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诗种入乡愁的土里
——评杨方中诗集《今日戍边人》
海德格尔曾言:“诗人的天职是还乡。”此语在杨方中的创作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诠释。乡愁,于诗人而言,是生命本源的召唤,是神性与诗意交织的朦胧雾霭,是心灵深处那片湿润而丰饶的土壤。它并非单纯指向出生之地,而是原初生长环境、自然禀赋与血亲关系共同孕育的深刻记忆,是奠定意识与认知的精神根基。这片精神原乡,宛如灵魂的富矿与精神的港湾,滋养着诗人的创作灵感。
杨方中主编的乡愁文学丛书《记住乡愁》已出版五册,而其诗集《今日戍边人》历经波折也终付梓成书。与上一本诗集《云海苍茫出昆仑》一脉相承,《今日戍边人》仍将目光聚焦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昆玉市。
在杨方中的诗中,昆仑的意象无处不在。一百八十余首诗词里,“昆仑”出现近百次,再加上“昆玉”“和田”等地域意象,频繁地闪耀在每首诗的字里行间。这无疑彰显了杨方中对这片土地炽热的爱,而这片土地也以其独特的魅力,滋养着这份热情,使其在诗歌中绽放出绚烂的光彩。
艾青那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道出了无数诗人对土地的深情。杨方中亦有诸多饱含深情的诗句,如“迎客玉河畔,离别莽昆玉。百花芳菲尽,沙枣馥郁春。”(《先志李德继胜张松友培诸友五一赴和田感怀》),将离别与相逢的情感融入玉河、昆玉、沙枣等意象中,生动地展现了和田的独特风情与诗人对友人的情谊;“昆玉山下彩旗飘,玉泉儿女尽妖娆。”(《明年还向此门来——贺225团首届桃花节圆满成功》),以欢快的笔触描绘出昆玉山桃花节时的热闹场景,洋溢着对生活的热爱;“引水昆玉一路歌,玉枣溢香入云端。”(《簌簌陇沟落枣花——贺第十四师昆玉市224团第二届枣花节》),则通过引水、玉枣等意象,展现了昆玉市农业发展的成果,充满了对这片土地繁荣的赞美。
这些诗句如朝阳般热情,充满了温存。自然风物的清新自由、乡土人情的淳朴温暖、兵民关系的融洽自如,在杨方中的诗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能够创作出如此富有想象力、感情饱满、情绪丰厚的诗歌,与兵团精神、老兵精神的富足息息相关。
“大漠戈壁又如何,创业艰难苦为乐。扎根新疆立壮志,屯垦戍边为祖国。投身边塞即为家,种得玉枣遍天涯。奉献漠野守初心,此心安处自芳华。”(《观224团20万亩枣园有感》)此等豪迈之句,尽显兵团人扎根边疆、屯垦戍边的壮志豪情。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若没有深入了解兵团的人、没有被兵团精神洗礼过的灵魂,是无法真正体会这般情怀的。
相较于其他边塞题材诗歌,杨方中的作品更注重对日常生活的细腻描绘。如“横空出世莽昆玉,阅尽人间几度春。田畴无边接天际,绿洲环绕锁黄尘。”(《昆玉山下》)将昆玉山的壮阔与田畴、绿洲的生机相结合,展现出独特的自然景观;“出身红六团,建功南泥湾。挺进大西北,徒步瀚海穿。……边塞从此宁,玉都换新天。驻守漠野里,屯垦昆仑山。”(《遥望落日边——为沙海老兵作》)则以平实的语言,讲述了沙海老兵的传奇经历,体现了他们对边疆稳定和发展的巨大贡献。
杨方中的诗歌多以平实而饱含意趣的语言呈现昆玉独特的自然地理景观、温暖淳朴的兵团人以及富有民俗风情的日常生活。诗集有声有色地描绘出一个真真切切、充满血与肉的昆玉。这些写实又富有情感的诗句,勾勒出兵团人民的历史使命和精神情怀。这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或者历史记忆里的乡愁,更是对时代精神的画像。
原乡作为一个独特的地理空间,不仅有壮阔的自然风光和淳朴的乡民,还蕴藏着丰富的民俗文化风情。它如同一把利刃,深深插入诗人的创作过程中,为解开诗人叙事困惑的铠甲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原乡也隐隐成为杨方中诗歌写作的能指与所指,呈现出隐喻的多样性和可能性。
长年累月行走在昆玉的角角落落,诗人杨方中用真情去感悟这里的一草一木。生活积累越丰富,创作就越自由。他的诗如一台照相机,用优美、直率、深情的语言准确地描绘着昆玉的壮丽色彩。“不见花开争哗宠,只尝果甜赛蜜橙。”(《喜闻皮山农场“金傲芬”无花果获2023年世界无花果大会金奖有寄》)以简洁的语言,赞美了皮山农场无花果的甘甜;“守得初心见日月,戍边自有后来人。”(《颂歌献给党——第十四师昆玉市红歌大赛有感》)则表达了戍边人坚守初心、传承使命的精神。
值得一提的是,与前作相比,这篇诗集增添了一些更温暖的家庭故事元素。“呱呱坠地元日至,恰似晨花带露开”,这也许是一个诗人最真情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家庭生活的关注与热爱,使诗歌的情感层次更加丰富。
在诗歌创作领域,与其他诗人相比,杨方中有其独特之处。部分边塞诗人可能更侧重于对战争、边疆苦寒等宏大主题的描写,而杨方中则更注重从日常生活入手,以细腻的笔触描绘昆玉的风土人情和兵团人的精神世界。这种创作风格使他的诗歌更具生活气息和感染力,能让读者更真切地感受到边疆的生活和兵团人的精神风貌。
杨方中以一颗谦卑之心在诗歌中书写昆玉的自然山水风光、文化习俗和亲切温暖的兵团情。在对昆玉书写的体验中,乡愁赋予他精神上的富足与沉淀。他高产且持续性的书写,形成了独特的诗歌风格。昆玉成就了这些诗篇,而这些诗篇也成为了杨方中精神世界的归宿。(原载中国艺术报)
(作者王党飞,系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新闻传媒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作者:王党飞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