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的昆玉市,阳光洒进人民医院手术室,一场特殊的“微创手术”正在进行。来自北京的援疆医生王志平和第十四师昆玉市人民医院普外科主任刘向伟专注地盯着腹腔镜屏幕,精准操作着器械。2小时后,75岁的维吾尔族患者阿某的右腹股沟疝被成功修补,这是第十四师昆玉市人民医院6月份的首例腹腔镜疝修补术。
跨越4000公里的健康守护
“以前听说要做疝气微创手术,都得去和田地区医院,现在北京专家来了,手术伤口小、恢复快,太感谢了!”术后第3天,阿某已能下床活动。
这台手术的背后,是北京援疆医疗队“输血+造血”的持续努力。2025年,北京市卫健委选派北京市昌平区中医医院普外科医生王志平赴第十四师昆玉市人民医院开展医疗帮扶。抵疆后,他迅速融入当地医疗环境,积极参加查房、会诊、门急诊、培训本地医护,开展手术治疗。
手术中,王志平一边操作一边讲解,手术台变成教学课堂。该院医护人员感慨道:“以前只在教科书上看过腹腔镜操作,现在亲手参与,真是宝贵的学习机会!”这种“手把手”带教已成常态。北京援疆医疗队的每名援疆医生结对培养1名本院骨干,努力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术前查房时,王志平发现阿某因语言不通有些紧张,便请护士帕提古丽用维吾尔语详细解释手术流程,还画了示意图。“医生亚克西!像亲人一样耐心。”阿某竖起大拇指说道。这样的场景在昆玉市人民医院已成日常。“医疗援疆不仅是技术帮扶,更是心灵的贴近。”北京市援疆和田指挥部副指挥白琳说。今年5月,第三批北京援疆医疗队入疆到达第十四师昆玉市后已接诊少数民族群众200人次,开展义诊2场,用听诊器架起了民族团结的“连心桥”。
在第十四师昆玉市人民医院大厅,“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标语格外醒目。阿某出院那天,激动地对医疗队说:“我要告诉乡亲们,党的好政策让北京专家来到家门口,我们都是一家人!”(师市融媒体中心通讯员 王雪楠)
作者: 编辑:陈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