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村振兴在于农业产业的兴旺,在于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而科技创新是引领农业产业发展的动力之源。今年以来,由石河子大学牵头,联合十四师昆玉市科技局、和田地区科技局共组织选派12个科技特派员服务团队共44人,深入十四师与和田地区9个结对连、村,积极开展“科技兴村”共兴工程帮扶服务,通过示范园、示范田、示范户进行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和示范辐射带动作用,提高结对连、村农业科技水平,推动兵地乡村振兴共同发展。
六月,十四师23万亩红枣花开正艳,枣树也迎来保花保果的关键期。这几天,由石河子大学农学院专家教授组成的林果增效服务团队来到十四师四十七团,为连队职工群众讲解枣树花期浇水施肥注意事项及夏季枣树管理技术等,面对面答疑解惑,手把手传授技术。
石河子大学农学院副教授杨伟伟说:“我们主要是向我们的这个枣农,向他们介绍在这个花期以及夏季怎么样进行一个夏季修剪管理,主要包括像我们的这个摘心抹牙除孽,以及我们的这个保花保果的一个相关措施的这个执行。”
四十七团三连职工图拉妮萨·艾合麦提家种植了25亩红枣,去年由于枣树环割时间过早,导致产量过低,只收了不到10吨的枣子。今天,图拉妮萨·艾合麦提特意向石河子大学的专家请教,详细了解枣树环割的部位和时间后,这让她对枣树管理有了更科学的认识,也让她更有信心将今年的红枣产量和品质提升一个档次。
四十七团三连职工图拉妮萨·艾合麦提说:“我去年这个时候已经环割完了,去年环割的太早了,产量还是少。我今天听了教授的讲解说我们的管理还是不行,以后我们要好好学,把药打好,多学一点技术,明年红枣产量就好了,收入也更多了。”
四十七团三连职工萨君·萨地克家有60亩红枣,也是一位红枣种植的老手,以前他更多的是凭借着自己的经验管理,这次现场会,他听的格外认真,对枣树开花期的管护有了更细致科学的了解。
四十七团三连职工萨君·萨地克说:“讲解得很好,我们有三个疑问请教他们,他们也给我们解答了,我们疑问现在也消除了以前都是盲目地去干,现在老师给我们一讲,我们就都知道了,我们就按照老师讲的去干今年产量这样子管理的话应该是没问题,品质也给它提上去。”
除了深入田间地头面对面、手把手进行管理技术传授、讲解,
教授专家们还为种植户制定了红枣不同生长时期的具体管理措施,并在红枣管理的关键节点进行全程跟踪服务。
石河子大学副教授杨伟伟说:“我们全程这个关键的时间节点都会进来,都会到我们村进行指导,我们还加了我们农户的微信,包括一些电话,那么我们日常当中他们有什么问题也会向我们进行及时的沟通和交流。”
四十七团三连的现场会刚结束,科技特派员团队又顶着夏日的骄阳,来到与之结对共建的墨玉县阔依其乡巴丘克村,了解村民农作物生长管理情况,并提供相应的技术指导服务。
村民麦麦提艾力·麦尔旦以往种植的都是小麦、玉米等农作物,了解到种植辣椒经济效益可观后,今年便尝试种植了五亩露天辣椒。第一次种植辣椒,麦麦提艾力·麦尔旦没有多少经验。当石河子大学科技服务团队来到他家的辣椒地时,正值中午两点,见到麦麦提艾力·麦尔旦刚给辣椒浇完水,石河子大学专家向他解释了中午不适合浇水,同时,还发现他家的辣椒得了白粉病等情况,让他赶紧喷施药物,做好病虫害防治。
墨玉县阔其乡巴丘克村村民麦麦提艾力·麦尔旦说:“老师说辣椒中午不能浇水,只能早上或晚上浇,听老师说辣椒有白粉病让我今天去买药,明天打药。”
石河子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张东海说:“总体来说,我们一般是至少一个月来一次 。通过专家的一些技术服务,来提升兵团连队,尤其是地方村一些农业生产水平,最终实现连村共建共同发展的目标 。”
墨玉县阔其乡巴丘克村党支部书记田友超说:“我们也是非常感谢这个石河子大学的这些教授,他们已经到我们村里指导过三次了,这些教授都过来跟我们讲解,指导过,我们怎么种植,我们这些村民农户也是受益匪浅吧。”
除了提供技术指导服务,科技特派员团队还因地制宜引进新技术、新品种,通过发展新产业,促进当地职工群众增收。就在林果增效服务团队在给职工村民讲解果园管理技术的同时,食用菌高效种植服务团队也在忙碌不停。在四十七团八连的设施农业大棚里,1万株玉木耳菌棒正在这里安家落户。连队“两委”成员在石河子大学教授郭新勇的带领下,正在给菌棒立袋、铺膜、浇水等,这些菌棒20多天以后生长出来的玉木耳就能采摘上市。
石河子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郭新勇说:“然后口感还比较好,能够生吃,最主要的这个经济价值还挺高的,鲜品的话可以卖到三十一公斤。”
四十七团八连党支部副书记连长张松兰说:“这个产值我打听了一下一牧场说是产量也挺高,一个菌包说是呃五百克到七百克如果说按照一牧场采摘的话,在三十块钱一公斤,这个棚的话也在十五万块钱了。”
四十七团八连主要以种植设施农业大棚为主,共有536座设施大棚,主要种植西红柿、辣椒、萝卜等常见蔬菜,经济效益有限。在得知连队种植结构调整又没有更好的发展产业时,石河子大学食用菌高效种植科技特派员服务团队便送来了这一万个喜高温的玉木耳菌棒进行试种。
石河子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郭新勇说:“和田的话总共是3个点,这是一个最重要的一个点,因为它是个高温种,后期我们这个出完之后,到秋天的时候就会再种一茬低温菌,就是羊肚菌来进行一个轮作,这样的话这个大棚一年的话就是两茬,就不会闲置了,这样经济效益就一下子会增加了很多。”
四十七团八连党支部副书记、连长张松兰说:“这个大棚我们是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在运行的,以前吧,找不到发展的一些思路,我们想经过通过这个玉木耳呢,通过一个新的产品来发展我们新的一个产业,来带动我们的职工增收致富。”
据了解,今年以来,石河子大学和十四师昆玉市12支科技特派员团队累计开展科技服务超过20次,建立林果示范园(棚)9个;养殖饲草加工示范基地1个;种养殖示范户10户,培训职工村民近300人次。接下来,将在林果提质增效、中草药规范化种植、设施蔬菜栽培、牛羊健康养殖与疾病防控、农业高效用水、盐碱地治理及利用等方面继续进行全程跟踪服务。通过连、村共建“科技兴村”共兴工程活动,提升结对村农业科技水平,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兵地乡村振兴共同发展。
石河子大学科研处副处长郑昌戈说:“学校老师不光是要在学校做论文,而且能够把这个工作做在祖国大地上更有意义 把这个科技服务做到这个田间地头,希望我们把这个成果,真正脚踏实地的真正产生这些社会效益之外 还有一些经济效益,为这个南疆的这个繁荣做点事。”
作者: 编辑:郑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