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级媒体看昆玉 | 昆玉,年轻的城,诗意的城

来源:多彩昆玉     点击量:186   发布:2024-01-21
分享到

清晨,火红的朝阳羞答答地从昆仑山后探出头来,越过大片荒凉的戈壁和沙漠,跟随乌鲁瓦提水库的干渠顺流而下,将阳光铺在昆玉河的水面上,河畔的林带醒了,城市在朝阳中升腾起人间烟火。在漫长荒凉的路途上,这座城市像海市蜃楼一样突然出现,崭新的路牌上写着“昆玉欢迎你”。

1

一场大雨过后,第十四师昆玉市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美景如画(摄于2023年9月23日)。陈洋 摄

“玉河蜿蜒,静静流淌,只是一瞥,我就钟情于她的风情和美丽……城在林里,人在绿中,只是一瞬间,我就融入了她的蓝天绿色和诗意;昆玉,年轻的城,绿色的城,诗意的城……”

这是作家杨方中在《昆玉,年轻的城》这首诗中描述的昆玉。

假如从一首诗里看昆玉,这首诗无疑是贴切的,既是镜子里容貌的呈现,又是眼睛里气质的流露。

2016年2月26日,共和国的版图上再添一座军垦新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昆玉市正式揭牌成立。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端,昆仑山北麓,作为兵团第九座军垦新城,这座城市如昆冈美玉,散发着温润的希望之光。

昆玉的建立依托于第十四师二二四团的城镇建设基础。2004年,二二四团成立,从诞生至今,已有20年时间。走进二二四团陈列室,展柜中有一张名单,记录了第一批参加团场建设的年轻人的名字。王源明便是其中一个。

2003年,从延安来到皮墨垦区(二二四团前身)的青年干部王源明,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黄蒙蒙的沙尘、光秃秃的戈壁、几排孤独的平房,此情此景,让王源明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从没见过一个地方能如此荒凉。”

放眼望去,一片浩瀚的沙海。没有交通工具,路途总是显得格外漫长。沙土路面,没有硬化,前脚走过,后脚风沙就会将一切痕迹抹去,迷路,是常有的事。

王源明没有想到,13年后,一个叫作昆玉的城市出现在这片无垠的沙漠戈壁上;更不会想到,20年后,昆玉河如一条绸带环绕着年轻的昆玉,道路两旁,绿树成荫,楼宇林立。

2

航拍第十四师二二四团西界林(摄于2023年9月24日) 陈洋 王玮昊 摄

来到皮墨垦区不久,王源明遭遇了一场沙尘暴。那是正午时分,远远地,从西边的天际翻滚出一道汹涌的沙浪,如同海啸般剧烈地扑过来,几分钟时间,沙子将眼前的一切遮蔽,风沙吞日,如同一下子进入了黑夜,人只能躲在屋子里,这场沙尘暴持续了一个多小时。

后来,王源明在连队任职。那时候,连队没有平房,扎着帐篷,做饭就在沙地上架炉子。连队里流行着这样几句顺口溜:“住在沙漠边,就是营养好,每天二两土,白天不够晚上补。”风沙不仅考验着年轻的兵团人,也考验着地里的庄稼,只有庄稼活下来,这片土地上才能生出希望。

王源明已经记不得多少次带着职工群众用手扒开被沙子掩埋的庄稼和树苗。一场风沙过后,20厘米的酸枣苗被黄沙掩埋,大家徒手将沙子挖开,手上都是被酸枣苗尖刺划出的伤痕,旧伤未好,风沙又来,从沙土里挖树苗的场景又一次上演。

王源明和连队的年轻人没有退缩。几年时间,红枣树扎下了根。他们在沙漠边缘构筑起防风固沙林带,绿色带着希望出现在这片亘古荒凉的沙丘和戈壁上。紧接着,柏油路覆盖沙土路,汽车的轰鸣声代替了毛驴车的吱呀声响,现代化住宅小区开始规划,风沙不再是这片土地的主角。滴灌带里潺潺的流水声,枣园里枝叶摩挲的沙沙声,道路上农用车辆的轰鸣声……这些声音混响成一片,撩拨得人心在胸膛里乱跳弹。

