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兵团民政局、发改委、教育局、财政局等12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兵团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通过全方位制度设计,为探索养老服务人才职业化和专业化发展路径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为“夕阳红”事业注入“朝阳”力量。尽管如此,专业养老人才的供给仍处于不足状态。据兵团民政局老龄工作(养老服务)处数据统计,在兵团养老服务(护理)行业从业者的年龄大多分布在40至50岁,30岁以下的年轻人只占养老服务(护理)行业从业者的6%左右。
那么,怎么让更多年轻人特别是“90后”“00后”选择进入这个行业?他们有哪些想法和期待?他们能给老年群体带来什么?社会、政府又该如何激励更多年轻人踏入这个行业?当越来越多年轻的“朝朝”与年老的“暮暮”相遇,会发生什么故事?
2月16日,二师二十九团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负责人韩姁(右)在教老人使用健身器材。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魏承亿 摄
为什么选择养老行业?
“奶奶,水温正好吧?”“要是觉得舒服您就张张嘴、眨眨眼。”2月14日,在六师五家渠市吾家乐宝养老总院失能区北五楼,护理班长颜花兰在为一位失能老人洗澡。
颜花兰是甘肃天水人,毕业于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4年前通过校招来到吾家乐宝养老总院,并最终留在了这里。
颜花兰从小跟在爷爷奶奶身边长大,对老人有天然的亲近感。看着自己的亲人一天天老去,她很想为他们做点儿什么。这就是身为“00后”的她选择成为一名“养老人”的朴素愿望。
“这里的工作环境很好,身边的同事也都是一些同龄人,大家在一起的工作氛围很融洽。”除了同龄人和同乡的陪伴外,这里的老人也是颜花兰最终留下的原因之一。
“和其他区的老人不同,失能区的老人几乎都是卧床或坐轮椅的,更需要我们细致入微的照顾。”每天早上8时,颜花兰就来到工作的楼层,巡视房间,为老人们擦洗翻身。
“倪奶奶,你看昨天的训练还是有效果的,以后锻炼咱们千万不能偷懒啊。”颜花兰一边手脚轻快地帮躺在床上的老人起身,一边说着劝慰的话。
因为真心以待,颜花兰负责照顾的老人都很喜欢她。“小颜虽然年龄小,但对我们照顾得特别周到,大家都很喜欢她。”倪奶奶说。
看着老人们在自己的照顾下健康快乐地生活在养老院,让颜花兰分外有成就感。“照顾老年人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而他们的一声谢谢或者一个拥抱,就是对我工作最大的肯定。”颜花兰说。
2月18日,在新疆北屯得仁老年公寓,护工阿力玛·奇帕提汗(左)在帮助老人进行康复训练。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李正虎 摄
与颜花兰一开始就怀着理想踏入养老行业不同,十师北屯市得仁老年公寓护理员米哈尔班·巴图尔坦言,最初只是因为高考分数刚好足够填报智慧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当时上网搜了一下这个专业,发现是和老人有关的。我自小和姥姥姥爷一起生活,就报了这个专业。”米哈尔班·巴图尔说。
2002年出生的米哈尔班·巴图尔是全家的小公主。当得知她要填报这个志愿时,米哈尔班·巴图尔的父母格外反对。“他们觉得这个专业不适合我。”米哈尔班·巴图尔说,“但我觉得我能行。”
在校期间,米哈尔班·巴图尔成绩格外优秀,2024年校招时还被2所养老机构同时录取,最终她选择入职北屯市得仁老年公寓。
在北屯市得仁老年公寓,米哈尔班·巴图尔被分配到高护区,需要24小时贴身照顾2位行动不便的老人。
“我们的养老院不大,氛围却很好。奶奶们总是亲切地叫我‘小米’,我们每天生活在一起,她们就和我的亲人一样了。”米哈尔班·巴图尔说。
虽然米哈尔班·巴图尔入职北屯市得仁老年公寓还不到一年,但她已经决定长久地干下去。“我想让他们拥有一个幸福的晚年。”米哈尔班·巴图尔说。
在时代浪潮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养老行业,虽然每个人的理由各不相同,但他们渴望在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的心情是相同的。养老行业充满机遇与挑战,不仅能为老人送去温暖与关怀,更能让青春的付出更有意义。
他们能为老人带来什么?
