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之家”的常客《筑梦昆仑》连载中

来源:第十四师昆玉市     点击量:12   发布:2025-03-17
分享到

“老人之家”的常客

2023316日,风和日丽。温暖的阳光照进买赛地·吐送的庭院里,一大早,买赛地·吐送就把院子里收拾得利利索索,把椅子上的棉垫子上的灰尘抖得干干净净。养殖区内小鸡在快乐地觅食,几只小羊羔偎依在羊妈妈跟前吃奶,一头健壮的奶牛静静地躺在棚子下慢条斯理地咀嚼着食物。院子里大棚的韭菜泛着青绿,散发着一股股馨香。

11 时许,老人们陆陆续续到来。第一位到来的老人名叫伊斯玛依力·肉孜。他今年85岁了,共有6个孩子,5个孩子结婚后各自有了自己的小家庭,目前他和已经离婚的女儿一起住。谈及来买赛地·吐送的“老人之家”的原因,伊斯玛依力老人说,他和买赛地·吐送的父亲从前是好朋友,两家经常往来,买赛地·吐送人好,对待他们这些老人就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他喜欢买赛地,喜欢来这里聊天。这里同龄人多,能找到共同的话题,大家在一起既聊新时代的幸福,也回忆旧社会的苦。

伊斯玛依力·肉孜说:“感谢毛主席,感谢习近平主席,毛主席、习主席比我们的父母还要亲、还要好,父母没有给我们钱花,习近平主席想到了也做到了,人老了也干不了活,挣不上钱,像个废人一样,但是国家没有嫌弃我们,每个月养老金都打到卡里了,共产党亚克西,习主席亚克西。”

说起旧社会,伊斯玛依力·肉孜回忆说:“小时候就没有见过房子,我们住的‘房子’都是用芦苇扎起来的,大风一来就吹跑了。父亲给巴依放牛,只给些吃的和穿的,从来没有见到钱,吃的是苞谷馕,个月才能见到一次白面做的饭,而且根本吃不饱,经常饿得想哭鼻子,秋天就睡在沙枣树前,母亲给孩子们捡沙枣当饭吃。”说起那个苦啊,老人不停地摇头:“那时所有人都给巴依干活,不给工钱,也吃不饱饭,孩子们就用沙枣果腹。”

解放后,伊斯玛依力·肉孜家分到了18亩地,自家盖起了房子后,才知道房子原来是这个样子的,激动得晚上睡不着,盯着房顶看,一直到天亮。

85岁的买买提明·肉孜说起旧社会就会流泪。他说:“我6岁时父母就去世了,成了孤儿,没人管没人问,是吃百家饭长大的。村里人每天给巴依干活,本想着到了秋天有些收获,可到了秋收时,所有粮食都进了巴依老爷的库房,留给村民的只有一把砍土曼(一种铁制农具)。解放后,分了地分了房子,日子好起来了。前些年搞脱贫攻坚,政府专门给我家盖了60平方的新房子,还配备了电视机、衣柜等,发放了养老金和救助金,生活越来越好了,共产党亚克西,习近平主席亚克西。"

买买提明·肉孜动情地说,自从买赛地·吐送建起了“老人之家”,他每天都会来这里,和其他老人一起聊天,感觉很充实也很幸福。买赛地·吐送就像他的爸爸,亲切而又温暖,虽然年龄比自己小,在他心目中就是自己的爸爸。吐尼沙罕就像他的妈妈,慈祥而又体贴,她把爱都给了像他一样的老人们,在他心目中她就是自己的妈妈。

听到老人说这些话的时候,我也禁不住泪湿眼眶。俗话说,老人要当小孩养,那是对有血缘关系的亲人讲的,当一位耄耋老人愿意把小自己二三十岁且毫无血缘关系的买赛地夫妇叫作爸爸妈妈的时候,他们之间早已超越了爱的情感,那是人间大爱啊!在后来的几次采访中,我也见证了买买提明·肉孜拉着买赛地夫妇的手亲切地叫着爸爸妈妈的感人场景,让人动容。

80岁的买提色木力·库尔班也是“老人之家”的常客。他说自己有6个孩子,一个在和田市工作,其他几个都在拉依苏,他和妻子都有养老金和低保金,喜欢来“老人之家”聊天。

我问他:“小时候记忆最深刻的事是什么?”

