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海老兵口述史》--老兵二代车俊东口述(未完待续)

来源:第十四师昆玉市     点击量:1249   发布:2023-11-13
分享到

老兵二代车俊东口述

   车俊东父亲车风岗 (在四十七团志 《人名录》 中没有姓“车”的资料,有“东风岗”,疑似印刷错误)(1925 年 5 月—2011 年 10月),男,汉族,甘肃临洮人,1949年9月参加革命,二军五师十五团战士,曾徒步横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进军和田,转业后曾先后担任四十七团一连连长、实验站站长等,1985 年 5月光荣离休,离休前为四十七团农科所所长。

     车俊东 (1966年4月—),男,汉族,甘肃临洮人,1983年9月参加工作,在南疆军区警卫连、和田军分区通讯站服役,1986 年 7月到墨玉县人武部工作,1987年5月入党,后先后在墨玉县公安局、阿克萨拉依乡、托胡拉乡派出所工作,任指导员;1997 年 8月任墨玉县乌尔其乡党校副书记、书记,后任墨玉县喀拉喀什镇党委书记、和田地区吉音建管局纪委书记、和田地区“三项办”“去极端化”办公室综合组副组长、驻村管寺办公室督察组组长;现任墨玉县政协党组书记、副主席。


我父亲参军、进疆、到和田屯垦


    我父亲家有 6个兄弟、4个姐妹,他是最小的,奶奶比较疼他,一九四几年抓壮丁就让他藏起来,让二伯去替他。为了躲避抓壮丁就让他去上学,10几岁才去上学。1949年兰州解放,当时他是临洮县农校的一名学生,王震将军在临洮县城招兵,父亲听说后没有跟家里人说,冒着雨去报名当的兵。他有十几个同学也是这样当的兵。后来听说部队像他们这样的学生兵有好几千。听我父亲说,他们当了兵以后就在王震将军的带领下向新疆进发。跟着部队先是坐汽车走到星星峡,后来就步行,走到了乌鲁木齐,再一直走到阿克苏,又从阿克苏走塔克拉玛干沙漠走到和田。为什么会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听父亲说主要是得到消息:和田一些暴恐团伙要搞暴乱,于是他们十五团分成两部分,一部分跟着团长蒋玉和坐汽车走,一部分战士跟着政委黄诚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至于如何穿越死亡之海的,父亲只是说当时条件非常艰苦。

    他当时是十五团的生产参谋,我当兵的时候他告诉我,高焕昌(时任新疆军区司令员) 当时是十五团的参谋长,张正堂 (时任南疆军区参谋长) 是十五团的军事参谋,我父亲是农业参谋。十五团走到和田以后,对于和田来说都是紧缺的人才。1952年,兵团组建八一农学院,要从部队选调一批农学专业的学生到八一农学院任教或者进修。当时我父亲有机会去进修,但是刚好进行部队大生产,部队领导没有允许去。到了 1953 年,按照当时的形势,部队进行整编,一部分是国防军,一部分是搞生产。30岁以下的,身体好的当国防军。我父亲符合这个条件,想当国防军,就托高焕昌给黄诚政委说。黄诚政委一口回绝,说:车风岚可是十五团唯一学过农业技术的技术员,他不能走。当时领导找他谈了很久,对他说,现在两大任务,一是保卫边疆,二是建设边疆,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不管是国防军还是生产部队,都是为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作贡献。那时,有人说国防军转业后当农民,生产部队可以当一辈子的兵。他一时也搞不明白到底是生产部队好还是国防军好,就干脆留在了生产部队,他认为反正都是一样为国家出力,就这样留在了生产部队。生产部队有 500 多人,是一个营,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农一师农三团[1]。

    我父亲经历坎坷,官是越当越小,一九五几年他还是团里生产科的科长,后来当了生产科的一名技术干部,到最后就是一名农业技术员了,1983年离休,拿的是技术职称。


我父亲一生只讲奉献,从来不讲索求


    给我感受最深的就是,父亲从来只讲奉献,从来不讲索求。家中无论任何大小事,都不去麻烦组织。比如,当时和他一块当兵的官最大的就是曾担任过兵团副司令员的文克孝,他们是一块出来当兵的,父亲有很多战友成了领导,但他从来没为我们这些子女当兵、求学、工作的事去找过他这些当领导的战友,去走走后门,没有因为自己劳苦功高就去要求组织照顾自己,照顾自己的儿女 。

