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奋斗者成为新疆最耀眼的网络地标

来源:团炬客户端     点击量:36   发布:2025-07-15
分享到

网络上偶有杂音和地域偏见,或将那些从外地奔赴新疆的年轻人的选择曲解为“退而求其次的无奈”,或讥讽许许多多扎根新疆的年轻人“在内地难有作为才留在边疆”。这般论调,既无视了历史长河中新疆发展的深层逻辑,也消解了个体选择中蕴含的家国大义。边疆大地上的每一份坚守,从来不是被动的将就,而是主动的承担;不是平庸的存续,而是将个人微光汇入时代星河的自觉。

纵观华夏文明的长河,边疆的开拓与守护,始终是一部奋斗者主动书写的壮丽史诗。从张骞 “凿空西域”的策马西行,到班超“投笔从戎”的壮志凌云;从玄奘西行求法的执着,到林则徐谪戍伊犁时“浚河屯田”的实干,古往今来,走向新疆的脚步里,从来写满“为国分忧”的担当。他们不是因“无路可走”而远行,而是怀着“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赤诚,将个人命运与国家疆域的稳固、文明的传承紧紧相连。这种选择,是勇者对时代命题的回应,是智者对家国大义的践行,早已沉淀为中华民族精神基因的重要部分。

新中国成立后,这种精神传承愈发鲜明。当“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角吹响,无数有志青年告别故土,带着“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在戈壁荒滩上开垦良田,在高原雪峰上架桥铺路。他们中,有脱下军装拿起农具的屯垦战士,有告别城市走进农村的知识青年,有播撒知识、教书育人的乡村老师,有背着药箱踏遍山路的“赤脚医生”…… 他们的选择,从来不是“逃避”,而是“奔赴”。奔赴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奔赴能让生命价值绽放的舞台。正如那句流传在新疆的话:“这里的风大,能吹硬骨头;这里的路远,能拉长人生。” 这份“向难而行”的主动,恰是对“没出路才来边疆”论调最有力的驳斥。

新疆的发展,从来不是地理空间的自然变迁,而是无数双手共同托举的文明跨越。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一代又一代治沙人用麦草方格与流沙较劲,让荒漠渐次披上绿装;在天山南北的一个个绿洲,各族群众携手耕耘,在“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图景里描绘出现代农业的新篇章;在绵延万里的边境线,护边员骑着骏马、牦牛巡逻,用脚步丈量着“国土的广度”;在机声隆隆的产业园里,工人们调试着智能设备,让“新疆制造”走向更广阔的市场。这些身影或许平凡,却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书写着“功成必定有我”的答卷。正是这样的群体奋斗,让曾经的“苦寒之地”变成安居乐业的家园,让“新疆 ”二字从地理概念升华为“奉献”的精神图腾。

网络时代,有人追逐流量泡沫,有人沉迷猎奇叙事,却往往忽略了最动人的故事永远藏在真实的奋斗里。新疆的魅力,藏在山川湖海的壮阔里,更镌刻在守边人衣襟的风霜中,凝结在建设者掌心的老茧上,流淌在各族群众共跳麦西来甫的欢笑间。这些奋斗者的群像,构成了新疆最鲜活的精神标识。它或许没有热搜体质,却有着穿越偏见的力量;它可能缺少戏剧冲突,却有着直抵人心的温度。

驳斥那些片面论调,最有力的武器不是口号,而是写在大地上的事实。当我们读懂了一个个奔赴新疆、扎根边疆的奋斗者“向光而行”的主动选择,便会明白,他们不是“没出路”的漂泊者,而是“找对路”的践行者;不是历史的旁观者,而是家园的建设者。他们的选择里,有“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的朴素认知,有“国家需要处,便是我故乡”的赤子情怀。

让新疆的奋斗者成为被铭记的精神标杆,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指引。它告诉年轻人,真正的人生价值,从不取决于所处的位置是否“舒适”,而在于是否与国家的需要同频共振;真正的成功叙事,从不依赖“捷径”的加持,而在于是否用双手为时代留下了坚实的印记。

岁月流转,精神永恒。当新疆奋斗者的故事被更多人读懂,那些关于新疆的偏见自然会不攻自破。因为这片土地上最动人的风景,正是无数平凡人用奋斗写就的属于中国的精神史诗。(冯骏)

作者: 编辑:陈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