“在旧社会,我的一个哥哥被巴依卖给了别人,大人们每天给巴依干活,到了秋天,玉米和小麦收割完后,全部被巴依拿走了,巴依老爷根本不管人死活。还是共产党毛主席给分了地,才有了自己的土地,才能吃饱饭。”

“您知道习近平主席吗?”我问。

“我喜欢看新闻,习近平主席说过,老人是国家的宝贝。”老人笑了笑,继续说道:“习近平主席每一句话里都有‘人民’两个字,他是把老百姓放在心里的人。习近平主席有什么事情首先想到的是人民。现在种了小麦有补贴,人老了也有生活补助,以前想都不敢想啊!”

听了老人的话,我想起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那句话:“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是啊,别看这些老人可能大字不识几个,文化水平并不高,可是他们心里跟明镜似的,谁对他们好,谁对他们不好,他们分得清,这是一群多么可爱、多么朴实、多么让人尊敬的老人啊!难怪吐尼沙罕舍不得离开他们,愿意和他们在一起。

在这群老人中,我注意到有位年纪看上去不算大的老人比较沉默寡言,我走过去了解他的情况。他叫买吐送·沙吾尔,今年64岁,妻子早年去世了,他无儿无女,一个人生活至今,他说自己身体不太好,也没有人照顾他。他来“老人之家”已经四年了。买赛地没有嫌弃他,把他当亲人一样照顾,生活也很好,每顿饭都有肉吃,他感到很满足,也很感谢买赛地的“老人之家”。

我们正说着,人群中一位老人突然间唱起了歌:“大海航行靠舵手/万物生长靠太阳/雨露滋润禾苗壮/干革命靠的是毛泽东思想/鱼儿离不开水呀/瓜儿离不开秧/革命群众离不开共产党/毛泽东思想是不落的太阳/鱼儿离不开水呀/瓜儿离不开秧/革命群众离不开共产党/毛泽东思想是不落的太阳。”其他老人一边拍手一边跟着唱,虽然老人们基本上不会说普通话,但这首歌全部是用普通话唱的,而且非常流利,整个场面让人动容。

我也跟着唱了起来:“鱼儿离不开水呀/瓜儿离不开秧/革命群众离不开共产党/毛泽东思想是不落的太阳。”唱完后,大家用经久不息的掌声表达了对这首歌的热爱。

我连忙走到领唱老人的身边和他聊起来。老人叫巴拉提·木沙,今年87岁,是目前拉依苏村年纪较大的人,老人有4个孩子,1个在于田工作,3个在拉依苏村。

巴拉提老人说:“我们要记住过去的苦,更要懂得感今天的恩。我从小就和父母一起给巴依干活,白天劳动,晚上睡羊圈和牛棚,那不是人该有的生活。解放后,我家分了8亩地,盖起了属于自己的房子,才感觉生活有了光明。年轻时我当过会计和团支部书记,开会时经常去找被毛主席接见过的库尔班·吐鲁木交流,向他打听毛主席的最新指示,教育年轻人要跟着共产党、跟着毛主席走。”

“现在过上了好日子,但是人却老了,要是能回到年轻时代该有多好啊!”老人感慨道。

“您不老,拉依苏是长寿村,您一定能活到100岁、120岁甚至更大。”我让翻译把话说给巴拉提听,巴拉提说:“是呢,我父亲活了103岁,我要争取超过我父亲。”说完,巴拉提笑了,所有老人都笑了,整个小院呈现出一片祥和欢乐的氛围。

在采访这些老人的时候,我始终被他们的可爱和善良感动着,更被买赛地一家人的无私奉献和博大情怀感动着,这些老人都对我说,要不是买赛地和他的“老人之家”,他们可能没法过上这样的生活,他们喜欢这个地方,因为“老人之家”已经成了他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临别时,巴拉提老人拉住我的手唱起了《东方红》,我和所有老人一起跟着唱,大家唱得那么认真,那么投入,仿佛一下子又回到了属于他们的那个年代。歌声萦绕在“老人之家”上空,歌声让这些老人们变得年轻了。我想,这歌声是对过去的怀念,对今天的感恩,也是对未来的期许!

老人们把我送出“老人之家”大门,我们依依惜别。


作者: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