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二代杨世福女儿口述
杨世福小女儿杨桂花 (1958 年 1 月—),女,汉族,甘肃临洮人,1976年7月在四十七团值班连参加工作,后到机修连、轧花厂、手套厂工作,2008年2月退休,退休前为四十七团轧花厂职工。
我父亲曾经劳改过,在莎车监狱,一直到1980年才平反。在监狱因为他有手艺,有技术,他就做一些管理羊群、配饲料等工作。据他说,由于他有手艺,没受多大的苦,主要是在“文革”的时候受过冲击。
我父亲经常教导我们,不怕苦,不怕累,要战胜一切困难。他们这些老战士从四十七团成立就战天斗地、开荒造田,我参加工作后也参加了开荒造田。父亲还经常教导我们要好好工作,要为四十七团多作贡献,要扎根四十七团,我们四十七团的兵二代基本上都留在四十七团了。我们家共有4个孩子,除了我姐嫁的是北京青年,在 1995年,北京给他们解决户口把她调回去了,其他我们 3个都在四十七团,我弟弟还没有退休,我和我妹都已经退休了,都是在四十七团退休的。
我父亲话比较少,一般都是母亲管的多一些,父亲只是教导我们好好做人,要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的干事,不要忽高忽低,自己要明确方向,为四十七团建设要多作贡献。我听父亲的教导,努力工作,经常得奖,经常被评为先进。我以前干的工作也多,刚工作的时候,在大田干了有一年多,后来就调到了机车上,就在开东方红拖拉机,开了3年,成家后有孩子就在面粉厂、轧花厂工作,最后是在轧花厂退的休。我姐那时候在连队工作,1991年调到四十七团畜牧公司,当饲养员,养鸡养猪,干了几年后于1995年调到北京。老三身体不太好,一直没有工作,后来兵团解决五七工的时候交了社保有了养老金,老四现在在乌鲁木齐打工。
我父亲是老兵,又当过连长,父亲从来没有为我们的工作去找过团里,要求组织照顾我们。
现在很多人都来看我父亲,请我父亲去宣讲,我父亲也从来没有提过任何要求。在组织的关怀下,我父亲去了北京两趟。2011年和2012年都去了,回来以后很高兴,感触很深。2011年去北京的时候,是我跟着去的。到了天安门广场,我父亲特别激动,登上了天安门城楼,在上面照了很多的相。人民大会堂的贵宾室一般人是不能进去的,让我们进去休息,工作人员还给我们在贵宾室照相,让我们一家一家的拍照,洗好照片,装在相册里送给我们。我父亲他们这些老兵到北京各处参观,颐和园、故宫都去了,一路上的车都给我们让道,就像对待外宾一样,一路还录了像。
2012 年的时候,中央电视台录制 《我是一个兵》,我父亲参加了,还送给了我们一个光盘。我在录制现场,当时总共去了 6个老兵,有我父亲、董银娃、盛成福、王传德、王毓亨和任效勤,到了节目最后,他们6个人一起背诵了入伍誓词,“我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人,我宣誓:服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服从命令,严守纪律,英勇顽强,不怕牺牲,苦练杀敌本领,时刻准备战斗,绝不叛离军队,誓死保卫祖国!”我父亲从北京回来之后,就经常给共青团、志愿者、学校、部队去讲课,他没有讲稿,就是凭着自己脑子里面和自身的经历讲出来,到北京去的时候还在北京市委党校上了个讲座课。
兵团胡杨网的记者,兵团日报的记者都来过,来的人多。兵团党委宣传部的那次也来了好几个人。有一年还邀请我们上兵团电视台的春晚,由于“兵三、四代”(孙子、重孙) 到不了,最后就推掉了,本来我们准备四代人一起去的。
我父亲今年有90岁了,他脑子可清晰了,一点也不糊涂,说话比我们都说得好,我现在说话都颠三倒四的。他对过去的经历记得特别清楚,哪一年哪一个名字都记得清清楚楚。他在四十七团的时候,一年要讲四五十场,到和田地方上讲,部队经常接他们这些老兵去讲。
2009 年,由于受到乌鲁木齐“7·5”事件的影响,和田部队来的一批福建新兵不安心,情绪不稳定,部队就请我父亲去给他们讲课,讲了两次后,那些新兵情绪稳定下来,在和田都服役了 3年才走的。
采访时间:2018年2月2日上午
采访地点:乌鲁木齐市迎宾路莱茵庄园杨世福老人小女儿家
采 访:李书群 辛敏
录 音:辛敏
录音转文字:杨丽云
文字整理:李书群 司宇亮 辛敏
作者:文联 编辑: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