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协同攻坚,持续打好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 鏖战沙海 借绿生“金”

来源:兵团日报     点击量:0   发布:2025-07-11
分享到


13131313

十四师二二四团依托防护林、红枣林筑起“绿色长城”,将沙漠牢牢锁住(资料图片)。近年来,兵团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切实履行生态卫士职责,在塔克拉玛干、古尔班通古特两大沙漠周边建起一片片绿洲,探索出一条沙漠增绿、发展增质、产业增效、职工群众增收的生态建设之路,交出了荒漠化防治的“兵团答卷”。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洋 摄

1414414144

6月14日,阿拉尔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智能温室大棚内,塔里木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李志军察看胡杨幼苗长势。李志军团队在全国范围内率先采用快速育苗技术培育胡杨苗,将育苗周期从2至3年缩短至4个月,苗木质量和育苗效率得到显著提升。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马燕 摄

15151155155

6月25日,在一师十三团,“盐碱水淡化系统”正源源不断地将盐碱水进行淡化处理。该设备由塔里木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王兴鹏教授团队研发。图为该团队成员在检查调试设备。 师卓 摄

1616161616161616

60多名来自和田地区于田县、十四师二二五团的志愿者,在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合龙最后的100米点位——于田县万花园防沙治沙锁边段,共同种下于田沙漠玫瑰(资料图片)。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马燕 摄

17171717171717

航拍的二师三十八团一隅(资料图片)。通过多年植树造林,三十八团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团场发展日新月异。如今,这个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城镇绿树成荫、风景宜人。 贾保凤 摄

6月24日,新疆召开“三北”工程攻坚战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推进会,再一次吹响荒漠化治理的号角。

作为我国荒漠化最严重地区之一,新疆不少地方常年饱受风沙危害影响。特别是兵团多数团场分布在两大沙漠边缘或边境沿线,尤其是环绕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的团场,面临风沙口众多、沙源地广泛分布等自然环境,生态极为脆弱,是打好“三北”工程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的战略要地。

自2023年11月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全面打响以来,新疆紧扣“锁边、扩绿、提质”主线,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协同攻坚,3046公里绿色阻沙防护带实现锁边合龙,构筑起世界最长的环沙漠生态屏障。数据显示,新疆已完成“三北”工程建设任务2834.08万亩(含兵团)。

在这场防沙治沙阻击战中,兵团采取了哪些措施,发挥了什么作用?距离锁边合龙已过半年,兵团将如何巩固深化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成果,走好符合自然规律、兵团实际的防沙治沙之路?近日,带着这些问题,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深入环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攻坚区一探究竟。

政策支撑,擘画“绿富同兴”新蓝图

7月2日,在二师三十八团铁门关市老战友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梭梭林基地,一排排梭梭迎风摇曳,其根部寄生的“沙漠人参”肉苁蓉,长势喜人。

“2019年合作社刚成立时,我在沙地里试种了2000多亩梭梭、四翅滨藜,如今每亩地产值达3000多元!”合作社负责人张从银兴奋地说,“过去寸草不生的沙地,现在成了我们职工的‘绿色银行’!”

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三十八团,曾经是一望无际的荒漠,现在则成为一眼望不到边的绿洲。在这里,2.2万余亩梭梭林如同忠诚的卫士扎根沙地,1.2万余亩肉苁蓉在梭梭的庇护下蓬勃生长,将贫瘠的沙漠变成了名副其实的“绿色银行”。近年来,团场干部职工群众深耕沙海,成功栽植梭梭、红枣树等适生植被,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更蹚出了一条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治沙新路。

“团场帮我们平整土地、铺设水管,每亩地还给500元防沙治沙补贴,政策这么好,我们越干越有劲儿!”张从银对未来信心满满的背后,是强有力的政策支撑。

去年,兵团印发《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兵团片区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科学治沙,采取“光伏+治沙”“设施农业+治沙”“先造林再造田”等模式,与自治区共同构筑“点线面结合、多区多线交织、保防治用全链条”的阻击战主体框架,合力打好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该《方案》同时强调,要在资金、用水、用地、环评、光伏、科技等方面,为打赢阻击战提供坚强有力的要素保障,给万千治沙人吃下“定心丸”。

