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伊犁老城喀赞其文化旅游区,游客观光拍照(7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丁磊摄
“这个夏天,全国人民都来新疆了”,这是最近很多游客在新疆发出的感慨。今年上半年,新疆接待游客1.3亿人次。游客潮确实带来“泼天富贵”,然而“人气超高”“热度爆表”的背后,却有不得不面对的考验。
近年来,新疆旅游市场的规范管理水平大幅提升,“天价宰客”等性质恶劣的投诉明显减少,但是“如厕体验不佳”“景区道路拥堵”等声音仍不绝于耳,有游客说“新疆确实很美,服务一言难尽”。由此可见,新疆旅游服务升级仍然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如果说新疆旅游服务“不在线”,肯定有失公允。日前,赛里木湖景区因厕所不够用遭游客投诉,在被投诉时,赛里木湖已经有29座公厕,这样的数量在全国景区中绝不算少。被投诉后,景区很快道歉,并在道歉当天就新增了9处临时公厕,同时承诺8个新建公厕在7月30日前投入使用。如此回应,足以说明新疆景区的服务可圈可点。
此外,近期阿克陶县牧民为受泥石流所困的游客免费送饭;青河县政府大院给游客提供露营地;累哭的交警被同事拥抱安慰……这些不只是简单的暖心故事,而是“人人争当新疆旅游形象大使”理念在天山南北深入人心,很多新疆人都在尽己所能为各地游客当好“服务员”。
毋庸置疑,在服务游客方面,新疆付出了极大的诚意和心血,尽管如此,新疆的旅游服务仍然为一些游客诟病。为什么会这样?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新疆的“大”。新疆面积166万平方公里,相当于9个广东、15个浙江、100个北京、260个上海。地域辽阔,也使得新疆景区大而分散。在这样一个广袤的地方,做到细致周到、完美无缺的旅游服务,全国乃至世界尚无先例。
因“大”而坐拥独一无二的美景,也因“大”衍生出独一无二的难题,这是新疆旅游服务提质升级面临的现实:新疆没有作业可抄。因为没有先进经验可参考借鉴,更没有成熟样本能复制粘贴,必须靠我们自己探索出一条新疆特色的旅游发展治理之路。
首先要解决能力范围内的问题。面对客流井喷,厕所难题不能仅靠增加数量,而是要增加流动智能厕所的使用率,同时增加环卫人员加大清理力度,相关部门需统筹专项资金支持改善。缓解交通拥堵,则需要各地各部门尽全力联动协同,形成疏堵合力。
锚定“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定位提级管理。既然是打造“世界级”,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或许就不是新疆一己之力能完成的,而是要借全国力量与智慧。要邀请国内资深旅游业内人士和行业专家,深入南北疆各地,提出符合新疆特点的合理化建议,力争让各项服务匹配“世界级”的目标定位。
旅游行业也需转变观念。旅行团在制定线路时,要摒弃“一日游多地”的传统方式。过去人们会以目的地的丰富性来衡量旅游质量,这种方式目前在其他省份依然适用。但在新疆,景区之间行车动辄几小时甚至一整天都不足为奇,短时间里游多个景点,旅游体验必然大打折扣。旅行团应引导游客树立在新疆不“贪多图全”的旅游认知,推荐更适配新疆地域特点的线路。
游客可多了解新疆,以便更好“打卡”新疆。多位旅游博主提到,新疆不适合“打卡式”旅游,而应沉浸式慢游。此外,也有游客反映在新疆旅游,坐一天车到酒店就凌晨了。这在新疆是常见的,需要游客在有限时间里精简目的地,同时也要接受“车窗外的风景”也是新疆之美的一部分。另外,仍需提醒自驾游客不插队、不逆行、不违规,交通秩序混乱会加剧如厕难等连锁问题。
新疆的“大美”,决定了新疆自成一派的旅游方式,也让服务提升难度更大。没有现成“作业”可抄,更需要各相关部门在实践中探索,在解决问题中总结经验。只有立足新疆实际,凝聚各方合力,既补短板强弱项,又引导合理预期,才能让“泼天富贵”真正转化为新疆高质量发展的动能。(文/侯辉)
作者: 编辑:陈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