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海老兵口述史》--老兵二代阳建梅的口述(未完待续)

来源:第十四师昆玉市     点击量:234   发布:2024-02-05
分享到

老兵二代阳建梅的口述

        阳建梅 (1968年12月—)(注:此为身份证上的年龄),女,汉族,山东昌乐人,1985年12月参加工作,现为兵团勘测设计院 (集团) 公司会计。

养父养母的故事

        马鹤亭、李春萍是我的养父养母。我是 1967年1月出生的,因为养父养母没有孩子,在我 4岁左右的时候就被接到新疆。我的养父就是我的亲姑父,李春萍是我的亲姑姑。我和养父母是有着血缘关系的。我的老家是山东的,我被接过来之后他们没让我改称呼,我称呼他俩还是姑姑、姑父,我也是家里 (收养的) 3 个孩子中唯一没有改称呼的一个。虽然我现在也叫不出“爸爸、妈妈”,但是从感情上来说,我就是他们的亲生孩子,他们就是我的亲生父母。

        我的养父养母的感情特别深,前一阵子电视上播放了一个电视剧,其中有一个叫马文芳的就是以她为原型,她确实就是属于那种内心特别坚强的女性。

        养父是那批徒步穿越沙漠到的和田的老兵,听他说是从阿克苏出发徒步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到的和田。我们小的时候,他爱给我们讲穿越沙漠的故事,但我们太小,都不记得了。现在只记得他说穿越沙漠的时候一人背一个水壶,扔掉的白菜头都赶快捡上吃掉。等我们再大些他也不太爱说这些了。

        我那时年纪小,只记得养父是搞统计工作的,就是在地里量职工开垦了多少地。每次量地,我养母就对他说,一定要给别人量准确,不要让人家不满。我们小时候去割麦子,她就经常对我们说不要偷懒,不要让别人说三道四。我们连队以前是种花生的,挖完花生后,地里还会落下很多,就让我们学生去捡,一人拿一个小篮篮去捡,好多娃娃都偷着吃,我们不敢吃,因为我们养父母坚决不许我们吃,觉得做那种事很丢人。主要还是那时候养父是连队的统计,怕影响到他的工作,要求别人做,我们家的孩子要首先做到。他对我们要求严,小时候到了点就赶快回家,从来不敢在外头玩得很晚。

        有一件事情让我记忆深刻。我们连队那时候是引大渠的水浇地,由于我们这个连队是和地方老乡 (民族) 公社的土地是交叉的,浇水用的是一个渠系,轮流浇水。轮到我们连队浇水的时候,连队必须派干部到每个闸口看着,防止把水拨走了。我父亲一到我们连队浇水的时候就去守大渠闸口,那时候在我们看来养父已经很老了,但他守闸口却非常认真。他守闸口的时候我们就去给他送饭,有时养母也去送饭,但多数是她做好后我们这些做子女的去送饭。深秋的时候天气挺冷的,他就裹个皮大衣在水闸口的渠边上躺着睡上一会儿觉,就是睡也睡不踏实。他们那辈人确实挺辛苦,就是因为他们辛苦,所以对我们的教育就特别严格,他们希望我们以后能够生活得更好一点,也就希望我们能够好好学习,用知识来改变我们未来的生活。

        在我成长过程中,我的养父养母对我视同己出,教育我关爱我。我养父是个特别善良的人,从不轻易动手打我。我 19 岁工作离开家,在我 19 岁之前,在我的记忆中,从小到大,他也就打过我两次,一次是6岁的时候因为我太过调皮打过我一巴掌,还有一次是9岁还是 10 岁的时候,我不听话他踢过我一脚。他对我非常关心照顾,比亲生父亲对我还好。

        我高中还未毕业,养母就退休了,她一直是老病号,她的腰椎受过伤,所以她早早就退休了。退休之后她也没闲着,我哥哥那时候初中一毕业就开始工作,她就经常去帮我哥哥干活。

我们家子女的情况

        我是在四十七团长大的,和黄谨珍 (曾任第十四师党委党校常务副校长) 是真正的发小,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一块上学,晚上点着煤油灯一块写作业。我们那时在四十七团三连小学上学,记得是五年制小学。高中毕业后,我在四十七团工作了 3年,在二连小学当老师。后来到了和田县毛纺厂,那时候叫民族地毯工艺厂,从事服装设计。7 年以后,单位经营不太好,我又调到和田县供销社,在那里干了 7年以后,十四师师部招人,我通过了考试,开始做财务工作。

        对我们子女的教育,主要由养母承担,她对我们的教育特别严格。都是生活上的要求,小时候因为我是女孩子不准我穿裙子,不准我穿凉鞋。我们上高中的时候,家里头就规定不准跟男孩子交往。学习上对我们也抓得紧,过年的时候也要求我们读书学习,我记得初二初三就要我们开始学习了。等我们工作以后,也是要求很严,直到现在还是一打电话就说,要求我一定要认认真真地把活干好,可不要出什么差错,要我不要贪公家的便宜。(她想着我是干财务的,不要贪那些小便宜)

