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师昆玉市40%的枣园完成提质增效改造推动红枣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
“得知团场要实施红枣提质增效项目,去年我第一个报了名,在种植管理过程中,严格落实一系列新技术新措施要求。2022年,我家红枣商品率只有60%,一年后就提升到了80%以上。看我家红枣卖得这么好,连队很多种植户都跑来学习。”1月15日,十四师二二四团三连职工朱二勇高兴地对记者说。
多年来,随着产业链逐步完善,红枣成了十四师昆玉市职工群众增收致富的“金”果子,也是师市重要的支柱产业。
为进一步挖掘红枣产业潜力,提升红枣品质和产量,2021年至2023年,十四师昆玉市坚持品质优先、因地制宜原则,投入近1600万元实施红枣提质增效项目,鼓励引导红枣种植户采取枣树疏密间移、施用农家肥等措施,提升红枣品质;加强标准化红枣生产基地建设,引进一批红枣加工龙头企业,不断丰富产品供给,放大品牌效应,推动红枣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
在提质增效项目实施过程中,十四师昆玉市对项目区条田进行细致摸底调查,聘请专家有针对性地给予技术指导;为解决红枣单产水平参差不齐、枣园果品一致性差等问题,与新疆农垦科学院、塔里木大学等科研单位深化合作,应用推广叶面营养调控提质等新技术。仅2023年,十四师昆玉市就完成红枣提质增效面积3.28万亩,将项目实施面积扩大到8.78万亩,占师市红枣种植面积的40%。
通过卓有成效的提质增效改造,十四师昆玉市项目区枣园亩均增产50至60公斤,带动种植户每亩增收500元以上。2023年,该师市红枣种植面积23.69万亩,预计红枣总产29.34万吨,实现产值28.31亿元,较上年增长12.3%。在种植面积、总产较上年略有下降的情况下,实现产值创近年来新高。
“我们将继续实施红枣提质增效项目,引导种植户科学管理,进一步提升红枣品质,推动红枣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提升‘和田玉枣’等红枣品牌的美誉度。”十四师昆玉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蔡武基表示。(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阿热依·热依哈巴提)
评论:“链”上升级 “融”上发力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群众要致富,产业是支柱。近年来,十四师昆玉市红枣产业链更趋完善,标准化、品牌化水平不断提高,在提高了红枣“身价”的同时,进一步助力师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带动了职工增收致富。
日前召开的兵团党委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快团场连队产业发展,坚持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产品加工优化升级,完善粮食储备体系,强化流通保障,促进多元增收,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推动乡村产业不断升级,必须做好“土特产”文章,在“链”上升级、“融”上发力。
在“链”上升级,擦亮特色产业“金字招牌”。土特产只能因“土”而惠、因“特”而优,不能因“土”而陋、因“特”而俗。因此,我们要始终把提升产品品质放在首位,努力推动科技惠农下乡,充分发挥科技在促进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中的优势作用,积极应用新技术新模式,为农产品种植加工、保鲜储藏、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助力;加大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培育力度,提升农产品的品牌附加值,塑强一批品质过硬、特色鲜明、知名度高、发展潜力大的企业品牌和优质特色农产品品牌,形成独具特色的核心竞争力。
在“融”上发力,实现农业多元价值转化。“土”的资源,“特”的优势,最终体现在“产”的效益上。我们必须以工业思维谋划农业,一方面,要积极优化产业布局,强龙头、树品牌,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既要做实产业链条的前端,大力发展高标准、高科技含量的现代农业产业,也要延链补链强链拓链,把一二三产业贯通起来,补齐精深加工短板,促进配套产业协同发展。另一方面,还要持续拓展市场培育新业态,深挖“土特产”潜力,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文化体验、健康养老、电子商务等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拓宽产业增值增效空间。
做好“土特产”大文章,持续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必将让“土特产”的“金招牌”换来“金”效益,为兵团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产业支撑,注入更多的源头活水。(张瑜莹)
来源:兵团日报
作者: 编辑: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