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网信办和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联合主办,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举办的“砥砺奋进七十载 奋楫扬帆新征程——从南泥湾到兵团”网络主题宣传活动走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昆玉市,展现当年三五九旅进疆沿线各省区自新中国成立75年以来的巨大变化,记录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砥砺奋进70载的壮丽历程。
沙漠里种出了丰茂的绿色燕麦,成片的向日葵金灿灿、沉甸甸地在风沙中傲立,究竟是怎样的一幅场景?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昆玉市地处昆仑山北麓、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新疆和田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只有34毫米,生态环境极为脆弱。
多年来,师市职工群众接续奋斗,在沙漠边缘植树种绿、培植经济作物,构筑起了一道道绿色生态屏障。
8月25日,采访团从第十四师昆玉市出发,一路向北,穿越连队枣园、连绵起伏的沙丘,行至沙漠公路尽头,眼前豁然开朗,漫天黄沙中忽现出现一片绿洲。
沙漠中,一株株金灿灿的向日葵向阳生长,令人眼前一亮。
“种植葵花除了带来经济效益,还可以养地,改善沙漠的生态环境。”新疆蓝臻农业集团相关负责人王栩然接受采访时说。
王栩然介绍,集团通过精心选育耐旱性强的向日葵品种,并结合智能滴灌系统,精确控制水分供给,不仅减少了水资源浪费,还极大地提高了向日葵的成活率与产量。这不仅是一项技术突破,更是对沙漠治理和生态修复的一次有力尝试。
如今,这片约3000亩的葵花地,已经由无人耕种的荒漠,变成了绿色的“聚宝盆”。
从葵花地继续向深处走去,一片绿油油的燕麦映入眼帘,与周围的黄沙形成鲜明对比。
“我们在沙漠种植的3000亩燕麦,目前长势良好,已经达到我们的预期目标。”新疆荒漠压碱改造技术工程有限公司燕麦种植负责人包云鹏介绍,这里的燕麦种植采用了先进的指针式自走喷灌技术,自走喷灌机喷出的细小水雾均匀洒落在每一株燕麦上,既保证了作物的水分需求,又避免了沙土随风飞扬的问题。
种植燕麦的同时,包云鹏还在燕麦地里套种了苜蓿,随着燕麦和苜蓿的成熟,不仅带来经济效益,也改善了沙漠的土壤结构,使其更加适合作物生长。
而在第十四师二二四团,万亩红枣园焕发着勃勃生机。如今,二二四团拥有挂果枣园面积13.1万亩、防风林面积10.9万亩,构筑起一道道防风屏障,完成沙地治理面积240平方公里。
目前,第十四师昆玉市建成区绿地率达40.12%,绿化覆盖率达40.1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60.7平方米。
昔日的黄色沙海,在一代代兵团人的努力下,绿色已然成为这里的主色调。
作者: 编辑: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