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二代张琴娥口述
张琴娥 (1956年9月—),女,汉族,甘肃临洮人,1976年7月在四十七团七连参加工作,后上五七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四十七团任农业技术员,后到皮山农场任会计,1987年调至和田县民族地毯工艺厂任财务科长,1993年12月辞职,到广东惠州市惠阳区三和医院任财务科长,2018年6月退休。
我叫张琴娥,我父亲叫张启英,甘肃临洮人,1949年当的学生兵,跟着王震进的新疆,他是五师十五团的,是跟着部队徒步走沙漠到的和田。我母亲叫李清香,是山东女兵,1952年进的新疆。父母养育了 3 个孩子,妹妹叫张玉娥,现在广东,我弟弟叫张文军,现在十四师垦区公安局。
我父亲忠厚老实,因为有点文化,所以在团里干过会计、统计、保管工作。我受我父亲的影响,做的也是财会工作。记得有一年,我父亲在连队卖瓜,我偷偷地跟在后面,想找一个不错的瓜吃,我父亲抬眼看到了,打了我。他的脾气可不好了,我们做错了事,从不跟你讲道理,上来就是打。在他的心里,公家的东西我们是不能碰的。
我是共产党员,我弟弟也是共产党员。我们都受了父亲的影响很努力地工作。1976年我高中毕业后,分在四十七团七连工作,后来分到了二连工作。我在连队干得好,团场第一批转干就有我,保送我上了四十七团的“五七”大学,上了这个大学不能参加高考,表现好的话就留在团场当骨干。1981年我去皮山农场工作,1988年调到了和田县的毛纺厂做会计,也是在那入的党。我表现好,工作能力强,当了财务科科长。
我父亲生活特别节俭。记得丝袜刚有卖的时候,我妹妹买了双穿,被我父亲打了一顿。我父亲吃完饭,还要用一根手指头把碗刮干净,一点粮食也不愿意浪费。平时他很少表达,但一直在用行动来阐释自己节俭的作风和习惯。
我父亲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工作严谨。因为他有文化,对我们要求也很严,而我是那种很调皮的、大大咧咧的,他经常说我的性格不适合做会计。他工作认真细致,一人兼多个工作。有一次连里搞劳动竞赛,他身高一米八,人家都是挑一担肥料,他一下子挑 3担,把腰给闪了,被人用门板抬回来。我那时年龄小,吓得躲在我妈背后。那个时候人都是像疯了一样工作,都是不要命的工作。
“文化大革命”的时候,他被造反派打得站不起来,就这样他平反以后也从来没有说过别人的坏话。我父亲这一辈子忠心耿耿的对党,工作上兢兢业业,朴实本分、踏实肯干,对我们做子女的影响非常大。我父亲是1991年大年初三去世的,他去世后没有通知其他人,但是很多职工都自发的来送他,丝毫也不忌讳是过年期间。我爸说他自己是个老黄牛,一直要干到死。他真的做到了,从来没有抱怨过。
1989年的时候我在和田开了个超市,把我做的账让他查阅,他很感慨对我说,我比他做得认真,水平比他们当时要高一些。得到表扬了,我特别开心。因为他要求很高,得到他的肯定太不容易了。
1993年,我去了广东惠州惠阳三和医院打工,这个医院属于民企。去晚了,虽然在和田我已经是财务科长了,但我的岗位已经被别人占了,所以我就从收费员做起。当时,我想的就是我要像我父亲一样,清清白白、认认真真工作。后来我又做了 3个月的财务审计,一个月500元工资,200元奖金,远比我在和田的工资低。通过几个月认真负责的工作,医院看到了我的能力,就把我调上来做会计,一年后就当了财务科科长,我就在这一个单位工作了23年。按常规50岁就可以退休,而我到了62岁才让我退休,医院老板说,他看上我的原因就是我敢于坚持原则。
我是真的能力有限,就是想写一本书,名字就叫 《平凡中的伟大》。还是上海知青厉害,有文采,写了很多书。那个电视剧《沙海老兵》,看了两集我就不看了。太简单、太不真实了。我们同学也都不愿意看,感觉太没意思了。编剧应该到四十七团去,用两年的时间把四十七团的历史好好了解一下。我父亲说,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闹“大头棒”[1],“大头棒”(指分裂暴恐分子) 一来,男的在外围,女的在房顶上,架着机枪。那些“大头棒”(指分裂暴恐分子) 都是不怕死的。我父亲的战友冲在最前面,真的被“大头棒”(指分裂暴恐分子) 打死了,所以从那个时候开始才真的用枪反击。刚开始还是很克制的。那个电视剧拍得太简单了。
父辈们虽然受了很多罪吃了很多苦,但是他们感到快乐,因为他们解放了、翻身了,吃再多的苦也不觉得是苦。那时工资就是一点点钱、几十块钱,但是觉得很开心。我记得我父亲平反后给他补发了100多块钱,他又添了些钱买了个200多元的收音机,天天听新闻,关心国家大事。我对我父亲说,你怎么就补那么一点点钱?他说,不少了,很多了。他们对所有的委屈、不平从来不抱怨,那种不抱怨的精神对我们做子女的也有很好的教育意义。
我们小时候上学的时候,自己打土坯,自己造房子,还要割麦子、搞秋收,所以我们在学校学的知识少。住校住的是土炕,铺上芦苇草,40多个人一个大通铺,臭虫能把人咬死,牙刷里头都能钻出臭虫。“文化大革命”期间,说学生不干活,就给我们吃发霉的粮食。上课的时候,我们饿得肚子咕咕叫,老师心疼我们,让我们出去爬树吃桑葚,嘴上吃得黑黑的。秋天的时候让我们出去吃沙枣。吃了不少苦,但是我们这一辈也很乐观,聚会时说起往事都有幸福的感觉。
注释:
[1]《四十七团志》第415页:50年代,伊斯兰教大头目阿不都依米提以宗教为掩护,扩展反革命势力,公开提出消灭共产党,消灭农三团 (四十七团前身)。从解放初到 1957 年,他先后策划了大小 40余次暴乱,妄图推翻新生的人民政权。1956年 3月 9日,在 41名暴乱骨干的煽惑下,800 多名教徒对昆仑农场一、二、三队营地实行全面包围攻击。王二春、罗文观亲自指挥全体农垦指战员奋勇反击,平息了叛乱,捕获匪首巴海等6名匪徒,当场击毙匪首骨干5名,并缴获汽车、大头棒和斧头。匪首阿不都依米提也于 1959 年 4月4日被捕获归案。
采访时间:2018年9月10日
采访地点:乌鲁木齐市兽医站柏善风尚小区张翠英家
采 访:李书群 辛敏
录音及转文字:史豪
文字整理:李书群 司宇亮 辛敏
作者:文联 编辑: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