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杨方中诗集《云海苍茫出昆仑》:穿透灵魂的光
来源:兵团日报 作者:王党飞
昨日有幸收到杨方中先生的诗文集——《云海苍茫出昆仑》,如获至宝,秉书夜读。
《云海苍茫出昆仑》不是那种走马观花的游记,而是一束穿透灵魂的光,是水乳交融的肌肤体验,是以红柳须根植入沙漠的精神体魄。庄子认为,人是向往自由的,只有自由的人才是真实的人,但人又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去追求自由的可能性,因此,也付出了不自由的代价。自适其适,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愉悦。因为真爱,因为不吐不快,就有了这样一首首如同山花烂漫的诗篇。
“上苍一滴泪,大漠几汪水”(《民丰渔湖》);
“酝酿钟情戍边人,天山邀月醉一场”(《石河子张裕巴保城堡。》);
扎根贫瘠壤,不羡膏腴场。(《罗布麻花》)
杨先生的真,是在场的真,是在世的真。这种本真,促发的真实与真情,构成了这部诗集的基本色调。真实之境,与身边之物,在一个满含真情的人的眼里,就显得楚楚可爱,敞亮,光明。
诗集分为六个专辑。以新疆各地人文风光为主题的“新疆是个好地方”;以昆玉为主题的“云海苍茫出昆仑”;以沙海老兵为主题的“永远的沙海老兵”;以自然为主题的“大自然的馈赠”;以家国情怀为主题的“百年赞歌”以及十余首全国散记的“疆外来声”。不难看出,杨方中的这本诗集,就是以新疆为情感基础的。180首诗无不言疆。在作者的内心深处,新疆成为了情感的启发点,新疆也是情感的落脚处,更重要的是新疆在他的诗里成为一道审美的分水岭。王夫之说:“形于吾身之外者,化也;生于吾身之内者,心也。相值而相取,一俯一仰之间,几与为通,而浡然兴矣。”在他的诗中,我们能感受到一种人心与天化之间的生命通道。俯仰悠游之际,心灵与万物相摩相荡、交感互生。
平生聚力今绽放,只为金秋一抹红(《火焰树》);
黄叶纷飞覆春梦,凌霜傲雪自从容(《秋菊》);
沙枣从来迎风怒,管你瀚海慕与妒(《沙枣树》);
不畏此景遮望眼,寻芳再望满眼春(《大漠春雪》)
古人云,品物浅深,文法自然。这些诗句,表现出作者生活的从容与生命的豁达。自然处,流露出爽朗激越的性情,以及不事雕琢的技法。深情处,以羔羊跪乳的情愫书写家国情怀。
野花迎风向朝阳,绿草破土报地恩(《五一登昆仑》);
黄沙无情埋旧梦,英雄有志曾穿越(《观景台观塔克拉玛干沙漠》)。
并不是所有的诗人和他们的诗歌都能到达一个众人期盼的高度。但是,诗歌这种一碰即碎的情感形式恰恰是它醉人之处。我相信,诗人正是在言语无法表达的感动之处,才选用了诗歌这种形式,所以这份感情应该是属于诗歌的,是诗性的纯粹。这种纯粹是人与自然的眺望。杨方中这种诗意的栖居让人羡慕。
守望大漠千万年,盼来胡杨遍绿荫(《巴楚黑山》);
假若老天不吝啬,定让大漠绿色满(《春雨》)。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诗歌永恒的主题。这样的诗句,以跌宕起伏的姿态,以一种感恩的光亮,表达着对自然、对社会、对祖国恩情的眷恋。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皆为作者所感所述。
如杨方中先生这样“扎根新疆,热爱新疆,屯垦戍边”的“老兵”还有很多,他们就像守望在塔克拉玛干沙漠里的一株株胡杨,一片片红柳,值得人们赞叹。读罢诗集《云海苍茫出昆仑》我写了一首诗赠给了他:
风啼塞上唤晚霞,峰下驼行醉忘家。
一绯胭脂夕阳印,情深万丈藉黄沙。
作者:文联 编辑: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