资金,是治沙的“血脉”。兵团各级林草和财政等部门采取先干后补、干好再补、以奖代补、“预拨+清算”的灵活方式,有效解决了基层“等米下锅”的困境。

与此同时,兵团各师市、团场通过实施“国企打基础+合作社经营管理+职工群众参与”的治沙模式,将沙地发包给团场连队职工群众,夯实了生物治沙基础。如今,越来越多的职工群众和企业主动加入“产业锁边”大军,形成了“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的治沙合力。

政策的阳光雨露,极大激发了内生动力。在二师三十四团,锁边工程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更成为造福一方的富民工程。据统计,截至2024年底,该团累计种植梭梭等沙生植被2.2万亩,接种肉苁蓉1.15万亩,带动2500余人就业,实现人均年增收6000元。“当治沙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生出‘真金白银’,大家的态度也就从‘要我治沙’变成‘我要治沙’,干劲更足了。”兵团林草局生态修复处相关负责人说。

兵地协同,织就更厚实的“绿围脖”

沙漠会随着风力、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持续地移动和扩展,如果仅对局部区域进行治理,周边的沙源仍会不断侵袭。

风沙无界,治理亦需无界。面对治沙难题,自治区和兵团携起手来,共同推进防沙治沙工作。

“打破行政界限,建立联防联治机制,集中资源和力量统一规划和实施,是推进系统治理的必然要求,也提升了治理成效。”兵团林草局生态修复处相关负责人说。

6月20日,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北边缘的三师五十四团二连42号地的防护林里,兵地双方联手栽植的近千棵胡杨苗舒展着嫩绿的枝叶,展现出蓬勃生机。防护林旁,曾因风沙侵蚀导致减产的油莎豆田,如今因兵地联动科学治沙而重焕生机。

五十四团二连与喀什地区莎车县拍克其乡15村相邻,近年来,二连和15村党支部积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持续深化兵地共建机制,携手推进防风固沙工程建设,通过平整林床,邀请技术专家进行指导,改进栽种模式,把白杨树更换为耐旱的胡杨树。如今,新栽的100余亩胡杨林成活率高达95%,其他防风固沙林也通过这一模式得到有序补种,不仅锁住了风沙,还实现了农业稳产增收。

“过去这片区域风沙活动频繁,直接影响了油莎豆的生长。”五十四团二连党支部副书记、连管会连长吴琦坦言,“职工曾在农田周边零星种植白杨树,但因种植深度不够、缺乏养护技术,白杨树成活率不足20%。年年种、年年补,让大家逐渐失去了信心。如今,通过兵地联动、推广科学种植模式,大家看到了成效,又有了大干一番的心气。”

这样兵地协同治沙的故事,在地处塔克拉玛干边缘的乡镇和团场正持续上演。

走进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县奥依亚依拉克镇,大街小巷的防风林郁郁葱葱。

今年,二师三十八团城镇管理中心与该镇联合开展的林带专项防治行动成效显著,通过调配高压喷雾车,对1.32万平方米林带喷洒石硫合剂,林带病虫害防控率达95%以上,有效遏制了虫灾蔓延。

“兵地协作就是要打破行政边界,统筹资源、共享技术、形成合力。” 三十八团城镇管理中心负责人介绍,兵地双方通过联合调研、技术培训、资源共享,将“各自为战”变为“协同作战”,不仅提升了防沙治沙的科学性,更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今年,兵地还跨区域开展联防联治,强化属地协作,以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带巩固提升为重点,推进和田地区与十四师25.5万亩、岳普湖县与三师四十二团1.76万亩等锁边林草带兵地联防联治项目建设,以期把塔克拉玛干沙漠“绿围脖”织得更加厚实。

科技赋能,为持续扩绿注入“源头活水”

防沙治沙,水是关键。受气候条件制约,新疆尤其是南疆地区,降水普遍稀少。数据显示,塔克拉玛干沙漠年均降水量不足100毫米,而蒸发量却高达3000多毫米。

更严峻的是,这里饱受土壤盐渍化之苦。据统计,新疆耕地盐渍化面积近2000万亩,其中南疆超过1000万亩。

面对“水荒”与“盐害”的双重夹击,如何用最少的水,取得最大的防沙治沙成果?