“会整活儿!”2月17日,谈起阿拉尔市银铃大家庭老年公寓(残疾人托养中心)的“00后”护理员们,86岁的刘爷爷如此评价。
在“90后”院长李敏慈的带领下,阿拉尔市银铃大家庭老年公寓(残疾人托养中心)运营着自己的短视频账号。
“我们每天会拍一些老人们日常活动或者做游戏的视频,发到短视频平台上,再分享给老人们的家属。”李敏慈告诉记者,运营账号的都是养老院里的“00后”们。
也正是因为这些“00后”的加入,让阿拉尔市银铃大家庭老年公寓(残疾人托养中心)的整体气氛更加活泼。“年轻人的朝气能带给老人们活力,让他们感到心情愉悦,而不同思想的碰撞又会发生很多有趣的事情。”李敏慈说。
比如说每次准备拍视频前,都会有老人偷偷找到当天“掌镜”的护理员理论。“你得公平啊,上次他刚出过镜,这次该轮到我了。”“我孙子昨天给我打电话,说想在视频上看到我。”……这些私下里的“抢镜”,让李敏慈哭笑不得。
“这些富有活力的年轻人还将专业的护理技能带到了养老机构。”十二师康悦养老院办公室工作人员桂林告诉记者,从2021年开始,该院就和昌吉职业技术学院、新疆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哈密职业技术学院、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签订了校企协议,每年接收60名毕业生实习。
“我们养老院有103名员工,其中85%是从各大专业院校毕业的年轻人。”桂林说,专业院校的毕业生在工作上不仅上手快,可应对的突发情况多,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也高,专业技能更强,能更好地服务老人。
在桂林看来,养老行业未来必将是年轻人的天下。“养老院的管理要想规范化,那就需要大量的年轻人,未来我们院年轻人的占比要提高到88%往上。”桂林说。
养老行业如何留住年轻人?
如今各大院校都争相开设了养老相关专业,毕业生们也以其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成为众多养老机构争相聘请的对象,然而行业一线实际环境究竟如何呢?
北屯得仁老年公寓院长张连秀告诉记者,虽然他们和各大院校签订了协议,每年都会有毕业生到这里实习,但最终选择到这里就业的比例却不是很高。
一面是蒸蒸日上的养老行业和养老专业,另一面却是高离职率和高转行率——这既不利于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也难以有效纾解不断增长的养老需求。当越来越多年轻人关注、步入养老行业,“养老行业如何留住年轻人”这个问题就亟待解决。
行业留不住人,有很多原因。但对于老年人,服务人员的稳定,却是他们安全感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4年11月,兵团民政局、发改委、教育局、财政局等12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兵团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针对养老服务人才数量不足、专业性不强、社会地位不受重视、收入水平低、职业发展受限等问题,兵团开展了一系列积极探索和实践。其中,对于“留才”方面,《方案》从提升薪酬保障水平、强化褒扬激励等方面提出相关政策措施,推动建立拴心留人的制度机制。
《方案》还首次提出,以养老护理员为重点,完善养老服务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健全完善养老服务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社会化认定机制,引导养老机构、养老服务企业和职业院校等符合资质的单位机构积极申报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并按规定面向社会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评价。
那么,在政策的加持下,养老护理行业“留才”效果究竟怎么样?
