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做馕的人有千千万万,但是能做都塔尔的一千人里可能只有一两个。”麦麦提·尼亚孩麦提深情地望着手里的都塔尔满脸笑容地向记者说道。
近日,记者走进皮山农场团结小区,一阵悠扬动听的民族乐器声从小区内传出,今年58岁的麦麦提·尼亚孩麦提正在家中与亲人朋友忘我地演奏乐曲《来力木来》,都塔尔、萨塔尔、弹布尔等各种民族乐器合奏,共同演绎出动人婉转的旋律,年仅五岁的小孙子也手拿达甫高兴地跟着打节拍。
麦麦提·尼亚孩麦提在小区广场与朋友们闲暇时一同演奏。师市融媒体中心通讯员 王平平 摄
“我从小就听爸爸弹,12岁的时候主动要求跟着爸爸学。弹都塔尔很开心,能够在琴声里忘记一切烦恼。”谈起幼时学琴的原因,麦麦提·尼亚孩麦提回忆道。“但是现在家里条件也不好,于是开了这家乐器制作店,既能满足弹琴的爱好,又能维持生计。”
萌生想法后,对乐器制作一窍不通的麦麦提·尼亚孩麦提就自己研究起了乐器的构造,开始了自己的钻研学习之路。他将家里的都塔尔拆卸,认真研究其内部构造,自行钻研其制作技艺,细心观察其镶嵌装饰。
三分努力,七分天赋,对乐器天生敏感的麦麦提·尼亚孩麦提仅用三个月就探索制作出了人生第一把都塔尔,紧接着又制作了萨塔尔、弹布尔等乐器。如今的他,已经成为农场有名的民族乐器制作人及演奏家,斑白的双鬓是岁月留下的痕迹,而掌心的疤痕则是都塔尔制作的见证。
麦麦提·尼亚孩麦提正在制作乐器。师市融媒体中心通讯员 王平平 摄
在麦麦提·尼亚孩麦提的民族乐器制作店,墙上悬挂了各式各样大大小小的都塔尔、萨塔尔、弹布尔等民族乐器。
“都塔尔的弦很锋利,所以制作的时候经常受伤,一定要专注,制作它要细心、耐心。乐器也是有感情的,每一个都塔尔都是情感的凝注。”谈起都塔尔,麦麦提·尼亚孩麦提的眼神专注且深情。
麦麦提·尼亚孩麦提祖孙三代正在一起弹琴演奏。师市融媒体中心通讯员 王平平 摄
四代人的延续,三代人的演绎,两代人的对望,一代人的传承。麦麦提·尼亚孩麦提虽然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民间手工艺人,但是却为民间艺术的传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正是一代一代的传承与坚持,使得民间乐器制作手艺能够长久绵延。
麦麦提·尼亚孩麦提的儿子阿力木江·麦麦提告诉记者:“等我的孩子长大了,如果他喜欢这个,我一定会教他。因为这些都是我爸爸和我爷爷在我小时候教会我的,所以我也希望能够在我的身上继续传承延续下去。”(师市融媒体中心通讯员王平平 )
作者:王平平 编辑: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