不管走到哪里,我的心还是比较飘的,很多人都劝我留下来。来到四十七团后,每天下班有空闲就去找董银娃老人聊天,他用最朴素、最质朴的语言告诉我,你们年轻,我们已经老了,这片土地能否发展好,能否建设好,就交给你们了。所以我就给自己有了一个定位,那就是留下来。之所以 留下来,这是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受老兵精神的影响,他们的精神、他们的故事,点点滴滴在感染着我。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来自农村,家在大山深处,基本上是靠天吃饭,这里起码干旱时地里能浇上水、一年到头能有收获,而在老家,浇水?想都不敢想,那里山高沟深, 你在哪能打口井,浇点水呢?不可能的事。再加上我们四十七团这 种红色基因,这种氛围比较好,能感染激励我们年轻一代。 

        我在四十七团曾经在政工办,后来在党建办干过,然后到连队,特别在连队和职工群众交流时,感受更深刻。每次从地里指导完农业生产后,都能在地头上站好久,就想家里的地不知种得怎么样? 每当在地头上都会想这些事,心里头就无法平静。在连队里,我和职工群众的感情很深,现在我回到团里工作,再回到二连随便哪一个职工家,他们都对我特别热情。为什么呢?因为我在二连,我没有把自己当作干部去对待职工群众,我每天都去职工家里聊家常,谁家有几口人,几个孩子,干什么工作,我都很了解。特别是家里有孩子上学的事,我都是竭尽全力帮忙,不管是什么民族,我都是全力以赴,一视同仁,孩子要去学校报到,没钱时,我赶紧帮他们垫付学费。职工们都很讲信用,大部分下地碰上我都会及时还给我;也有的几百块钱就不还了,但他们家的孩子放假来看我,感谢我。这点点滴滴拉近了我与群众之间的距离。 

        还有就是职工要买农资化肥,没有钱,我就想办法帮他们贷款, 我还多次拿我的工资帮他们作担保。这是职工需要,尽力帮助他们 也是我应该做的。在二连、三连工作的三年时间,更进一步提升了 我工作的能力,其他方面也有一个质的提升。特别是在和职工群众 交流方面,感觉是不一样的。以后对自己的定位就是无论走到哪里,在什么岗位,干什么事情,最基本的是心里面要想着跟我们父母一样的老百姓,他们还有很多人需要我们去帮助;放下架子,心中一定要有群众,因为我们的父母同样是老百姓;或者是我们的父母亲在哪一个单位或者是在企业里面工作,也是同样的,只是分工不同, 不是贵贱的问题。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每一个人出身都是平等的,只是走上社会后,分工不同,他是老师、是工人、是农民、是解放 军,还是公职人员,社会分工不同。 

        我们为什么来?来了干什么?这都要搞清楚。我们既然来了,心中又有目标有理想,那就为了我们心中的理想、目标去奋斗,奋斗的结果就是我们的回报。我也希望我们留在这里工作的人,首先要强化学习。我本身也不爱学习,但是要履行好工作职责就必须去学,强迫自己去学习,否则就会和这个时代脱轨。比如说,职工的地里面缺钾肥,你去指导农业生产时,本来地里土壤检测缺钾肥,你非得上磷肥,指导有误,那到最后,影响的是老百姓的收成。我们是拿工资的没什么影响,但老百姓亏损了。这肯定不行,所以要强化学习,不管是思想政治理论,还是专业技术、法律法规等方方面面的知识都要学,要勤学、苦学。不能“书到用时方恨少”。大部分的人也只有当真正走上工作岗位时,才有这种感觉。让你写个报告,或写个申请,除了经验之外,这个语言的组织能力有没有?稿子写出来后,是否符合领导的要求?是否符合工作的实际?这都要 考虑到。

        其次要善思。学习的过程是对我们个人能力素质的弥补,学完之后一定要学会从深层次思考问题。如对现在的主题教育活动,要写思想汇报,心得体会等,你对这段时间的学习和工作实践,你是怎么想的,所以要思考,这样你边想问题、边干事情,就已经走在 你的同行前面了。 

        第三个是活用。我们从学校出来,都是纯粹的理论知识,工作以后更多的是要向实践学习,要面向实践,要多做实际工作。不管 是传承老兵精神,还是弘扬兵团精神,最终要通过实践反映出来。 

        采访时间:2019年4月10日下午 

        采访地点:十四师四十七团办公楼 

        采访、录音:辛敏 

        录音转文字:辛敏 

        文字整理:李书群 司宇亮 辛敏

作者:《沙海老兵口述史》 编辑: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