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效祖国,建功西部
自2003年来,2.4万余名有志青年怀揣梦想与热忱奔赴西部,来到兵团成为一名西部计划志愿者。他们积极践行“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誓言,在这里奋斗成长、奉献扎根,用智慧和汗水描绘出绚丽夺目的青春光谱。让我们一起走进兵团,走近西部计划志愿者的火热实践,倾听他们报效祖国,建功西部的青春故事。
有这样一群人
他们选择了一条不同寻常的道路
远离繁华都市
深入偏远边疆
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浇灌着希望之花
在兵团,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
叫做“西部计划志愿者”
党芳:志愿者的“大家长”
2009年,毕业于平顶山学院的党芳报名参加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来到新疆成为一名志愿者。“来了后,被分到兵团,才知道新疆有一个生产建设兵团。”
十六年后,党芳已成为兵团第十四师昆玉市团委书记,将自己炽热的青春岁月,全部奉献给了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这片壮阔的土地。
在十四师工作期间,党芳发挥专业特长,编辑制作了《创先争优展风采》《远航的灯塔》等5部专题片,其中2部入选全国党员远程教育教学资源库,在全国展播。
在任职47团2连党支部书记期间,他舍生忘死、见义勇为,面对失控的拖拉机,他将4名职工推向了安全区域,自己却受到碾压倒在血泊中,彰显了党员本色。
此外,他帮助连队困难职工子女联系学校,为60名贫困职工子女申请助学帮扶资金20余万元。他还积极鼓励青年干事创业,帮助拓宽渠道,协调数万元贷款发展养殖项目,带动职工群众就业增收,实现连队脱贫。
在十四师,党芳还结识了志愿者“前辈”李学付,他是西部计划第一批志愿者,2003年来到十四师,参与见证了224团从无到有的开发建设,从一遍又一遍地种植沙枣树开始,直到从荒漠里开垦出一个团场。
这些事迹让党芳很是感动,也成为了他选择留疆的原因之一。
一个选择影响着另一个选择,一个榜样鼓舞了另一个榜样。今天的党芳,已经不知不觉接过了“接力棒”,成为了新志愿者们的风向标。
作为志愿者的“大家长”,他把志愿者亲切地称为“娃娃”,将条件更好的楼房腾出来作为志愿者宿舍,让他们处处受重视,常常被爱护,在离家千里之外的服务地也能感受到家的温暖。党芳团结着志愿者这个集体,2013年西部计划志愿者刘冰说:“决定留团,是党哥给了我们勇气。”
在工作上,他牢记肩负的责任与使命,把连队当家,把职工当亲人,把基层发展改革稳定各项事业当作自己的本职工作,把自己的青春、汗水挥洒在大漠深处。获“第十三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第十八届新疆青年五四奖章”“第三届兵团青年五四奖”“兵团屯垦戍边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党芳挥洒汗水、决心扎根的47团,在四年后,又迎来了一批新志愿者。其中有一名学医的年轻人,叫做艾乐松。他和党芳奋斗在不同的领域,却在服务期满后,做了同样的选择。留下来,继续践行“报效祖国,建功西部”的使命。
艾乐松:沙漠行医 未完待续
2013年,毕业于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艾乐松报名参加西部计划,来到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兵团第十四师四十七团进行志愿服务,成为当地首名中医医生。
一开始,四十七团医院给他一间小办公室,里面没有设备、中药房和治疗场地,看中医的人也寥寥无几,艾乐松被现实浇了一盆冷水。
得想想办法。艾乐松和另一名志愿者决定“白手起家”,先开展推拿业务。没人主动来,他们就免费给外来务工者、镇上机关员工、医院同事做推拿。渐渐积攒起口碑,在小镇上小范围传播起来。
遇到治疗效果不明显时,他就利用业余时间翻阅大量的相关书籍,在网上查找相关病例资料。有时下班回到宿舍,他还在自己的胳膊、腿、背上练习针灸、拔火罐。在边干边学中,艾乐松熟悉了当地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和预防。
艾乐松是山东人,一年期满,面临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去与留。医院领导、当地团委,还有许多病人,一双双殷切的眼睛,都在期盼着他能留下来。一年时间,中医科从无到有地建立起来,艾乐松也与四十七团的人们建立起深厚的感情,一走了之,他舍不得。
“一道命令让沙海老兵驻守一生,在这片土地上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是什么样的信念让他们如此忠诚、如此奉献?”艾乐松决定留下来,探一探答案。
转眼间,十年过去。艾乐松一个人撑起了四十七团医院的中医科、康复科,成为远近闻名的“沙海小郎中”,经常有人驱车一两个小时,从和田来找他治病。中医科的诊疗床加到了12张,小诊室变成了400多平方米的中医馆,也有很多年轻人从全国各地来到兵团,像当年的他一样。
艾乐松从“被留的人”,成为了“留人的人”。他将自己的经验知识倾囊相授,也给年轻人们放沙海老兵的纪录片,讲老兵们在这里坚守、扎根的事迹。
那个答案,在漫长的岁月中渐渐生成。艾乐松已然成为一名在老兵精神激励下的“沙海新兵”,用中医药架起了民族团结的“连心桥”。艾乐松曾荣获“弘扬兵团精神和胡杨精神、老兵精神”时代新人、兵团优秀西部计划志愿者等荣誉。他说,“如果没有人待在这个地方,对不起他们那一代人的坚守。”
当初决定留疆时,艾乐松给自己定下的年限是十年。而2025,是第十一年了,沙海小郎中,已是“最老的大夫”。
他在沙漠行医的故事,仍旧未完待续。
王志强:心系群众办实事
时间线来到2021年,毕业于山西农业大学的王志强跟随西部计划的脚步,同样来到充满故事的四十七团。
通过自己大学创业的经验,王志强在第一年就积极解决了职工群众因大丰收带来的滞销难题,开拓了红枣销往内地的通道。在促进兵地融合大发展的背景下,他身先士卒,一点一点摸索着学习种植业,投资建立30亩标准化红薯种植示范田,在一片沙土中种出了新的“经济绿洲”,改变了当地经济作物单一的问题,提高了薯农收入,解决了地方村20余人就业问题。
“做一些真真切切为群众着想的事情,这才是我们西部计划志愿者来到这里的意义。”王志强说。
王志强还积极参加项目办组织的各项志愿活动。比如慰问老兵遗孀、净滩行动、文明宣讲等。他坚持用爱心和奉献,为构筑“文明团场”添砖加瓦,用点滴行动绘就青春志愿行的壮丽画卷。他曾获“第十四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第四届“兴农杯”创新创业大赛银奖等荣誉。
“参加西部计划是我最满意的决定,这里的红色基因,勉励我把基层作为最好的课堂。”王志强认为西部计划是极好的平台,让他有机会能为祖国西部的建设发展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服务期间,他还作为西部计划的宣讲员,回到母校山西农业大学进行宣讲,让更多学子了解西部计划。
三年服务期满,王志强通过兵团专项招录政策,现已成为第十四师皮山农场经济发展办公室的公务员。从四十七团到皮山农场,他将继续履行自己为群众做实事的职责,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向下扎根
是深入基层、服务群众的赤子之心
向上生长
是追求梦想、勇攀高峰的坚定信念
总有人做出同一个选择
青春不以山河为远
志愿只向国家未来
作者: 编辑:陈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