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坚之路11
养殖有保障了,如何销售又是个问题。225团人口较少,不可能消化掉如此多的肉产品,唯一的路径就是外销。团场地理位置偏远,距离牲畜集中销售地和田市149千米,距离人口密集的于田县、策勒县均在35 千米以上,货物运输极为不便。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团场积极与外来企业对接,拓宽养殖产品销路,同时引进屠宰加工、冷链物流企业,解决销售难题。
买赛地是养殖致富的受益者之一。买赛地是个地道的农民,是拉依苏村远近闻名的勤快人,他喜欢侍弄土地,把自己的3亩多地打理得井井有条。依靠这些土地,买赛地虽然发不了大财,但是过好日子没有问题。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买赛地的女儿突然患上了骨质疏松症,不能正常行走,骨质疏松症是一种慢性疾病,患者全身的骨骼极易骨折,这对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来说无疑是灭顶之灾。为了孩子的未来,买赛地开始了奔波求医之路,多年来,买赛地花光了积蓄,生活也坠入了低谷。2017年,买赛地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师团两级积极行动,开始了对买赛地的长期帮扶工作。要脱贫首先得增加收入,买赛地没有固定工作,所有的收入都来自自己的3亩核桃园。为了解决收入短缺问题,驻村“访惠聚”工作队利用扶持政策将买赛地聘为生态护林员。生态护林员每月有1500元的工资,虽然不高,但已经能维持买赛地的基本生活。买赛地非常感激,他知道这份工作来之不易,在岗位上兢兢业业,取得了出色的成绩。工作对于买赛地来说不仅仅意味着不错的工资,最主要的是让他建立起了脱贫致富的信心。以前他除了种地没有别的事情可做,生活不规律,思想也比较封闭,有了工作之后,他与“访惠聚”工作队、村“两委”的工作人员接触多了,无形之中增长了见识。原本对挣钱束手无策的他,主动考察起了脱贫项目,经过多次调查,他有了发展养殖业的想法。可是有想法是一回事,如何将想法付诸实践又是另一回事,发展养殖业需要资金投入,买赛地没有积蓄,也不知道该从哪里筹到这笔钱,创业的想法刚萌生就夭折了。在这个关键时刻,访惠聚工作队找上门来,为他送上200只扶贫鸡。买赛地非常感动,小心翼翼地照顾鸡苗。养鸡的过程并不顺利,没有养殖大批鸡苗经验的买赛地面临不懂防疫的困境。200只鸡苗不是小数目,一旦暴发传染病,鸡群会大规模死亡,自己的致富梦也会跟着一起破灭。一筹莫展之际,买赛地向村“两委”求助。在兵团、地方村的高度重视下,多名兽医被下派到基层,帮助村民开展防疫。这样的举措给买赛地吃了定心丸,经过4个月的饲养,他的扶贫鸡顺利出栏,每只卖出了85元的高价,买赛地获利1万余元,挣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原本他只是想做个试验,没想到竟然这么成功,尝到甜头的买赛地决定扩大养殖规模,把养鸡当成一个事业来做,他拿出挣到的钱,申请了贴息贷款,一次性购买了2000只鸡,又在团场的帮助下购买了15只羊和2头牛,养殖收入突破6万元。
6万元,几乎抵得上买赛地过去半辈子的收入。拿着这么多的钱,买赛地想,该如何去花?这个在贫困线上挣扎了半辈子的农民,第一次为“钱多”而苦恼。想了很长时间,他决定拿这个钱来回馈社会,这个朴实的农民,挣到钱的第一念头,竟然不是自己消费!
作者:杨方中、王寒冰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