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坚之路8
南疆地理位置偏远,自然条件艰苦,就业条件差,群众困难较多,脱贫攻坚难度大。之前,村民以务工、种植和养殖为主,村民收入低。自然村土地少且分散,地头地尾全是树木,种植作物杂乱无序,没有规模,不利于大农业生产的开展。225团成立以后,将拉依苏村作为重点整治村,在登记造册的基础上,将村里所有土地全部整合,综合整治撂荒地、零星散乱小块地7000 余亩,将小块零散土地变成了大块条田。同时对周围荒漠进行开发,新增耕地2600余亩,新开发土地12000亩,建成高标准农田22000余亩。对全团78口机井进行配套维修,整治土地,全部采用高效节水灌溉,亩用水成本下降30%。经过科学调配,农工用水更加高效、便捷,团场又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大家购买大型农机具,实现机械化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转变。成本下降了,亩产效益提高了,以土地为主要收入来源的贫困户实现了脱贫。
依布拉音是拉依苏村的贫困户,也是土地整治的直接受益者。在土地治理以前,依布拉音只有7亩左右的耕地,而且分散在不同的位置。这7亩地是依布拉音的心病,每年耕种没有什么效益,而且还要占上一个劳动力。她想放弃耕种,可是毕竟是一份财产,心里觉得有些可惜。资源整合之后,依布拉音的问题得到了完美的解决:团场成立种植合作社,依布拉音将自己的土地以每亩2000元的价格租赁出去,每年收取的租金比种植效益还要高,她也从农田工作中解放了出来。闲不下来的她又在合作社里找了一份工作,专门负责土地管理,连管理土地带租金,依布拉音实现了脱贫。现在依布拉音下班之后跟着周围村民一起跳广场舞,生活非常惬意。
像这样的合作社225团有11个,而且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数量还在不断增加。合作社采用政府引导、能人带头、贫困户入股的模式,以内地市场为引导,着力发展葡萄、苹果、桃子等特色林果业,形成以蔬菜、养殖业为补充的特色生态产业,加快创建特色种养产业示范村、示范户,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做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最让群众头疼的是红枣。和田红枣曾经辉煌无比,枣子每亩效益1万元以上,是远近闻名的“金钵钵”,但是随着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红枣价格持续走低。尤其是2016年以后,种植红枣每亩地的毛收入仅1500元左右,除去生产成本,几乎没有任何效益。许多地方都在做农业结构调整,但是红枣的养成周期是三年,如果贸然将红枣淘汰,群众损失将会很大。在时间岔口上,群众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关键时刻,团场农业工作人员就红枣种植问题进行了全方位的调研。调研组发现红枣价格虽然较之前降低不少,但是红枣市场基本趋于稳定,而且团场种植户并不是一片惨淡,好的种植户价格依然很高,效益也非常可观。究其原因,在于种植技术的差异,好的种植者更注重红枣品质,主动迎合市场,因此能抗住市场的冲击。普通种植户一直在盲目地提高产量,劣质枣比例偏高,因此种出的红枣无人问津。摸清脉络之后,团场积极行动,通过整合涉农资金和扶贫资金,实施林果提质增效工程。通过清理加密行,增大株间距,治理近1.9万亩红枣园。经过治理,红枣质量有了大幅提升,效益也得到了保证。红枣产业的振兴不但让村民见到了效益,也为当地的贫困户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据不完全统计,仅红枣种植一项,就产生劳务费用近千万元。
作者: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