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二代任莉口述
任莉的父亲 任效勤 (1925 年 10 月—2013 年 9 月),男,汉族, 甘肃临洮人,1949 年 8月参军,在二军教导队学习,后任二军五师 十五团炮连文化教员,1949年10月徒步进疆,后随部队徒步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平解放和田,1954年部队集体转业后,先后在昆仑农场3连、2连任文化教员、统计;1954—1962年任第一站统计 (期间曾荣立三等功一次);后任团试验站会计、五连会计、四连职工、团总会计、一连会计等;1987 年 5月退休,退休前为和田农场管理局车队会计。
任莉 (1963年5月—),女,汉族,甘肃临洮人,1982年8月参加工作,先后在和田农场管理局计划财务处任副处长,十四师统计局任副局长、局长,兼任国家统计局十四师调查队队长,2018 年 5月退休。
我父亲是甘肃临洮师范学校的一名学生,1949年 9月份加入王震的部队,然后跟着王震的三五九旅部队坐车到了酒泉,徒步进疆,他是五师十五团的,跟着政委黄诚从阿克苏走到和田的。
到了和田以后,就在四十七团工作。四十七团之前还叫过农一师农三团 (新疆军区农业建设第一师第三团)、农一师前进总场墨玉分场、和田地区国营昆仑农场、兵团农三师昆仑农场、农三师四十七团、和田地区四十七团、兵团和田农场管理局四十七团。
我父亲当时算是知识分子,因此在部队就从事文化教员一类的工作。大概1952年,我父亲被借调到墨玉县的乡上去工作了,工作了一段时间,墨玉县有意把他留下,但是他还是想回到兵团工作,于是又回到了兵团,在四十七团先后从事文教工作、统计工作、财会工作。他对工作兢兢业业,过节的时候也在忙工作,家里的事也不太管,一直在忙着做账。那时都是用算盘算账,经常熬夜,公家的每分钱都算得很清楚。那时的会计不像现在是单纯的会计,要参与很多别的经济发展等工作。
那时候连队里小麦的产量很低,属于亏空状态,大概是一九七几年吧,他就提建议能不能种一些恰玛古之类的蔬菜,在这之前没有种植成功的范例,当时大家都反对,我父亲性格比较执着,他立下军令状,表示承担责任也要试一试,结果那年获得了丰收。
我父亲也是个篮球爱好者,到了四十七团以后,凡是 4 大节日(元旦、春节、五一、十一) 团里都要举办篮球比赛,他经常骑着马去墨玉县参加比赛。
我父亲特别严厉,从小教育我们要做一个诚实的孩子。我们家成分不太好,在那种环境下,他经常要求我们要多做事少说话,不要是是非非,一定要做个正直的人。虽然我父亲换了很多工作,但是他干一行爱一行,他在世的时候 (从1949年到新疆,只有2001年回过甘肃老家,其他时间都在新疆工作) 工作很忙,不是年底做账就是大生产大建设,我的奶奶,他的老母亲一直盼着他能回家,后来盼到眼睛都瞎了也没见着自己的儿子。
我父亲离休以后,到北京和我姐姐一起生活,但他还是惦记着四十七团的战友们。2011年的时候,北京邀请四十七团的老兵去北京看看祖国的建设,因为父亲76岁了,超了一岁,就没能去成,我和父亲都觉得是个遗憾。虽然他当时就在北京,也没能去。
2013年,中央电视台做一个纪录片 《我是一个兵》 采访一些新疆老兵,没邀请我父亲,但是我父亲的几个战友被邀请了。我父亲就想去现场见一见他的老战友,但是到了那天,没有人通知我父亲,他就特别着急,经过多方沟通,他终于去了中央电视台 7台,主持人问他的爱好和偶像,他说喜欢打篮球,喜欢科比,觉得中国队最好,栏目播出的节目中,他的镜头和感触最多。7 月份中央电视台对他采访的,9月份他就去世了。走之前,他说割舍不掉四十七团,要求把他的骨灰带回四十七团。
十四师对老兵特别照顾,还给他分了一套房子,他一直计划着可以和老战友住在一起。但是因为工作原因,我们没能送他回四十七团。2013年9月5日凌晨2时就离开了我们。按照他的遗愿,我们给他穿上了军装,把他的骨灰带回了四十七团。
当时中央电视台 7台栏目组 11月份也到了和田拍纪录片,专门拍老军垦的事迹,很巧,他们到达的第二天,我们把父亲的骨灰带回四十七团。栏目组此次专门带了一个篮球,是一只有中国篮球队王治郅、姚明、阿迪力江签名的篮球,此次来新疆有一个心愿就是要把这个篮球送给我父亲,到了和田后才得知我父亲已经去世了。于是,栏目组专门把我们运送我父亲骨灰回四十七团的过程录制了下来,第二年 3月份我父亲骨灰下葬的时候,栏目组又专程来新疆和田对全程进行拍摄。
我父亲是个平凡的人,没有干过惊天动地的事情,但是他对每一项工作都是踏踏实实地干,对子女的要求也特别严格,他要求子女一直都不要忘记十四师。他到了北京以后,经常收看兵团新闻,看十四师的屯垦报,一打电话就问十四师的事,问四十七团的事,念念不忘十四师。
“文化大革命”中,他也是受到冲击的一个,但是他觉得这是一个人人生的经历,并没有什么怨言。
父亲在临终前讲他的历史,说他们在穿越沙漠的时候非常艰苦,脚上都打着血泡,在行军的过程中一直紧绷着弦,战友都一直互相提醒。我父亲个子高,一路上帮别人拿行李。他说,那时候年轻,有信仰,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要去解放和田,虽然很苦,但心情很激动,没有任何怨言。部队里也有同志因为没水喝,拉肚子,有一个战士因此没能走出沙漠。他们在沙漠里吃的是炒面,衣裤单薄 (当时是12月份),还穿着布鞋。
我父亲在工作中也获得了很多奖项。兵团先进工作者、先进生产者,荣获过三等功。《永不换防》电视上有他的照片,《魂归大漠》有他的记录。
我父亲言传身教,工作干一行爱一行,要求我们和同志们搞好团结,团结是第一位的,要求我们好好学习。过去,唯成分论,因为我们家成分不好,只有学习好了才有出路。我父亲家划成了地主,母亲家划成了富农,我们小时候,每个学期开学都要填写成分,每次都要等到别人填写完了,我们才敢出来填写。
我家有姊妹 5 个,都在新疆工作过,姐姐现在北京,哥哥现在杭州,其他的都在新疆兵团工作,我是老师。我父亲在工作中有机会带着我们离开新疆,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带我们离开新疆。
我认为通过以下途径可以吸引一些人来十四师作贡献:大力宣传,通过媒体弘扬老兵精神,通过子女和老兵的朋友现身说法来宣传,同时不能局限于老兵精神,还要整合很多精神,如一牧场精神等,可以打造成南疆的一个名片。也要宣传兵团二代在传承老兵精神的重要性。不仅在十四师内宣传,也要扩大宣传。可以参照延安和井冈山的做法来宣传。不知道可以不可以把这个入选小学生的本土历史课本。咱们党校系统能不能做一些主题研讨和宣传教育。
我们作为兵二代,走到哪里都很自豪。
采访时间:2018年1月29日上午
采访地点:和田市第十四师师部任莉办公室
采 访:李书群
录音及转文字:黄谨珍 辛敏 王玉梅 史豪
文字整理:李书群 司宇亮 辛敏
作者:文联 编辑: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