人称新疆好

地阔天无疆

远山蜃楼动

平沙海市映

壮士五湖来

浩浩慨而慷

君有万夫勇

莫负好时光

……

张仲瀚将军创作的《老兵歌》,是诗,更是历史,浩瀚深邃。这首诗展现了军垦战士建设兵团的难忘历史画卷。每每吟之,心中都会涌起一种豪迈之情。而今,将军虽已远去,但诗中描述的建设发展场景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一代代兵团人扎根荒漠戈壁,接续奋斗,“壮士五湖来”的场景在不断上演。

年轻的昆玉,风华正茂。更多的年轻人,在兵团精神的感召下,奔赴这座年轻的城,钟情这座年轻的城。

昆玉的春天来得更快一些

不知道哪一个夜晚

花开

柳绿

万物甩掉灰色厚重外套

展露娇嫩清新的自我

……

2022年春天,作家马春燕记录下昆玉盎然动人的春色。实际上,这样美丽的昆玉春色,来得并没有“更快一些”,而是在漫长的跋涉后,终于被年轻的建设者们带到了这片曾经只有沙子和石头的荒凉土地上,然后在一个夜晚结束后,突然“展露娇嫩清新的自我”。

“石老板,又去看林带吗?”在二二四团的西界林带,经常能看到一辆黑色的小轿车,车身满是沙土,穿梭于二二四团各个防护林带所在的主干道上。车的主人叫石福松,职工群众看到他,都会喊一声“石老板”。

同往常一样,石福松一早就下地,到团场各个林带去看那些栽种和养护的树木。“十年树木”,在石福松这里,不再是一个成语,而是一种人生实践。

18年后,石福松努力伸开双臂,已经不能合抱自己2006年在风沙里种的第一棵沙枣树。那棵沙枣树站在18公里长的林带里,并不起眼。而18年前,这棵沙枣树和它旁边的树,将根深深扎在被推平的荒凉沙丘里,风沙摇晃着它纤细的躯干,在它旁边,每隔一段时间都有树苗被连根拔起,消失在滚滚风沙中。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每一次呼吸对它和同伴来说,都是生死考验。

2006年退伍转业后,石福松来到二二四团林管站,成了一名护林员。他跟同事与风沙斗争、艰苦种树,吃了不少苦头,建起了二二四团第一条防风固沙林带。那时候,二二四团每年的浮尘天气达200多天,因为风沙太大,地里收成稀疏。有一户职工种了一些向日葵,最后只有角落里的几株活了下来,到了秋天,也只有20厘米的“身高”。荒凉的土地、肆虐的风沙,每一分收获都饱经磨砺。

要想在沙漠里种庄稼,就得先建林带,有了林带的防护,田里的农作物才能成活。生活在沙漠边缘,石福松深知防风林是这片荒凉土地的希望和光。之后的很多年里,他都把那片防风林当作自己的孩子养护。天一亮,他就带着干粮从家里出发,一路顶着风沙赶到林带。中午,坐在风沙里吃着馕,喝的是滴灌带里浇树的水,吃完饭继续种植、养护防风林,一直干到天黑。一整天,都和自己种的树苗在一起。

新疆的日头长,夏天的时候,天黑往往要到晚上10点多,他总是掐着日头回家。倒不是他不愿意多干一会儿,只是天一黑,回家就会变得格外困难。

2006年,在刚刚开发建设的二二四团,很多地方还没有通电,有的连队使用发电机,每天固定供电几个小时,晚上回家只能摸黑走,沙土路上毫无标识,白天都有人迷路,更不要说晚上了。

在沙漠里种活一棵树到底有多难?“在这里,种好一棵树,并不比养活一个孩子容易。”石福松说,他和同事们想了很多办法,每隔一段距离用铁丝把滴灌带和树苗固定在一起,用麦草固苗。在防护林需要浇水的高峰期,他们裹着军大衣连夜浇水,累了就躺在背风的沙包上睡一会儿。夜里风沙更大,不用大衣盖着脸,沙子就扑面而来;盖着脸,没一会儿又喘不过气来,一晚上来回折腾。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们的努力下,如今二二四团有挂果枣园13.1万亩、防风林10.9万亩,完成沙地治理240平方公里,围绕昆玉市构筑起一道绿色的防风屏障。

