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经济转型:生态治理催生新增长极,“绿富同兴”探索区域发展新路径

来源:新疆发布     点击量:0   发布:2025-08-25
分享到

在中国西北部的广袤沙域,一场由生态治理驱动的经济转型正在悄然发生。传统认知中荒芜而难以利用的沙漠,正通过系统性生态投入与技术创新,逐步转化为具备生产价值的资产。

以绿色锁边工程为基础,新疆沙区突破了水资源与土壤条件的传统约束,形成了特色水产、节水农业和复合种植等新兴业态。

通过“降盐脱碱”技术,“沙漠海鲜”养殖得以实现;借助节水喷灌,粮食与经济作物在沙地中规模化生长;而通过多元种植与产业链延伸,村民收入显著提升,区域经济呈现出“绿富同兴”的良性发展路径。

这一切标志着,沙漠治理已从单一的生态防护迈向具有经济产出能力的系统开发。沙漠经济的兴起不仅有效破解了生态脆弱地区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难以协同的困境,更通过资源重构和技术创新培育出高附加值的特色产业,如“沙漠海鲜”、沙地水稻和节水型农业,从而带动就业增收和产业结构优化。

这种模式显著增强了区域经济的韧性与多样性,减少了传统农业对水资源的过度依赖,为南疆等干旱地区探索出一条以生态赋能产业、以产业反哺治理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技术突破:破解资源约束形成差异化产业优势

沙漠经济的核心突破在于对稀缺资源的技术化重构。水质问题曾是制约沙漠产业发展的首要障碍。当地运用“降盐”“脱碱”等技术手段,通过科学添加淡水,将水池pH值从9.5-11的高碱范围调整至适合鱼虾生长的7.5-8.5区间。

这一技术突破不仅解决了养殖难题,更意外地创造了产品差异化优势——沙漠碱性水体中富含的矿物质元素,使养殖出的螃蟹、鱼虾具有独特口感和营养价值,“沙漠海鲜”逐渐形成地域品牌效应。

2024年,和田地区水产品产量达1.2万吨,产值3.8亿元,原本毫无利用价值的重度盐碱地转变为高产值水域。

在干旱少雨的沙漠环境中,水资源利用效率直接决定产业可行性。

和田地区采用指针式喷灌机技术,相比传统漫灌方式节水30%~50%,同时每100亩地节省人工成本约千元。这种节水技术不仅解决了作物生长需求,更大幅降低了生产成本,使沙漠农业具备经济可行性。

有了沙荒、土碱的双重解题思路,当地组建改土治水攻坚小组,通过土地整合和选种优化,成功在沙漠边缘种植万亩水稻。

和田县稻香村通过技术改良,将水稻亩产量提升至约600公斤,同时依托独特田园风光发展旅游业,去年村民人均纯收入提升到14600元。

更重要的是,当地探索出适合沙地生长的多元种植模式。当地引入苜蓿品种形成“种植+养殖”一体化产业链;于田县规模化种植10万株玫瑰。策勒县津南新村发展蔬菜、林果、花卉、中药材等多元种植,这种根据土壤特性适配作物的技术路径,极大提升了土地产出效率,村民人均收入超过2万元。

技术集成创新能够有效破解资源约束,并创造独特的产业优势。通过水质改良技术、节水灌溉技术、土壤改良技术和作物适配技术的系统集成,当地成功培育出多个具有沙漠特色的农产品品类。这些产品因其独特的生产环境和品质特征,在市场上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获得溢价能力。

产业生态:链条延伸影响升级

技术突破带来的不仅是单一产业发展,更是整个产业链条生态重构。于田县的玫瑰产业典型体现了产业链延伸带来的价值增值。当地规模化种植10万株玫瑰,并进一步延伸至加工领域,开发玫瑰精油、玫瑰花茶等深加工产品。

这种“种植+加工”的一体化模式,打破了传统农业单一生产格局,使农产品附加值大幅提升。同时,加工环节创造了新的就业岗位,吸引了当地劳动力从传统农业向农产品加工业转移。

策勒县探索的“玉米种植+苜蓿养殖”模式则展现了农业内部的循环经济价值。通过种植玉米提供饲料,发展畜牧业,再利用畜禽粪便肥田,形成资源高效利用的闭环系统。这种模式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更实现了资源的多级利用,提升了整体经济效益。

津南新村通过发展番茄、中药材等多元种植,结合独特的沙漠景观和“阿依旺”风格民居,成功带动旅游产业发展。去年该村村民人均纯收入破万元,其中旅游收入占比加速提升。这种“生态-农业-文旅”的三产融合模式,实现了土地边际收益的最大化。

产业融合还带来了明显的品牌溢价效应。“沙漠海鲜”“沙地水稻”等特色产品凭借其独特的生产环境和品质特征,在市场上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售价高出传统产品。这种品牌溢价不仅提高了经济效益,更增强了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沙区产业发展最显著的成效体现在收入结构的重构上。水产养殖基地解决本地就业,人均月工资达3600元以上;部分肉苁蓉种植户年收入达8万元;护林员岗位月工资3000元外加年底分红。这种多元化的收入来源,显著增强了居民收入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

更重要的是,产业发展吸引了年轻人回流。这种人才回流现象,为沙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资源保障。

生态资本化:新疆沙漠治理的经济转型之路

在传统认知中,沙漠防治往往被视为一项需要持续投入的生态工程。然而,在新疆,沙漠治理已从单纯的生态防护工程,逐步转向具有显著经济回报的生产性投资。

政策设计在这一转型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当地通过“不垒大户,普惠群众”的模式,将国有未利用沙地划给村集体,再由村集体承包给农户,确权到户,收益归己。这种模式使防沙治沙从“政府独奏”变为“全民合唱”。

沙区特色产业的发展产生了显著的乘数效应。一方面,种植业带动了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等相关产业发展;另一方面,旅游业的发展拉动了餐饮、住宿、交通等服务行业增长。

同时,沙漠经济的崛起标志着自然资源认知的重要转变——从将沙漠视为生态负担转变为可开发的经济空间。

在产业链层面,沙漠经济推动形成了独特的“逆向产业链”构建模式。传统产业依赖先天资源禀赋,而沙漠经济通过技术创新后天创造资源条件,培育出具有稀缺性和差异化的产品体系。这种模式不仅提升了产业附加值,更重塑了价值链分工,使干旱地区从原料供应者转型为特色产品输出地。

对区域经济而言,沙漠经济打破了地理环境对发展的刚性约束,为生态脆弱区提供了可持续增长路径。它通过创造新的生产要素组合方式,实现了生态资本与经济资本的价值转换,推动区域经济从单一依赖外部输血转向内生性发展。

更重要的是,沙漠经济催生了跨产业协同的新范式。其特有的"生态-生产-服务"三环耦合机制,将环境保护、产业发展与民生改善纳入统一框架,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这种发展模式为全球干旱半干旱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可持续发展方案,重新定义了人类与自然资源的互动关系。

这种产业协同效应正在重塑区域经济格局。沙区产业从单一的防沙治沙工程,逐步发展为集生态保护、经济发展、民生改善于一体的综合体系,为干旱地区提供了可复制、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新疆经验充分证明,只要找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点,传统意义上的发展短板完全可以转化为新一轮区域竞争中的独特优势。(文/新财数)

作者: 编辑:陈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