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敏:把团场建设得更加美好

来源:兵团日报     点击量:363   发布:2021-03-30
分享到

··1

王友义穿着旧军装在自家院子里留念(资料图片)

你看看现在的四十七团,沿着进团场的主干道可以看到枣园。春天到了,枣树正在发芽,不远处的上百座设施农业大棚错落有致,保障了职工群众的菜篮子。再看看我们的老兵镇,一栋栋新居拔地而起,周边商铺人来人往好不热闹,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和田纪念馆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和田纪念碑已经成为和田地区乃至新疆的红色旅游基地,很多人来到这里倾听老兵故事、学习老兵精神。如果父亲还在世,看到如今的繁华景象,内心一定是欣慰的。

我的父亲王友义是一名沙海老兵,1949年12月,他和1800多名将士一起,从阿克苏出发,徒步横穿有“死亡之海”之称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他们冒着天寒地冻,在戈壁沙漠中昼夜兼程、风餐露宿,于12月22日抵达和田。

和田和平解放后,为了维护和田地区的稳定,父亲和战友们就地转业拿起坎土曼。听父亲说,开荒生产并不是人们想象的田园生活,那时候的生活条件异常艰苦。没有生产工具,他们就用报废的汽车部件和钢铁锻造坎土曼等农具;耕畜短缺,他们就人拉犁翻地;住的是地窝子,吃的是盐水泡馍,喝的是灌溉渠里的涝坝水,每天劳动十二三个小时,手上打满血泡……就这样,他们从没有怨言,把沙漠变良田,为这片土地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我生在这里、长在这里,作为兵团第二代,我谨记父亲的教诲,为把团场建设得更加美好贡献自己的力量。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如今的团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每到傍晚,彩色路灯照亮团场,职工群众在宽阔整洁的广场上健身,在庄严耸立的纪念碑下唱歌拉琴。每当从敬老院门前走过,就能听见从敬老院传来的欢声笑语,看着老有所乐、老有所依的前辈们,生活在寝居有人管、衣食有人问的环境里,感觉很温馨、很踏实。

如今,我的外孙女在团场学校上学,看着孩子们坐在宽敞明亮、设施齐全的教室里读书,在塑胶操场自由玩耍,在宽敞气派的礼堂里唱歌跳舞,还有营养丰富的早餐,我欣喜不已,更多的是感动。感谢党的好政策,职工群众的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愿这样的幸福日子长长久久。(王宗敏 口述 兵团日报驻十四师记者站  整理)

来源:兵团日报 记者 刘秋月


作者:刘秋月 编辑: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