    我母亲是1962年从内地被接来的,师范专业毕业,那时候我父亲已经当连长了,如果当时去找找团里,让我母亲去学校当个老师从道理上说是很正常的,但他从来不去找团里说。我母亲这个师范生干了一辈子农工,到头来落了一身病,也因此一辈子都埋怨我父亲。再埋怨也没有用,因为我父亲从来没去那么做过,也不会去做。记得我小的时候,所有的东西都是定量供应,扯布要布票,买肉要肉票,连吃个水果糖都要糖票,作为一连之长,我父亲他从来没占过一分。那时候连队都是大集体制的,条件差,连队食堂喂上一头猪,宰猪的时候,我们家从来没有享受一点特殊待遇。现在人们要瘦肉,那时候都是要肥肉的。连队种的胡萝卜、红薯都是分成份,再由每户职工去拿。我们连队当时总共80户人,东西分成80份,我父亲规定干部最后拿,都是拿其他人挑剩的,所以说沾不上我父亲这个连长的什么光。

    我们家3个孩子,我、我姐姐和我妹妹,我们3个都是靠自己努力干出来的。再说,那时候的老兵们真的是不摆功劳,只讲奉献,组织上照顾了,他认为是个荣誉;组织上不照顾,他也不去要求,组织上怎么做他都能理解。这些老兵给我的感觉是他们的荣誉感特别强。但在善待这些老兵方面,以前团场做得确实不太好。

    我父亲当连长的时候,我才六七岁,那时候开荒,不管男的女的,都是用独轮木头车去推,我们上学也不是那么忙,回家就帮着干活,确实辛苦,我们兵团一代、二代,好多三代都在这 (十四师)扎根了,兵团人的最大贡献就是在新疆社会稳定方面。我认为我们兵团最主要的贡献是对新疆的稳定作出了大的贡献。我们兵团人平时搞生产建设,有突发事件时,拿起枪来就能战斗。可能在我们和田这地方还体现不明显,因为在和田兵团团场少,兵团的力量小,在北疆的话就显现得明显。

    说到光知道干活不求人,我感觉这样做可能在当今这个社会不是什么好事。因为光知道干活不看路,在我们兵团基本上是吃不开,那种认为我把自己的工作干好就行了,别人怎么说怎么看我不管,真的是不行了。当今社会光干工作还不行,社会关系、社会资源这一块如果缺的话,也很难。纵观我们四十七团出来在和田的干部真得不少,现在七县一市,所有的部门单位机关上都有我们四十七团出来的职工子女,论工作能力、吃苦耐劳精神比地方上的干部强,但是就是凸显不出来。除了用人体制方面存在一些弊端,也许和我们父辈传下来的这种光干不说,认为把自己工作干好就行的想法,有很大关系。这样在干部提拔上吃亏不少,我们墨玉县就有好多这样的干部,当县级领导的也有,当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镇长的也有,有一个我认识的当局长的,从30多岁当局长一直当到现在。我觉得他们活得就是个精神,不求什么提拔,只干好自己的工作。这一点我觉得在我们兵团是最难可贵的东西。


我认为,对老兵精神的宣传和传承刚起步


    以前我们兵团只注重发展,没有注重宣传。这几次我去十四师各团场出差,看到各团开始重视老兵精神的宣传和传承,尤其是四十七团把穿越沙海的老兵体现出的老兵精神,完完全全地展现出来了。在老兵的待遇上,也是2010年国庆,中央政法委书记来到四十七团,听到四十七团老兵的事迹,看到四十七团的老兵人数不多了,很感动,这才开始重视起来了。2011 年,组织老兵去北京参加观礼。现在剩下的也没有几个了。后来,十四师、四十七团组织过好多次重温沙漠之路传承老兵精神的活动。

