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盛成福口述
盛成福(1932年7月—2018年4月),男,汉族,甘肃酒泉人,1949年9月参军,同年12月随部队徒步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平解放和田,后随部队转业,先后担任四十七团四连分队长,五连会计,畜牧连会计,采矿连副连长、会计等,1987年8月光荣离休。
采访者(2019年1月12日)注:采录者于2018年1月29日晚上 在四十七团敬老院采访了老兵盛成福。采访老兵盛成福非常不容易,28日我们专程从和田赴四十七团去采访,敬老院工作人员说他在和田医院住院。于是我们29号一早从四十七团赶赴和田。中午到了和田医院,院方说他上午出院回四十七团了,我们下午又赶紧返回四十七团,晚上在敬老院对老兵盛成福进行了采访。没想到这是我最后一次见他,2018年4月他因病去世。自此,仅存的 4 名老兵只余下3位——刘来宝、董银娃和杨世福。
我是甘肃酒泉人,一九三几年出生的,上的是卫生学校,1949年甘肃解放之后,我和我的同学就从卫校出来参加解放军了,当时参军也没办什么手续,报了个名,就住在部队了。部队给发衣服,发被褥,当时我只有15岁,年龄小个头矮,发的衣服太大了,穿不上。那时候在部队我是最小的,部队首长也不叫我名字,就拍拍我,叫我“小鬼”。我参军的时候,我们老家饭都吃不饱,部队生活好,每顿都是两菜一汤,天天都有肉。在部队有我的同学,熟悉的人多,年轻人也多,一起蹦蹦跳跳的,好快乐!部队对我很关爱很照顾,行军的时候,枪我扛不动,比我大的同学、战士就帮我一起扛。 我是跟着部队进疆的,进疆后由于我属于后勤运输部队,就一路坐车。与国民党部队交战,我的脊椎被砸断过。我们在哈密停留了两个月做整训工作,然后到吐鲁番,再到阿克苏,再到和田,我一直都是坐的车。
1949年12月7日,十五团有1800多名官兵奉命从新疆阿克苏出发,徒步穿越“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1580里,日夜兼程18天,和平解放了和田。还得到了中央的嘉奖,说是“创下史无前例的进军纪录”。
到了和田以后,我就留在了和田,一直在四十七团工作。我干过很多工作。因为年龄小,被分到团部当通讯员,骑马送信,送了一段时间的公函、信件。后来又被安排在总机上,守电话。我还当过教师,那时有教师教我们维吾尔语,但是教不下来就走了,于是我们一些有点文化的就成立一个夜校,教没有文化的学文化知识。有一段时间,白天我当统计员和会计,丈量土地,看战士们开荒种地做了多少成绩;晚上教学、做统计报表、做账。每到报账的时候,我骑着毛驴到团部要走半天。按理说,盖好章之后把材料给管理员,管理员负责报账把钱拿回来给大家发工资。但当时四十七团很多连 队没有会计,有的连队有会计但文化程度低,连账都记不好,而我在财务方面是团里数一数二的,就来回在各连队调用。我在四十七团当了20多年的会计,我在畜牧连当过会计,后来在采矿连做了10年的会计。那时采矿连的财务乱七八糟,一塌糊涂,我去了以后就把它给整理清楚了 。
我年轻的时候喜欢打篮球,我爱人也喜欢打篮球。我和我的爱人当时在一个连队参加生产劳动,后来相识相爱,走到了一起。我踏实肯干,对工作一丝不苟,热情待人,先后当过副连长、连长。离休的时候,我和我老伴不想离休,领导作工作说,你们这些老同志辛苦了一辈子了,退休了好好休息。
我刚来四十七团的时候,这里都是大沙包、盐碱滩,没有一条路、一块田、一片林、一栋房,我们住的是地窝子,当时大家总结说,“和田苦,一天要吃二两土。白天吃不够,晚上再来补”。现在,四十七团太漂亮了,宽阔平整的柏油路,一幢幢楼房,生活在这里和在城市生活没有什么差别。我有3个孩子,都在和田工作,一个当老师,一个当医生,另外一个生病走 (去世)了。我从来没想过离开新疆回老家工作和养老。
1987年我退休的,团里对我们这些老兵特别好,我心满意足。
退休以后,我很关心青少年儿童的进步成长,担任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老兵纪念馆)的义务讲解员和学校的辅导员,经常到学校去给团里的青少年儿童讲我们老兵的故事,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看到身边的战友一个个走 (去世)了,我很难过,我是他们中年龄最小一个,是这个时代的亲历者和见证人,我有义务有责任把我们老兵做的事告诉后来者。
前一阵子,我参加团场的活动,给学生讲述了我们老一辈艰苦创业、扎根四十七团的经过。虽然我的日子越过越好,但我过惯了俭朴的生活,我资助了一些失学的孩子。2003年以来,我5次被评为团先进工作者,2次受团党委,团委通令嘉奖。2002 年被和田地委、和田地区行署授予“转业复员退伍军人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2004年被十四师评为“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
最让我激动的是2014年4月30日,我作为兵团老战士的代表,在乌鲁木齐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当时到会场见到总书记时,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心情非常激动。会议结束后,总书记亲切地和我握手,总书记对我说:“你要继续发挥余热。”这句话我一直记在心里。当时,我满怀信心地对总书记说:“请总书记放心,我作为一名老战士,一定会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教育带动身边的年轻人弘扬兵团精神、老兵精神,为完成好党中央赋予兵团的维稳戍边职责使命而不懈奋斗。”我一刻也没有忘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和期望,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会尽己所能,向更多人讲 述四十七团的历史和“沙海老兵”的故事,激励引导更多年轻人自觉践行兵团精神、老兵精神。
现在,生活在四十七团的“沙海老兵”仅剩3个人了,看着和自己一起战斗过的战友相继离世,我心里时常感到难过。但是,我对于自己忠诚坚守的选择,一生无悔。只要我在一天,在沙漠,在和田,我们就会始终坚守一天。
采访时间:2018年1月29日晚
采访地点:四十七团敬老院
采 访:李书群
录音及转文字:辛敏 王玉梅 杨丽云
文字转录:史豪
文字整理:李书群 司宇亮 辛敏
作者:文联 编辑: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