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乡回望“来时路”
作者:龙振华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工作原因我被选调到了祖国大西北最偏远的重镇--和田地区,这一待就是近20年。从“漂泊”到这里的第一天算起,回乡的路就变得漫长而又坚毅。
2015年的一天,岳父病重,单位领导给了我10天假,我便一路狂奔踏上了回乡的“绿皮”火车。飞旋的车轮,肆虐的沙尘,夹杂着我复杂的心情,开启了一段梦回故里的往事。闭上眼睛,隐隐约约,家乡就在眼前,我数着天上那些熟悉而又陌生的星空,陷入沉思。岁月苍老了我的容颜,改变了我的工作与生活,这似乎已经来不及了,就像那迟来的邂逅,打湿了我的双眼,带走了我的童年、青年和中年。
家乡来时路,一去不复返,我所能带走的,也许只是一片梦中的原野。落寞的内心,渴望下一场绵绵细雨,从过去一直下到当下,然后顺着自家老屋屋檐,滑过脸庞,滑过童年的记忆。记忆如潮、记忆如歌、记忆如诗,明媚的阳光懒洋洋地照射着大地,似乎在向我倾诉,那一年已成往事,剩下的只是一个为了生活而远走他乡的我。
“他乡只有漂泊,故乡方可安身。”正因如此,我才有了远走他乡的“漂泊”与朝思暮想的“乡愁”。闲暇之余,多少次梦回故里,回到了那个让自己魂牵梦萦的家乡庭院;回到了阔别已久年迈父母的身旁,耳边响起暖暖的乡音,一大桌我最喜欢的菜肴。醒来时,却发现原来是一场梦,有说不出的伤感与阵痛。习惯性地遥望北方,可是只能看到漆黑一片,不知“家乡”在何方。
男儿志在四方,不该对家乡有如此的“唯唯诺诺,朝朝暮暮”。可家乡的那山那水、那草那木、小桥流水、袅袅炊烟都是自己一生的牵挂,忘不了,挥不去。年迈的父母,熟悉的北山坡、东山坡,还有那一眼望不到边际的“花果山”,都曾是自己童年的记忆。是我太过于依恋家乡,还是太过于怀念过去,但总摆脱不了“乡愁”的那份酸楚。
“漂泊”他乡20载,再也没有过过这节那节,有的只是现实中太多的磨砺与奋斗。那一年9月,因工作繁忙,没能请上假,没能及时回到家乡看望爷爷、奶奶,也不承想这之后便成了永久的“离别”,心情沉重了好些年。20载风吹雨打,想想自己慢慢变成了游子,“漂泊”的异地也被善意地称作“他乡”;不变的只是对家乡的那份浓烈的情感。
古往今来,“乡愁”是多少文人墨客笔下永恒的话题。千百年来,他们在一字一句中吟诵着对家乡的无尽思念。李白有诗云:“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便是思乡大作之代表。一开始我们“漂泊”在他乡基本上是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去努力践行的一项“伟大事业”,但时间久了你会发现梦终归是梦。就像《理想》中唱的:“阳光之中随处可见奔忙的人们被拥挤着,被一晃而过的光阴忽略过。”是的,任何一个“漂泊”他乡的游子都能从中淋漓尽致地体会到其中的寓意。
思乡时,我也许会望着家乡的那个方向,无声地感慨;也许会望着家乡屋顶上的炊烟,忍不住放声歌唱……
叩门声将我从梦中唤醒。家乡的十月天如同孩子的脸,说变就变,我静静地来到窗前。曾几何时还记得家乡那个夜晚,一轮清澈的明月就挂在天的那边,可如今它却不在了,只有阵阵寒风,透过窗户,吹向内心,向我诉说往事,让我的心绪随着风儿一阵凌乱。是啊,今晚注定又是一个无眠之夜,细听,这呼呼风声仿佛是父亲在屋里酣睡,又像年幼时母亲絮絮聒聒地唠叨。我不顾寒冷,任凭风吹,干燥的嘴唇就像吸吮着母亲的乳汁。可是我早已忘了儿时母乳的“味道”,忘了我是如何长大,忘了儿时父母对我的教诲,只有父母的形象在我脑海中渐渐清晰。
多少次,梦回故里。又有多少次,家乡就在梦里。梦醒时分,家乡早已成为“异乡”。“乡愁”啊!“乡愁”!“乡愁”里装满了我的童年、青年和中年。现如今,每一次回到家乡,都会因为工作繁忙而早已没有了久留的“资本”,蹑着脚,强装着欢笑,仓皇地“漂泊”。远方有梦,故乡有家,却没有人能够看到我为了追梦流下的辛酸。
冷暖自知,独自承受。所有的叮嘱与牵挂都在列车远去后,父母呆呆地望着远去的“背影”。我犹如家乡的“过客”,枕着孤独而寝,我所有梦境都围绕着“乡愁”,“心”真的不知要安放在何处……
家乡的点点滴滴,就这样常常飘逸在我的梦里,如父亲抽着烟的吧嗒声,是母亲细细的叨念声……唯有心有灵犀,在静静的夜里,品味凉意深秋。
现如今,人们不再被家乡那块土地所束缚,反而更加喜欢“漂泊”他乡,浪迹天涯;可唯一不变的是逢年过节总要不远千里回家过年,因为团圆是中国人特有的风貌。
记得读书时,第一首学会的古诗就是李白的《静夜思》;游子无论脚步走到哪里,一口锅、几样食材就能把家乡的味道找回来。文人墨客永远在纸卷上描绘“乡愁”的悲欢离合,仿佛来时的“路”便是写不完的“话题”。因为有了故乡,所以才有了他乡。然而,家乡是大多数人一生都想走出来的路,却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回得去的路。其实年少的走出是为了以后更好的归来。
寒风徐徐,遥远的呼唤声,我回首再望,却怎么也看不清来时的“路”。我在想,也许是时候想办法去找回来时的“路”,虽然目前还“一无所获”,可我并没有停止,我深信来时的“路”就在前方。
作者:龙振华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