沿着公路向北而行,一边是绿色的林带、枣园和庄稼,一边是塔克拉玛干沙漠。一条公路的两边,人类与沙漠达成约定,一边翻滚着风沙,一边耕耘着田园生活。

昔日黄沙漫卷,今朝绿树成荫。与风沙斗争的岁月里,最可敬佩的,就是像石福松这样的逐绿人。2019年,团场林管站改制后,听说团场要将1800多亩防护林的管护工作承包给个人,石福松舍不得这一片片他亲手栽种、呵护成长起来的林带,便主动承包了林带管护任务,继续过着风吹日晒、面朝沙土背朝天的护林生活。

岁月磨砺,年轻的容颜不再,但年轻的心与年轻的城一起,永远蓬勃律动、永远诗意盎然。

2023年12月18日,第十二届兵团沙海老兵节系列活动之一——“致敬英雄”沙漠穿越集结赛在一师阿拉尔市沙漠之门景区授旗发车。160名参赛选手重走老兵路,途经和田古河道,行驶500余公里,穿越“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他们用这种方式,向1949年12月,携带装备急行军790千米,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一兵团二军五师十五团1800余名官兵致敬。

3

第十二届兵团沙海老兵节系列活动之一——“致敬英雄”红色诗歌会在第十四师四十七团举办。活动现场,朗诵爱好者深情朗诵诗歌,致敬沙海老兵(摄于2023年12月22日)。闫啸天 摄

大漠孤烟,长河落日。驾驶车辆穿越沙漠,时间一长,选手们便感到体力不支、唇焦口燥,每到此时,他们眼前便会出现当年官兵们负重前行、艰难徒步的伟岸身影,胸中陡然升起一股敬意,支撑着他们继续前行。

岁月悠悠,沙海茫茫,弘扬是最美的传承,传承是最高的致敬。

赛程终点是第十四师四十七团老兵镇。

在这里,曾经扛枪打仗的老兵们再也没有离开沙漠边缘。他们开荒,种地,陪伴他们的是漫漫黄沙。就在这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他们种出了庄稼、果树,一干就是一辈子。

无边无际的沙尘,一年又一年地吹过这种着棉花、种着枣树的土地,留下的是老兵的故事和那个激情燃烧岁月的记忆。老兵虽然远去,但老兵精神却如星星之火,在昆玉燎原。每年,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都要到老兵精神展示馆参观,追寻红色足迹。

老兵们走了,留下了他们在沙漠边缘开垦的土地。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一批又一批年轻人来到昆玉。他们坚定不移地接过了沙海老兵手中的“钢枪”,沿着沙海老兵的足迹,用同样的坚守和奉献,努力建设美丽家园。他们写下这样的诗句——

踩着老兵的足印

我成为新时代的老兵

我们的怀里

揣着不变的初心

那是赓续老兵血脉的精神

……

一批批来自远方的青年心存报国志愿,来到兵团,来到昆玉。这些年轻人有着共同的心愿:在老兵们奉献一生的土地上,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这里扎下根来。

“我要去四十七团锻炼!”被国家授予“西部计划优秀志愿者”称号的夏俊楷来自山东滨州,2016年以西部计划志愿者的身份来到十二师的一家国有企业工作。虽身处繁华都市,但在听完沙海老兵的故事后,他毅然主动申请到四十七团参加志愿服务。志愿期满后,他又主动申请去连队,并参加了连队“两委”选举。

“我是从疆外参加公务员考试来到昆玉的。2018年刚到这里时,这里还是一片荒漠,到处都是建筑工地,树也没栽,一刮风沙,连回家的路都找不到。我见证着这座城市的成长,座座大楼平地起,条条大路连成片,商场、公园、体育馆等一应俱全。每天都在变化的城市,让我也很有获得感,觉得自己就是和这座城市一起成长的。”从疆外招录的公务员李财位说道。

……

这些年轻的建设者们有一个共同的称呼——沙海新兵。因为他们,年轻的昆玉有了青春色彩、盎然生机。这些来自天南地北的沙海新兵,守着他们开垦的土地,描绘着更加美好的明天。

从昆仑山到死亡之海,迎着金色的阳光,昆玉,这座年轻的城,诗意的城,奋斗的故事依然在续写。(王满飞)

作者: 编辑: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