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纯粹的人
——记第十四师昆玉市第十九届乡愁笔会
作者:王寒冰
2016年,我第一次读到兵团著名作家丰收老师写的书籍《西长城》,里面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在兵团,问的最多的一句话是,你老家哪的?
兵团人多来自五湖四海,身边几乎能够集齐各个省份的人,这些人大部分都是背井离乡的,那么他们就有乡愁——这就是第十四师昆玉市文联主席杨方中于2017年4月发起乡愁笔会的初衷。
很荣幸,我是从首届便开始参与的文学爱好者,当时的规模不大,大概只有二十来个人,形式也很简单,就是一群人聊聊天,而后进行书法交流。但是那次经历给我的内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我习惯了孤芳自赏,没想到在祖国最偏远的地方竟然还有着这样一群人,和我一样用文学的笔触记录着这片土地。
我称他们为纯粹的人。
首先是对于文学艺术的纯粹。我们作为基层作家,平时都有自己的工作,没有机会系统学习写作,自身写作水平也一般,一年能够发一篇省级期刊已是破天荒了。但这并没有影响我们对于文学的热爱,在这里,无所谓写作水平高低,大家都在分享着自己的创作心得,你能感受到那种发自内心的对于文学的纯粹喜爱,这是任何平台都替代不了的。
其次是对于个人追求的纯粹。乡愁笔会举办之初是没有任何经费的,准确地说,前十五届都没有任何经费。每次活动都是杨方中主席和历届作协主席去“化缘”,读者可以想象,这其中需要克服怎样的困难,历经怎样的挫折——而这正是我所说的个人追求的纯粹。他们无所谓困难,无所谓挫折,更无所谓个人得失,所为的就是聚齐一帮同样有着乡愁感悟的人,为大家提供一个共同的情感抒发平台,而后将这种情感通过活动传承下去。
最后是对于这片热土的纯粹。第十四师昆玉市是年长的师年轻的市,作为师,它的四十七团成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作为市,它还未度过十个年头。因此,它既有着悠久而辉煌的红色历史,又有着浩荡而宏大的建设生涯。这些历史和生涯如璀璨的流星,虽然足够耀眼,但如果无人记录挖掘,总会淹没在历史长河里。庆幸的是,乡愁笔会的参与者们一直在做这方面的工作,他们用他们略显稚嫩的文字记录着这一切,把对这片热土的热爱完完整整地记录在了书本里。
从首届乡愁笔会到今天,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参与人员从二十余人发展到顶峰时期的近三百人;参与群体从单纯的文学爱好者发展到集公务人员、企业家、教师、学生、退伍军人等多个群体;参与形式从单一笔会发展到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歌曲演唱、舞蹈展示、作品朗诵、戏曲展示、书法交流、作品研讨、采风活动、名师培训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活动。如今,我们又进行创新,每次活动以某位作家为主题,推出作家、赏析作品、交流作品、加工作品,让大家参与性更足,与普通群众更为贴近。
不知不觉,乡愁笔会已经度过了九个年头,纯粹的人越来越多,我相信,随着笔会活动的不断演变,小笔会一定能发展成大品牌,在基层文学生态持续改善的背景下,第十四师昆玉市的文学发展必将迎来新的高潮。
作者:王寒冰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