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土生土长的一牧场人,也是兵团第二代,我见证了沙海老兵精神的强大作用以及一牧场的发展和强大。
一牧场1951年建场,隶属二军生产处后勤部。我亲眼目睹了在老兵精神的推动下,一牧场的快速发展和变化。
我出生在牧工家庭,我父母和解放军战士一起放羊,他们是一手拿枪、一手拿放羊鞭的解放军战士,他们能和当地牧工一样忍受缺菜少水的游牧生活。牧区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早出晚归,住窑洞,点煤油灯照明,夏季用毛驴驮水、冬季用毛驴驮冰化水洗脸做饭,用羊粪烧水、做饭、取暖,到连部需要走大半天路,到场部需要走两天路,都是羊肠小道,他们克服种种困难,任劳任怨,默默奉献。
过去,一牧场没有楼房、没有公路、没有汽车、没有电,喝的是涝坝水、人畜共饮,连部的办公室是泥巴墙,团场的办公室是土坯房,住的是地窝子,吃的是玉米馒头、包谷馕,肚子吃不饱,穿旧衣服打补丁,没有现代工具,全靠人力拼命造田、种地。通过老一辈老兵的无私奉献改造环境条件,给后人们带来了幸福生活。
一牧场的老兵们是民族团结的楷模,他们与各族职工群众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亲如兄弟姐妹,互相团结、互相信任、互相帮助。我很小的时候,我父母和鲁银成叔叔、李春香阿姨放一群羊,他们没有小孩,待我像自己的孩子一样,有啥好吃的给我吃,我母亲有事外出,就把我托养在他们家,吃、睡在他们家里。我们两家人一起做饭,无论做什么饭,那怕是面糊糊,都不会忘记给另一家送去一碗,同甘共苦。
1956年,一牧场发生严重旱情,草场不长草,羊群死亡过半,危机关头,通过老兵的带领和全场各族干部职工的不懈努力,团结奋斗,挽回了损失,挽救了牧场,恢复了生产。1958年荣获周恩来总理亲自颁发的农牧业生产先进单位光荣称号。
虽然我已经退休,但是我要继续传承老兵精神,对党忠诚,听党话,感党恩,永远跟党走,为建设更美好的一牧场发挥余热。
文 |
作者: 麦麦提·吐朗传 编辑: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