    说到这,我以前觉得一师阿拉尔、八师石河子做得比较好。我在2008年带我父亲去看了八师石河子军垦博物馆,三层楼里都是原生态的东西,他们确实是把“精神”留住了。我们四十七团团场小,起步晚,弘扬传承老兵精神在整个兵团也比较滞后。进行红色教育,和田地区也比我们十四师做得好。比如和田地区塔里木河流域和田管理局王蔚纪念馆。王蔚是1958年从西北农业学院毕业后扎根边疆的,在和田地区工作了33年,由于积劳成疾,1991年4月患病与世长辞,为了和田地区水利事业和各民族团结,王蔚终其一生无私奉献。和田90%的水库基本都是他设计的。从1986年起,他多次深入昆仑,翻越海拔4000多米的高山,反复测绘,最终选定乌鲁瓦提作为水库修建地。他带的徒弟好多都是县级领导,都是和田的中坚力量。他官至和田地区总工、行署副专员,位置坐得高,但他家里面的孩子全都是工人。这两年,我们十四师才真正把我们老兵精神挖掘出来,宣传的力度也大了起来,因为也就这两年听说这事。现在每逢七一、八一建军节,来四十七团老兵纪念馆开展活动的特别多。尤其是专题组织生活会,不管是和田地委还是各县,只要是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必须要到四十七团老兵纪念馆去,去瞻仰一下老前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说实在的,我们和田主要就是靠着这些老革命坐镇在这个地方。现在十四师也开始注重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注重精神食粮了,现在社会发展,经济条件越来越好,奉献精神真的看不到多少了,但是在兵团还是能体现出来,都是互相团结。


父亲言行对我们的影响


    现在,我给我的子女讲我们父辈的经历,他们觉得不可思议,觉得他们傻,他们难于想象,也不能理解我父亲他们那一辈人的所作所为。

    我家闺女从小学就一直在乌鲁木齐,后来在天津上完大学以后就在那工作了,我给她带些新疆的干果,让她给同事品尝。她觉得这种做法不可思议。我说,你给他们品尝不是说要巴结他们或要什么回报,是同事之间和睦相处的表现。她不以为然,她说,我把东西给他们吃了,他们睡不着觉。我说为啥?她说他们还想着怎么回报你。我说你没这种想法就行,她说关键是别人不接受。我们那时候,包括上初中、高中都这样,特别是在学校住校的时候,谁带上一些咸菜、辣子,都是大家一块吃,都很高兴,我觉得,这是同学、同事、朋友之间进行感情交流、沟通的最好方式,也不存在交易之说,但他们这些孩子就不理解,但是我想留在兵团的孩子还是可以理解的。记得小时候,我们团场太融洽了,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子,也不管是少数民族还是汉族,谁家有好吃的就都去他家吃,春节时都希望口袋做大一点,串门有瓜子糖吃,串上几家口袋装满了,回家倒出来再出来跟着大人串门,关系真融洽。现在的孩子不理解,但他们对这些做法虽然有不同的看法还是很尊敬的。我想,互相帮助这个优良传统应该传承下去才对。

    当前,加强老兵精神的宣传教育对 80后、90后是有一些触动,但是我们想象的效果还没达到,现在的年轻人接受新鲜事物比较快,我们还应该加强宣传教育。我每次去老兵纪念馆都忍不住落泪,都在想那些老兵怎么熬过来的,他们真是献了青春,献终身,然后再献子女。

    父亲为我们子女做了很好的示范,我们做子女的终身受益。

    我父亲逝世后,想着我们子女都在和田,就把他葬到和田了。当时他说要把他 (骨灰) 带回老家山东去。因为我们老家在东山上搞了个陵园,专门针对他们这些1949年参军的,全部都在那。四十七团的陵园 (“三八线”) 是后来搞的。

    父亲的言行对我的影响很大,他为我们做了非常好的示范,对我来说终身受益,我现在收益最大的,第一个就是干工作勤勤恳恳,不弄虚作假;第二个就是无论吃多大的亏,受多大的委屈,我向我父亲学习不去计较。记得我上初二时候,我们家与邻居关系不是太好,因为工作关系,我父亲对他们要求严格,他们就经常来我家吵架,站到我们家门口骂,我们做子女的听了都坐不住想出去与他们讲理,可父亲阻挡我们,说让他们骂去吧。第二天,他跟邻居家还是该说的说,心胸比较宽阔。1949年来四十七团的这批老兵,你去随便打听,哪家口碑都是相当不错的,管教子女,从小就灌输不拿公家一分钱的思想,现在就是遵纪守法,这一点真是在我们身上传承下来了,是终身受益的思想。