6月25日,一师十三团组织启动道路防沙林带灌溉工作,其灌溉用水来自塔里木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王兴鹏教授团队研发的“盐碱水淡化系统”。

2024年,这一科研团队在“低能耗低成本盐碱水淡化技术装备集成研究与示范”项目研究中取得突破,针对南疆地区储量丰富的农田盐碱排水资源,研发出一套高效、经济的盐碱水“变淡”系统。该系统通过应用多级预处理、高效脱盐以及浓盐水蒸发结晶调控等技术,最终实现了浓盐水近零排放。

这套由太阳能光伏驱动的系统,每天能产出200吨淡水,水质达到饮用水标准。更关键的是,每吨水处理成本不到0.6元,耗电仅0.2千瓦时,真正实现了省电省钱。

该技术目前正处于试验示范阶段,未来有望为兵团乃至全疆缺水地区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盐碱水淡化解决方案。“下一步,团队将不断优化工艺和技术装备,推进技术的产业化应用,为兵地荒漠造林提供完善的‘解渴’方案。”王兴鹏表示。

“活水”引来,还需“精用”。塔大人的探索不止于开源,更着眼于节流——让每一滴水发挥出最大效益。

不久前发射的“塔大胡杨一号”卫星,搭载高分辨率探测设备,凭借“水平+垂直”双极化天线,可实现温度、湿度、气压等气象数据采集,结合部署在塔里木大学的“塔里木云”卫星大数据平台接入高光谱、多光谱等数据,可为干旱监测与预警、水资源监测与管理、农业灌溉等,提供决策参考与数据支撑。

“它能精准‘看’清胡杨林的面积、分布等情况,相当于给沙漠装上了‘太空CT机’。”对已建成的卫星底座平台,塔里木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洪顺军形象地比喻道。他进一步解释,“塔里木云”卫星大数据平台已接入多颗卫星的遥感数据,能覆盖100余万平方公里的区域,并部署了反演算法,未来有望实现对防护林用水需求的精准调控,真正实现精准灌溉,让每一滴水都精准“喂”到胡杨树根系深处。

如果说“解渴”解决的是生存需求,那么,“固沙”则考虑的是更长远的生态布局。成功实施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工程后,提升生态功能是关键,这就需要大量引进优质苗木作为补充。

胡杨是沙漠“生态卫士”,能有效固定沙土、减缓荒漠化,是维护生态平衡的天然屏障。数据显示,我国胡杨林面积占全球的61%,其中89%分布在新疆塔里木河流域。这一沿河岸蜿蜒伸展的天然屏障,构筑起抵御塔克拉玛干沙漠风沙侵袭的“绿色长城”。然而,受河道变迁、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胡杨林自然更新受阻,植被群落退化问题日益显现,导致其防风固沙功能也在持续减弱。

为改变这一现状,塔里木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李志军带领团队历时十余年,足迹遍及全国各地的64个县市,收集胡杨种质资源4000余份,从中筛选出665份核心种质。基于这些种质,团队攻克了原地保存、异地保存及DNA离体保存等技术难题,更突破了雌雄株分子鉴定难关,破解了人工造林急需胡杨雄性幼苗却难以鉴别的技术瓶颈。

然而,种质收集仅是第一步,更大的挑战还在于后期育苗。

为此,李志军带领团队在全国范围内率先采用快速育苗技术培育胡杨苗,将育苗周期从过去的2至3年缩短至4个月,显著提升了苗木质量和育苗效率。

目前,李志军团队培育的30万株胡杨苗已被预订一空。“未来,希望能借助基因编辑与合成生物学技术,定向培育出抗逆性更强、生态适应性更广的胡杨新种质。”李志军望向不远处的苗床,目光所及,是一片生机盎然的新绿,更是沙漠边缘未来的希望。

“锁边合龙不是终点,而是生态防线建设向纵深推进的新起点。”兵团林草局生态修复处相关负责人说,今后一个时期,兵团将聚焦巩固拓展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成果这个“主战场”,以植绿扩边为主,进一步拓宽阻沙防护带,持续巩固沙漠锁边成效。

作者: 编辑:陈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