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阳光穿透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薄雾,洒在十四师四十七团的广袤田野上。红枣园里,青翠的果实挂满枝头,在微风中轻轻摇曳;设施大棚内,嫩绿的蔬菜苗生机勃勃,孕育着无限希望;军垦广场上,早起晨练的人们迎着朝霞舒展身姿,悠扬的晨曲与鸟鸣声交织成清新的旋律……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这个团场正以独特魅力和蓬勃生机,诉说着几代兵团人传承红色血脉、建设美好边疆的动人故事。
铁血征程穿越沙海
“老兵精神像一面旗帜,指引着我们不断前行。”8月18日,在位于四十七团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和田纪念馆,讲解员夏天指着一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一兵团二军五师十五团官兵穿越沙漠的还原场景,眼神中充满敬意。画面中,衣衫褴褛的战士们牵着战马在无垠沙海中艰难跋涉,十五团的旗帜迎风飘扬。
四十七团的前身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八路军一二〇师三五九旅七一九团、解放战争时期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一兵团二军五师十五团,从华北抗日根据地的游击作战,到南泥湾“一把锄头一支枪”的大生产运动,从跟随王震将军“南下北返”的战略机动,到“中原突围”的殊死搏斗,这支部队始终保持着“能打仗、能生产”的优良传统。
1949年9月新疆和平解放后,和田地区局势依然严峻。当年12月5日,十五团1800余名官兵接到命令:火速进军和田,赶在新年到来前解放和田。
“当时有3条路可选,其中两条路有水有人,却要绕道200多公里。为不让和田人民多受一天苦,部队决定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97岁的沙海老兵杨世福回忆道,“行军途中,夜晚寒风刺骨,裹着单衣难以入眠。每个人的嘴唇都干裂流血,大家连这点血都要用舌头舔回去润嗓子。”
战士们缺水缺粮,却没有一人退缩,经过18天艰苦跋涉790多公里,终于抵达和田胜利完成任务,受到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彭德怀的通电嘉奖:“该部冒天寒地冻,漠原荒野,风餐露宿,创造了史无前例之进军纪录,特向我艰苦奋斗、胜利进军新疆的光荣战士致敬!”
“进城时,战士们衣衫褴褛却军容严整,磨穿的草鞋露出脚上结着黑痂的伤口,仍高唱军歌前进,百姓沿街送水送馕。”杨世福回忆起时,眼中泛着泪光。这次史诗般的行军,为后续部队屯垦戍边埋下了精神种子。
解甲屯田驻守边疆
1952年,十五团500多名官兵就地转业屯垦戍边,成为四十七团第一代兵团人的核心力量,就此开启了从战斗队到生产队的历史性转变。
军垦战士们披星戴月,吃住在地头,每天劳动十几个小时,手上打满了血泡,就用布简单包扎后继续干。“当时条件艰苦,没有房子住就挖地窝子,没有工具就用炮弹皮打制坎土曼,最要命的是没有稳定水源。”沙海老兵马鹤亭的儿子马启红回忆道。
为解决新开垦土地的灌溉问题,军垦战士们决定在野猪窝(今和田县色格孜库勒乡)开挖引水大渠。戈壁沙滩上烈日炎炎,军垦战士们穿着破旧军装,戴着草帽,手持钢钎铁锹艰苦劳作。他们用钢钎凿开坚硬的碱土,轮班凿挖;用筐子背运土石方,一趟又一趟;肩膀磨破渗出的血染红了衣服,却依然咬牙坚持。
经过2个月的苦战,27公里长的引水大渠终告建成。当清澈的昆仑山雪水顺着大渠流进荒原时,军垦战士们欢呼雀跃、热泪盈眶。这汩汩流淌的生命之水,不仅滋润了干涸的土地,更带来了兵团人扎根边疆的希望。
军垦战士们还发明出多种适应当地恶劣条件的种植技术。他们反复试验,摸索出在沙漠边缘种植棉花、小麦等作物的方法,并种植防风固沙林改善生态环境,通过作物轮作提高土壤肥力。这些因地制宜的技术创新,有效解决了沙漠边缘的种植难题。
通过帮助当地群众发展生产,军垦战士们逐渐赢得了各族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他们教群众种植技术,帮群众修建房屋,与群众同甘共苦;各族群众也把军垦战士们当成亲人,纷纷送来自家种的水果和蔬菜……就这样,民族团结之花在大漠戈壁上悄然绽放。
到1952年底,军垦战士们开垦出荒地4.5万余亩,在大漠戈壁上站稳了脚跟。
如今,在四十七团“三八线”沙海老兵纪念碑前,一座座整齐排列的墓碑令人动容,宛如沉默的方阵遥望着巍峨的昆仑山脉,将那段艰苦岁月永恒铭刻在这片热土之上。
接续奋斗建设家园
时光荏苒,70余载艰苦奋斗,昔日的万古荒原已披上绿装;曾经的地窝子,早已被整齐林立的楼房所取代;一条条崭新的柏油路、高速公路纵横交错,道路上车流如织。
今天的四十七团,已是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崛起的绿洲新城,赓续着红色基因,紧跟着时代脉搏。
在高效农业示范园内,工作人员正对土壤墒情、空气湿度、作物长势等数据和指标进行实时监测。“我们既要始终如一地传承好老兵精神,还要以科技赋能现代农业发展。”四十七团农业和林业草原中心主任刘冰说。
近年来,四十七团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和畜牧业,着力做强优质红枣产区。目前,全团林果种植面积达4.17万亩,其中红枣种植面积达3.2万亩,年产值超过8000万元。
穿行于红枣种植基地,随处可见被累累果实压弯的枝头。四十七团七连职工努尔麦麦提·穆海麦提满怀喜悦地说:“如今种红枣省心多了,有科技加持,红枣的产量和质量都迈上了新台阶。”
2024年,四十七团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74亿元,同比增长6.8%,经济结构不断优化,高质量发展势头稳健有力。
发展有速度,民生有温度。如今的四十七团,现代化教室里宽敞明亮,先进的教学设备应有尽有;各种医疗设备配备到位,职工群众在家门口便能享有优质医疗服务。“从地窝子、土坯房,到如今住进楼房,这日子就像红枣越来越甜。”沙海老兵后代雷建民感慨道。
老兵村、老兵路、老兵驿站、沙海老兵纪念园、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和田纪念馆……近年来,四十七团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聚焦“吃、住、行、游、购、娱”全要素品质提升,积极探索“文旅+”模式,打造“红色教育+生态休闲”文旅综合体。如今,“老兵”已成为四十七团鲜明的地标和文旅名片。今年上半年,该团累计接待疆内外参观团1026批4.5万余人次,拉动消费200余万元。
今年以来,四十七团还积极促成话剧《沙海老兵》赴各地巡演,协助制作纪录片《老兵新城》,举办第十三届兵团沙海老兵节暨首届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徒步挑战赛等大型活动,让红色故事传扬得更远、影响更广。
“我们始终弘扬老兵精神、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以此为动力,推动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四十七团党委书记、政委谭君文表示。
夕阳映照,四十七团团部广场东侧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和田纪念碑熠熠生辉。生活在这里的沙海新兵们正以坚守与奋斗,在大漠边缘续写建设边疆的壮美诗篇。
作者: 编辑:张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