    当然还有一件事,我父亲曾经犯过错误,好像是1972年,他在团里任职,当时我们团里玉米、小麦自己制种,他当时在种子连当连长,管的人不多,因为我们兵团的作业化程度挺高。1972年以前他在墨玉县制种的时候,县上看他农业搞得挺不错,就留他当墨玉县生产指挥组的副组长。那时候一个生产指挥组管着现在政府农业科的七八个部门,他管了两年,当时墨玉县要留下他。他舍不得四十七团就又回来了。他在地方也就有了些人脉关系,当时看连队职工生活太辛苦,那时候吃不饱,他就利用自己的人际关系把连队的玉米与县上进行交换,一斤玉米换一斤大米,换了一些大米回去,没想到连队会计是个上海知青,从连队调走的时候举报了我父亲。我父亲后来停职反省,团里派出调查组整整调查了 6个月,把连里面的指导员也撤了。经过调查,团里认为我父亲用玉米换来的大米没有给自己和连里其他的领导,而是全部给了职工群众,于是给他平了反。当时团里成立农科所,主要进行制种,就让我父亲去当所长。我父亲说,所长我不干了,你让我当个技术员,我带上一帮年轻人,教他们一些这方面的技术。比如王亚平,他曾在团里当过政委,包括他媳妇,还有赵大勇,他们都是我父亲在农科所带出来的第一批技术员,后来我父亲又带了好几批。那时候连队有个大的俱乐部,怕被人偷,制玉米种子都放在俱乐部屋顶上晒,拿下来的时候我父亲不放心别人拿,自己上屋顶亲自去拿,没想到挡梯子的马车一走,把他给摔了下来,腰摔断了,当时莎车那边医疗条件最好,就转到那住了 8个月的院。回团以后从来没说过腰不舒服,不干了或者要个工伤,要补助。

    这件事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兵团人就是实实在在地干活,不讲价钱,做人诚实。我认为,我们兵团的第一代光知道干活,不争名利的原因是因为他们不认为他们是老革命就必须要有个官位,我父亲觉得他当这个连长可能还不如当技术员来的更好,因为能实实在在干事。

    我父亲的言行,对于我这个兵团老兵的二代,可以说是影响深远。高中毕业的时候,我就知道靠父亲给我找关系是靠不上的。那时候参加高考要有名额,县上给10个高考名额,就去10个人,我们那一届 80 多个人参加高考,可能也就给了 10 个名额,10 个名额民考汉的占了一半走掉了,其他的就上的中专,去上和田财校、技校。我就去当兵了,在喀什当的兵,复员后回到和田,和田武装部一成立我就在墨玉县武装部,干了7年,又调到墨玉县公安局干了4年,1997年从墨玉县公安局又调到乌尔其乡当副书记,2001年任乌尔其乡的书记,2003 年到墨玉镇当书记,2008 年到第一水库监管局工作。2011年,因为局长受贿,下边的一些干部也受贿,该抓的该判的没剩下几个,最后交给自治区管理,又把我调到和田地区三乡办,在那干了 4 年。2017 年 6 月 5 日,我到墨玉县任政协党委书记副主席。我现在管的是3个乡 (镇),是墨玉最大的一个片区,按照要求将拆分成5个乡,目前扎瓦乡是墨玉县最大的乡,将近7万人,奎牙乡将近6万人,芒来乡3万人。这是按照陈全国书记把社会面的管理搞成网格化,最小单元管理的要求,我们的主要任务是抓稳定、基层组织建设、扶贫,几乎所有的事情都抓,比起包一个乡难度要大得多。压力很大,我到这已经 8个月了,没回过和田一次,有时候到和田开会想回去看看老人,根本没时间,早上去中午回来。其实,不光我个人压力大,可能整个新疆的人都有压力,拿着工资,要对得起自己的工资,老一辈人都是这么说的。

    墨玉的维稳压力是很大的,之前墨玉出过事,因此几次开会都在提,陈全国书记也很重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说的,新疆一盘棋,南疆是棋眼。实际棋眼就在墨玉县,墨玉县是我们全新疆的缩影,人口基数大,底子薄,宗教极端思想渗透得比较厉害,所以每次开会,从 12·28 出事以后,在自治区大会上每次都是点和田墨玉县,我们墨玉的稳定抓好了,和田就没问题,和田的稳定抓好了,全疆没问题,所以墨玉的维稳压力比较大。全疆第二大县,除了莎车以外,共有 64.7万多的人口。我在乌尔其乡当书记的时候,乌尔其乡1个乡4万多亩地,2万多人,但是我们地方机械化作业、技术方面赶不上兵团,国家每年几十个亿的扶持,但由于我们的农民还是文化素质低,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等靠要”的思想比较严重,所以当干部的干起工作比较辛苦,有时候给农民安排个啥事干,好像不是他们的事,是我们的事一样,他家里的事你去帮他,他觉得和他没有关系,我们兵团就不这样,都想着怎么发家致富。

