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玉市民在公园内使用智能充电设备为手机充电(摄于7月14日)。
8月25日清晨,走进十四师二二四团中学的AI教室,数十台终端整齐排列。键盘轻响,八年级学生李瑞滢登录专属云账号调取物理实验课件。“在家登录账号就能下载资料,遇到难题还能通过云平台向老师提问。”李瑞滢捧着电脑,眼里满是兴奋,“上周我用云机房的搜索功能查了历史资料,做的汇报课件还被老师当成了范例!”
依托阿里云无影技术搭建的“云机房”,二二四团中学将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融入教学日常。如今,这样的AI教室已成为昆玉市教育提质的“助推器”,让边疆学子与内地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实现“零距离”对接。
正午时分,昆玉市友好路格外顺畅。以往早晚高峰时,固定时长的红绿灯常导致车辆排队。如今,智慧交通系统的“慧眼”正实时监测车流。屏幕上,不同方向的车辆数量动态变化,信号灯时长随之自动调整。“以前送孩子上学要提前20分钟出门,现在,路口的信号灯更智能、更人性化。”市民郑海鸥告诉记者,“这智能信号灯,比人工调度还灵!”昆玉市智慧交通系统涵盖信号控制、电子警察、综合管控平台等模块,自投用以来,主干道通行效率提升近30%。
夕阳西下,在二二四团五连职工陈家琳家的客厅茶几上,平板电脑正播放着“智慧连队”服务平台的“智慧课堂”,她7岁的女儿凑在屏幕前,跟着老师学唱儿歌。“以前辅导孩子作业总犯难,现在有了‘智慧课堂’,拼音、数学都能跟着学,还不用花钱请家教。”陈家琳一边说,一边点开平台的“便民缴费”功能,“水电费、社保费在家就能交,再也不用跑老远的营业厅了。”
隔壁的刘清山老人腿脚不便,以往购物要靠邻居帮忙,如今,他熟练地在“周边购”板块下单:“昨天买的新鲜蔬菜,今天一早就送到了,配送员还帮我送到家门口,太方便了!”“智慧连队”服务平台整合了手机看家、在线问诊、连队通知等功能,让职工群众真正实现“数据多跑腿,群众少跑路”。
在昆玉市智慧民生物流港建设现场,工程车辆往来穿梭,工人们正加紧施工。“项目规划占地125亩,总建筑面积约6.6万平方米,总投资3亿元,建成后将设有智慧农贸、建材家居、餐饮风情街等十大功能区。”项目负责人指着规划图介绍,“未来,这里将成为集农、工、贸、旅于一体的商贸新极点,既能方便居民生活,还能带动周边职工群众增收。”
昆玉市的智慧文旅也成为吸引游客的新亮点。在昆仑山大峡谷旅游景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援建的超写实3D数字人“忆琪”随时“在岗”,游客扫码即可与“忆琪”互动,听“忆琪”用生动语言讲述昆仑山的神话传说、军垦战士拓荒故事,还能获取景区游览路线、安全提示等服务。
从校园里的智慧课堂到街头的智能交通,从连队的便民平台到景区的数字导游,再到建设中的物流港,昆玉市的智慧城市建设正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座城市以科技为笔、以民生为墨,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让居民和游客触摸到智慧生活的温度,感受到边疆城市的发展活力。(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洋)
作者: 编辑:陈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