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座"大山"《筑梦昆仑》连载中

来源:第十四师昆玉市     点击量:43   发布:2025-04-21
分享到

五座“大山”

新团场成立的喜悦还未散去,新的问题摆在了 225 团党委的面前。有人戏称,225 团发展面临五座“大山”,如果不能搬掉这五座“大山”,那么新团场的命运必定会风雨飘摇。更有甚者认为:接管地方乡镇成立师团本就是一步险棋,短时间内虽然会提高整体实力,但是如果不能尽快消化矛盾,第十四师的整体实力不但不会得到提升,反而会受其拖累,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成为失败的反面典型。225 团初代建设者自然不会受这种论调的影响,不过由此也可以看出这五座“大山”带来的巨大压力。

第一座“大山”是深度贫困。这里属于国家“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群众长期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已经形成了固定思维,贫困意识和贫困现状交相叠加,使贫困状态持续恶化。除了破旧的草把子房、极端落后的基础设施,贫困的数据更是触目惊心:截至2017年12月31日,建档立卡贫困户473户,贫困人口1770人贫困户发生率约 36%,五保户及享受低保的有1186 户、2015人。第二座“大山”是人口结构单一。常住人口中维吾尔族占比93.2%,汉族人口占比为5.9%,藏族、回族等其他民族占比 0.9%。在自治区各项政策影响下,民族地区发展迈上新台阶,但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依然存在。不同民族群众文化习俗、生活方式等有所差异兵团需充分发挥凝聚各族群众的大熔炉作用。

第三座“大山”是农业生产力水平低。当地农民人均耕地面积 1.5亩,生产方式粗放,以小块地自由种植为主,属于典型的小农经济。我在走访时了解到,群众虽然有一定数量的农田,但是利用率极低,基本上以满足口粮为主。畜禽养殖上也是以小规模养殖为主,养殖规模不超过十只。由于缺少务工场所,大量适龄劳工从事小农生产,农业发展迟滞不前,经济收入极度依赖自然条件,生活水平得不到有效提高。水、电、路、林、渠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只能满足最基础的活动需求,基础设施发展严重滞后,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低,缺少农业科技支撑。这对兵团发挥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示范区功能是个巨大挑战。

第四座“大山”是文化贫乏。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最初,当地村“两委”及群众很多都不会说普通话,学校老师也普遍不会说普通话,义务教育普及率低,无学前教育。在接管之初,当地连一所像样的学校都不具备,长时间的“与世隔绝”让村民们产生了“读书无用论”,适龄儿童得不到应有的教育。“五个认同”亟待提升,部分村民只对本民族文化历史有简单的认识。

第五座“大山”是基层组织机构不健全。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兵团之所以能够长治久安,靠的就是强大的基层堡垒,但是彼时的“两场一区”显然不具备这个条件。原“两场一区”实际有干部179人,移交接管事业编制人员2名、事业工勤编制人员3名团场行政业务管理不能正常开展。共有村干部28人,其中汉族2人,古村干部总数的 7.1%,维吾尔族 26人,占村干部总数的 92.9%:大专以上学历4人,占村干部总数的14.3%,高中及以下学历24人,占干部总数的 85.7%。村“两委”文化水平不高,工作能力不强,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兵团之所以是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稳定器,“军”的属性和“兵”的能力是重要支撑,但是接管时“两场一区”民兵体系未建立,刚开始群众没有“兵”的意识,组织动员能力差。

五座“大山”摆在新成立的团党委班子面前,压得人喘不过气来。所有人都清楚,如果团场事业想取得长足发展,必须要挪开这五座“大山”,而且要想承担起维稳戍边的职责使命,挪“山”的进度越快越好。只有这样,兵团的各种优势才能够快速体现,才能够证明接管地方乡镇成立师团设想的优越性,才能够方便下一步工作的开展。

在这个前提下,全面脱贫攻坚的号角吹响了。


作者: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