    我到地方去工作,父亲也没说高兴不高兴,他就是想让我们留在和田。当时我赶了个顺风车,那时候在部队上当完兵,武装部移交给地方的时候刚好缺人,就进去了,不然也回四十七团了。现在墨玉县好多乡 (镇) 书记包括局里的都是兵团出来的。现在兵地之间干部也在进行交流。今年兵团政委孙金龙来了以后,要求得就更严了,因为他的联系点就在我们阔依其乡,2017 年 9 月 2 日他到这调研,特别强调兵团和地方交流,给我们墨玉县支持力度很大,每年由兵团财政拿出1000万支持墨玉县的扶贫开发,把墨玉县同兵团的贫困团场同等待遇。

    孙金龙政委安排对口扶持有 8 个乡(镇)村,负责整体脱贫,把我们这边学生派到兵团去上学学习,安排老师到兵团去学习,县上跟兵团十四师日常交流常态化了。

    芒来乡的乡长是兵团的职工子弟,芒来乡跟二二四团结对子,经常带乡上的农民去学习种枣的技术,学习其他技术,我们这的农业主要依靠兵团的农业技术。

    我父亲说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和田的风沙比现在还大,5 公分厚的土层都刮跑了,每年都要补种补播好几次。我们小的时候,六七岁就开始跟着大人割麦子、捡麦子。1981、1982年的时候割一亩地麦子才给 3 元钱,天不亮就起床了,还割不了一亩地,那时最多的一天能挣1块5毛钱,非常辛苦。第一代兵团人那时候工资低,一个农工一个月也就20来元钱。而我父亲因为一直拿着技术职称,从一九五几年开始就拿 77元 7毛 7分钱,那时候像我母亲就拿三十六七块钱,在当时就是高工资了,因此组织上一去问他有没有什么要求,他就说没有什么要求。他这个工资一直拿到快离休的时候,最后问他有啥要求提一下,他说没啥要求,组织上对我那么好,我干了三四十年一直拿这么多钱,一离休连长 3级工资,很满足了。我父亲他们那些老兵就是特别朴实,特别知足。

    当时,1983年我当兵去了,当时文克孝司令到十四师调研,当时还叫农垦局,来后听说我父亲在,第一次来四十七团没找到,第二次来四十七团找到了我父亲,专门在我们家待了半天,临走的时候问:你本人或者你子女有什么要求?他说没有,我离休连长 3级工资,还这个慰问那个慰问的,我很知足了。我就记得还有一次,陈振山当和田地委书记的时候,他到四十七团去慰问离休干部,我父亲当时在和田,团里专门来接他回四十七团,给他们一人发了一件部队上的呢子大衣,回来以后他就当宝贝一样,平时舍不得穿。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都是凭布票穿衣,没有多余的布票,父亲当兵时仅有的几套军服,又是粗布,长年穿着,穿破了补,最多三五年就没办法继续穿,也都扔掉了。

    我们家那时候住的是地窝子、草棚子,家里边子女多,我上初中的时候家里也就两间房子,后来变大了一点,估计不到 20平米,做饭也在房子里边,现在想想一排排楼房,离退休的还有敬老院,管吃管住,确实不错,小区生活环境也很好。

    我父亲那一辈感触最深的就是觉得生活条件改善很大。我是亲自见证了这个历程,说实在的我们兵团对老兵们还是挺照顾的,就是宣传力度不够。解决老兵们的居住条件在1996年就开始了,先是在纪念馆旁边专门给这些老兵们建房子,后来又到对面建敬老院。父亲看到这一切特别高兴。

    他一辈子知足常乐的心态让我终身受益。


   注释

    [1] 注:1955 年 4 月,农三团成为农一师前进农场墨玉分场,1956年成为和田农场管理局昆仑农场,1966年,昆仑农场归属农三师,1969年昆仑农场称为农三师四十七团,1982年成为新疆兵团和田农场管理局四十七团,如今称之为兵团第十四师四十七团。

     采访时间:2018年1月29日下午

     采访地点:和田地区墨玉县奎牙镇党委车峻东办公室

     采 访:李书群

     录音及转文字:辛敏 王玉梅 杨丽云 陆敏

     文字整理:李书群 司宇亮 辛敏

作者:文联 编辑: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