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乡的“老屋”《记住乡愁(三)》连载中

来源:第十四师昆玉市     点击量:4   发布:2025-09-15
分享到

我家乡的“老屋”

龙振华

1988年10月,阔别5年有余,沐浴着秋日的阳光,我再次站在了家乡“老屋”门前,心中感慨万千。

童年记事,每当天蒙蒙亮,爷爷便扛着锄头到田间去干活,奶奶则在炕头炉前烧火做饭,准备一家人的早餐(说是早餐,其实就是蒸几个红薯,锅贴几个玉米棒子饼,再熬几碗小米粥)。我呢,则是一个人坐在门槛上,调皮地拉着“弹弓”,瞄瞄这儿,比画比画那儿,嘴里哼着刚刚观影过的《闪闪的红星》主题曲,“红星闪闪放光彩,红星灿灿暖胸怀,红星是咱工农的心,党的光辉照万代……”邻居小婶总是笑我:“小家伙哼得不错。怎么每天早晨早早就饿了,等着奶奶给你做吃的呢?”我撇着嘴而又不好意思地埋下头,怯生生地打量着小婶走远,继续把玩着手里的“沙包”和“弹弓”。那时的日子虽说有些清贫,但却像电影《闪闪的红星》里的台词——“等山上映山红开了的时候,红军就回来了”“能看到希望,能看到未来,这里的一切都会发生变化”。

家乡的“老屋”似乎是一位见证沧桑与时代变迁的老人,以慈祥的目光端详着我。四间130多平方米,我爷爷的爸爸留下来的“老屋”,院子里三棵树龄足有30年以上的柿子树,树冠遮掩了整个院落。果实上淌着滢滢发光的露珠,这些露珠犹如孩童的眼泪,晶莹清澈而却因地球的引力无法在果实上驻足,坠落而下,重重地砸落到厚实的泥土里。也就是在这一刹那,我仿佛突然读懂了人生的意义,在内心激起层层涟漪。我知道,这便是我的故乡,我永远的老家。或许有一天,我会永远相伴相守在她的身边;也许有一天,我会在水一方独行天下。这么多年过去了,家乡“老屋”的概念始终让我挥之不去。

漫步于家乡“东山”的田野间,大片的“花果园”一眼望不到边际。秋风拂过,细雨绵绵,金灿灿、红彤彤的苹果,在硕大树冠丛中,果实一个比一个大,一簇簇、一团团、一片片,以致漫山遍野,晶莹剔透、目不暇接。是呀!再过些日子,这里就要到了收获的季节。

少年记事,父母每隔两年就会带着我们姐弟几人,坐着火车、汽车、人力车,长途跋涉、晃晃悠悠、颠簸七八天,抵达家乡-山东。我是爷爷最喜欢的大孙子之一,他说我是他和奶奶一手带大的。记得每次回到家乡,爷爷总是喜欢拎着个棉布口袋,迈着轻盈的脚步,大手牵小手,牵着我来到“东山”这片果园,讨价还价,为我们买一些时令水果。爷爷告诉我:“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里的水果特别好吃,要多吃点儿,有助于你长个子。”买了半袋子水果,我吵着闹着要背,趔趔趄趄地走了不到30米,一个不注意,一个土坑将自己重重地摔倒,苹果、梨子、葡萄瞬间撒了一地。爷爷哈哈大笑,我满身泥土,顽皮地爬起来,笑了笑,执意还要背……记忆中的那天好开心。

对了,我想起来了,当年摔倒自己的地方就在那里。我若有所思,指指路边的老榆树。山间泥泞便道早已被一马平川的柏油路所取代。一辆小轿车呼啸而过。

遐思中,一群孩童从我身边嘻嘻跑过,我忽然想起儿时的小伙伴,他们现在在哪里?你们都好吗?我们一起风雨狂奔、一起上山掏鸟蛋、一起下河游泳、一起捉迷藏、一起偷西瓜、一起割猪草,所有这些少年时代的玩耍,仿佛就在昨天。秋风阵阵,家乡的味道依旧浓郁。现如今我们各自为了生活而忙碌着,只是少了联系。

我站在一个山坡上,极目远眺,隐隐约约看到一些瘦小的身影在果园深处来回飘荡,他们也许就是自己年少时的伙伴,也许是投身新农村建设的大学生。不可否认,家乡之美,还有那连绵起伏的山峦和仿佛被夕阳染红的晚霞,在余晖的折射下显得那么伟岸,光彩夺目,七彩斑斓,令人流连忘返。

——这就是我的家乡,这就是我记忆中的故里。

一个人走走停停,又来到家乡的“北山”坡上,寻觅着少年时代的记忆。家乡的感觉,永远都是那么熟悉和亲切,只是在不经意间,耳边仿佛又响起少年时代常听的那段小调,“家乡你美在我心里,好想回到家乡去看看你,家乡你美在我心里,爱你的感觉永远在我心里”,小调透着温馨与感动。



作者简介:

龙振华,汉族,大专学历,山东荣成人。现为第十四师昆玉市融媒体中心负责人,中国电影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兵团电影电视艺术家协会理事、兵团戏剧家协会理事。主要作品有电视类《一个人、一本书、一辈子》《予人玫瑰 手有余香》《喜喜连长——张永进轶事》《忠诚战士·杨世福二三事》,广播类《昆仑山下谱华章——张永进轶事》,有作品获奖。


作者: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