新疆银铃大家庭养老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孔令媛告诉记者,虽然现在该公司年轻人的占比仅在20%左右,但通过“提高人才待遇”“畅通上升渠道”等方式,已经提高了一些养老院年轻人的留存率。
“一方面,我们企业从实习期开始就给学生按正式员工的待遇给工资;另一方面,我们把养老护理员的星级评定体系慢慢向学历和能力倾斜,只要他们的专业技能水平足够,不用熬资历就可以晋升。”孔令媛举例说,“我们在一师阿拉尔市设立的养老院,院长李敏慈就是一名1993年的小姑娘,她在那边干得很好。而未来随着政策的深入推进,像李敏慈这样的年轻人一定会越来越多,养老护理行业的发展也会随着年轻人的涌入越来越好。”(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翟薇)
张晓琴:“让大家‘养老’变‘享老’”
“大家跟着节奏跳起来!”2月17日傍晚,走进位于十三师新星市天街步行街的暮光中老年俱乐部,300多名中老年人随着音乐节奏跳起舞,俱乐部负责人张晓琴在前面为大家领舞,现场一派热闹氛围。
“我本想让父母有个快乐晚年,结果自己跑上了银发经济赛道。”1993年出生的张晓琴说,大学毕业后她留在成都工作,但因为离家远,不能陪在父母身边,她一直感到很愧疚,“那时候我经常给家里打电话,每次他们总是说在家看电视。”
在成都,中老年人的社交娱乐场所非常多,像中老年俱乐部、老年大学等,每天下午都会有很多有意思的活动,附近的中老年人都会去参加。见识过其他中老年人退休后的生活,再看看自己父母每天单一的娱乐活动,张晓琴隐隐有了一个念头,“如果家附近也有这样一个中老年俱乐部,是不是爸妈的退休生活就能更快乐一些。”
有些事情一旦起了头,就很难再按下。默默思考良久的张晓琴给父母打了一个电话,表示自己想回家创业,在家门口开一个中老年俱乐部。
在外打拼的孩子想要回家,张晓琴的父母先是一阵欢喜,但随即也开始担忧:“你说的中老年俱乐部靠谱吗?能在咱们这开起来吗?”面对父母的担忧,张晓琴安抚了他们的情绪,并表示一定会考虑清楚再做决定。
她利用工作间隙,跑遍成都、山东等地的同类型俱乐部,学习借鉴他们的运营模式、课程设计等内容,并亲身体验了成人兴趣班及中老年各类课程与活动。考察的结果,让张晓琴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
“现在年轻人的娱乐方式丰富多样,但是缺乏中老年群体日常活动空间,他们的文化娱乐需求也应当被重视。”张晓琴说。
2024年5月,张晓琴成功说服了父母,回到家乡开始创业。俱乐部的选址选在了十三师新星市天街步行街。“这里有多个小区,潜在受众很多,而且每天晚上还有很多人来这里逛街、散步。”张晓琴说。
经过半年多的忙碌,张晓琴的暮光中老年俱乐部终于在2024年12月正式开始营业了。营业前,她发动了身边的亲戚朋友帮她在朋友圈宣传,还特地拍了抖音,扩大宣传面。
“其实也没有特别做宣传,当时就想着先看看情况,结果没想到开业第1天就给了我一个大惊喜。”回忆起刚开业时的场景,张晓琴还是感觉有点梦幻。那天张晓琴早早来到俱乐部准备开门营业,没想到已经有位60岁左右的大叔等在门口。这位大叔告诉张晓琴,他家就在附近,是刷抖音看到开业消息的,所以第一时间赶来办理会员。临走时,大叔还告诉张晓琴,他的朋友过会儿也会来。
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张晓琴的俱乐部开业没几天,就拥有了400多名会员,自己的父母也常常来俱乐部和同龄人一起跳舞。“俱乐部每天15时至17时是下午场,20时至23时为夜场,人数一般稳定在二三百人左右。”俱乐部的开门红让张晓琴信心大增,后续她还准备逐步完善自己的俱乐部。
“为中老年群体提供娱乐平台只是创业的一部分,我想为他们打造全方位、多层次的精神文化体验平台,比如规划丰富多元的课程体系,涵盖培训、旅游、养生、游学等多方面,同时链接插花、茶话会、公益活动等特色项目,我希望通过自己的方式打造‘乐龄家园’,让大家‘养老’变‘享老’。”张晓琴说。(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翟薇)
作者: 编辑:陈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