        我妹妹那时候小,她比我小 9 岁,从小学三年级她就在团部住校,父母也就管不上她的学习,后来她上高中又在和田,我妹妹现在也在乌鲁木齐,她的爱人是她的同学。我哥哥比较调皮,不爱学习,后来就在团里种地。

        父辈对我们的影响就是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我们从小在那样艰苦的环境成长,又受到养父这些老兵的教育,工作以后都是比较能干的,性格也都比较泼辣。

        我们家 3 个子女的工作都是靠自己。养父从来没因为他是老革命就去找领导安排子女的工作,再说他们也没有那个意识,也帮不上什么忙,所以我们做子女的都是靠自己。好像那辈人都不愿意因为子女的事情去找领导。

        现在,我经常给自己的孩子讲他们姥爷的故事。我家孩子特别崇拜他姥爷,因为那时候能够穿越沙漠到和田真是壮举。他们现在都难以想象当时他姥爷这些老兵是如何克服艰难困苦穿越“死亡之海”的。前段时间我看了电视连续剧《沙海老兵》,改的有点多,里面很多原型我都认识,所以特别感兴趣,不过看完之后挺失望的,因为它没能够真正把老兵的精神挖掘出来。

养父母不愿意离开四十七团

        我的养父养母在一起生活了60多年。2012年的时候,我和我妹妹想让养父母在乌鲁木齐定居,就把他们接过来了,在我妹妹所在的小区租了一套房子,想让他们在这边养老,但是他们舍不得那片土地,也舍不得周围的环境和人。尤其是我养母,一是到了乌鲁木齐生活不习惯,她不认识人,还有一个就是这边要火葬,那边 (四十七团) 是土葬,更主要的是她觉得她在四十七团生活了几十年,老了以后还是愿意留在那儿,所以她在这儿 (乌鲁木齐) 待了不到 3 个月就回去了。我们给她租房子是租了一年的,是想着先租上,如果生活的习惯了以后我们再给他们买房子。说到底,养父母不愿意来乌鲁木齐养老,一个原因是不想离开团场,另外一个原因也是不想给我们找麻烦,怕拖累我们,因为我们都有自己的工作。

        2017年养父走了,剩下养母一个人,我们也想接她一起过,但是她不愿意,她哪一个子女都不愿意跟,她说:“我 16岁就来到了四十七团,在这待了一辈子了。”六七十年了,她现在都80多岁了,她对那片土地有着很深的眷恋,还有一个就是她的老伴也埋到那里(四十七团) 了,所以她不愿意离开。现在她一个人,肯定有些孤单,但我们也没有办法,我们不能抛下工作回去陪她,这也不现实。

        我调到乌鲁木齐工作后,一般是一年回去一次探望养父母,有时候是过年的时候。老人们比较孤单,我就和我妹妹把探望的时间分开,她十一回去我就过年回去,我十一回去她就过年回去,就这样回去陪陪他们。现在,我们非常希望养母能够住到我们身边来。现在我们条件都好了,也有能力给她解决一套住房,她自己住,我们能够经常去看望她,但是她还是不愿意离开,她觉得到了新环境她也不认识人,在那边 (四十七团) 还可以去串串门。

        我养母低调,从来不愿意别人去采访她。她一直在四十七团待着,她和别人不一样,她也很少出门。我经常打电话对她说,让她多出门。以前,她和张建国的母亲经常在一起,我就说你到那个阿姨家串串门吗,那个阿姨已经不能走了,你就去经常看看她。团里的山东女兵有好几个,包括盛成福的媳妇,她们都是一批来的。我们小的时候她们爱在一起说老家的事,现在不太爱说了,经常说的就是,看你们现在生活条件多好多好,我们当时咋样咋样。其实我们现在也教育自己的孩子在单位上多干一点的时候,也在说我们那时候挖大渠多么辛苦什么的。

老兵精神就是无私奉献

        关于老兵精神,让我用什么词来概括,最贴切,我觉得就是无私奉献。我觉得无私和奉献用到他们身上一点都不夸张,他们没有啥诉求。现在想想,这些老兵当时如果去卫戍部队和就地转业当职工真是天壤之别,但是他们很满足。这些老兵经常说的就是比在老家当农民要好,在老家当农民也没有退休金什么的,我养父母他们那一代人在条件艰苦的环境下,坚守那片土地几十年,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按理说可以向国家向政府提一点要求,但是他们从来没有提过,甚至想也没想过。像我养母她16岁就到了四十七团,整整待了几十年,她是真真地对那片土地是有感情的,所以她对社会对政府是没有要求的,她对所有的一切都很满意。

        我养父在的时候从来没有说他们是老革命就要什么待遇。有一年团里带他们去北京参观,见了那么大的领导他们也从来没提过什

么要求。他们那一代人都是这样,没有听过一个老兵说过我从过军、解放了和田就应该享受怎样的待遇,也从来不炫耀,更不去提什么要求。他们没有这样想过,我们这些二代也没什么要求和想法。

        采访时间:2018年9月11日下午

        采访地点:乌鲁木齐市光明大厦阳建梅办公室

        采访、录音 :辛敏

        录音转文字:杨丽云

        文字整理:李书群 司宇亮 辛敏

作者:文联 编辑: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