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四师昆玉市文联全民国防安全教育月主题文学作品线上展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全民国防教育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第十四师昆玉市文联组织开展全民国防安全教育月主题文学作品线上展示活动,用文字书写全民国防安全教育的文学篇章。
九三阅兵纪念抗战胜利八十年感怀
杨方中
八秩峥嵘路,
悠悠岁月长。
广场秋点兵,
三军焕荣光。
昔年倭寇狂,
举兵侵我疆。
白山黑水地,
烽火遍疆场。
淞沪鏖兵急,
破敌妄图狂。
濛江雪原寒,
靖宇殒忠肠。
四万万人志,
齐心驱豺狼。
旧恨犹可泯,
国耻刻心房。
今逢八秩祭,
万众悼国殇。
民富国威振,
邦兴山河昌。
寰宇声名扬,
正道破讹谎。
南海蛟龙啸,
边塞天眼亮。
银鹰傲苍穹,
铁甲守四方。
何惧烽烟炽,
豪情贯八荒。
日月焕新彩,
乾坤沐和祥。
鉴往知来路,
强军护盛邦。
边疆歌
王满飞
常思边疆事,
多念山河功。
军强国威武,
旅弱业冷清。
若有长缨在,
苍龙皆可降。
人间一百载,
枯荣两千场。
莫道兴亡远,
匹夫不能轻。
戍边披坚锐,
守土岂顾身?
当安万里海,
伏波得太平。
汗青若相忆,
肝胆如昆仑。
望海潮·昆仑戍边人
黄浩明
冰峰衔月,云崖堆雪,群山万里关河。银甲映辉,霜旗卷雾,戍楼独立巍峨。铁骨镇巍峨。见寒沙掠雁,风吹领花。烽火无惊,界碑长守岁华磨。
巡边每伴星梭。纵风狂路险,志比金梭。情暖毡房,心牵牧帐,解民困若亲和。热血化冰河。看炊烟起处,笑语欢歌。且待春归,昆仑新绿染青萝。
军魂颂
张元龙
八一旌旗灿九苍,
雄师护国步铿锵。
东风破浪穿重雾,
母舰平涛卫海疆。
铁甲洪流吞猛虎,
银鹰劲旅慑天狼。
军魂但为河山固,
铁骨铮铮筑铁墙。
塞上咏怀
张成玉
转战万里荡日寇,
卸甲三山事春畴。
八秩烽烟承壮志,
枕戈待旦固金瓯。
神仙湾的风(外一首)
赵开新
遥远的昆仑山
有个好听的名字——神仙湾
一群年轻的身影
把青春,钉在界碑的方向
鸟不飞,草不长
风在钢盔上练习呼啸
你们把脚印排成队列
向着更远处的雪线延伸
钢枪是沉默的伙伴
目光越过雪峰,落在那封家书
母亲的叮嘱在字里行间起伏
祖国在肩头安静地沉睡
当星月贴近冰面
你们把夜色也守成了光
那穿过漫长寒冬的光茫
落在每个人心上
你睡在了康西瓦
你们太累了
枕着昆仑的雪睡去
康西瓦,这个神圣的名字
从此在国人心里发光
你们来自天南地北
在边关成为彼此的兄弟
为了不丢一寸土地
把热血,悄悄融进这片热土
雪被染成晚霞的颜色
风在山谷里轻声低回
当年送别的路
一直延伸到父母泪光里
安静地睡吧
后来者沿着你们的名字前行
民族脚步,越走越稳
飞吧,鸽子
张元龙
师作协王寒冰主席布置了一个半命题作文,以“国防”为话题写篇文章。这是一个对我来说相当陌生的话题,因为我并不是军迷,对枪炮核武器之类并无研究。而且,事关国家大计,又不敢乱说,好生为难。但是又不得不写,那就“随笔”吧。可是写什么呢,那就写写鸽子吧,这玩意我喜欢,也较熟悉。
相传,上帝造出亚当和夏娃之后,地球上便人丁兴旺起来。人倒是多了,但行恶的却不在少数,上帝非常愤怒,于是决定降洪水毁灭人类。
诺亚是亚当的后代,上帝感其十分虔诚,开后门让诺亚制造方舟,以让其全家届时避难。洪水退后,诺亚三次放出鸽子:第一次鸽子很快飞回来,诺亚知道四周有水,鸽子无处栖身才飞回来。第二次放出去的鸽子衔着一枝橄榄枝飞回来,诺亚知道,洪水已退,且树上长出了嫩枝,平安已经来临。于是,后人就用鸽子和橄榄枝象征和平。据此,艺术家毕加索在1950年为世界和平大会创作了一幅衔着橄榄枝的飞鸽画作,这幅画作后来被称为“和平鸽”,并被广泛传播。
追求和平的中国人对鸽子的喜欢和研究,也算得上“遥遥领先”。
西汉时期,在《汉书·西域传》中就有关于鸽子的记载。明末清初的山东邹平县人张万钟(约1592年—1644年),甚至写了一部《鸽经》,全书分六大内容:论鸽、花色、飞放、翻跳、典故、赋诗,共一万余字,可谓一部关于鸽子的“全书”了,比比利时的詹森提出系统鸽子研究理论早了差不多400年。
鸽子善飞行,在鸟类中还拥有自动导航的“特异功能”,而且对家有着特别的眷念,可以说是不死必归。人类充分利用其天性,不但利用它来送信,而且,还用它来传递军事情报。
南北朝时期,鸽子已被用于军事预警,据《北齐书·李绘传》记载,李绘曾“命以鸽为信,号令部队”。这时的信鸽,已经在军事上用于传递信号了。二战时期,还诞生了军鸽部队,用信鸽传递军事情报。
中国也有军鸽部队,至今,这支以鸽为兵的部队在我国某省依然存在。这只军鸽部队,上世纪60年代曾经参与了我国的原子弹爆炸试验,在原子弹爆炸的瞬间放飞了数十只鸽子,以检测相关数据。说鸽子也为我们的国防事业做出了贡献,也并不为过。
不过,鸽子的翅膀到底过于孱弱,要担起国防的重担,终究显得吃力。所以,今天的鸽子,已经被人们用来竞翔,也就是打比赛。
据相关网站统计,我国已经是世界上养信鸽最多的国家,2025年,中国信鸽协会发售的信鸽足环在4000万枚左右。全国有专门进行信鸽比赛的公棚近400家,至于规模较公棚稍小的寄养棚、俱乐部等,那就不知道有多少了。
而且,全世界最贵的信鸽,也在中国。2020年11月,比利时PIPA赛鸽拍卖行,一只名叫“新金”的信鸽,被一个神秘的中国买家以160万欧元(按当时汇率约合1250万人民币)买走。
在很多电视剧里,天空的鸽子飞翔的身影,和悦耳的鸽哨声,通常被作为剧情的祥和背景使用。
可以说,在今天中国的天空,鸽子的身影已经是一道不可或缺的风景了。鸽子们飞得高兴,人们也玩得不亦乐乎。
不过这道祥和的风景,并不是地球上随处可见的,比如在今天地球上的某些地方,天空飞翔的,就不是鸽子,而是各种各样的导弹!
2025年9月3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上,8万只和平鸽在北京天安门放飞。在那片美丽的天空下,中国人向全世界展示了代表当今最先进的导弹、飞机等数也数不过来的各种尖端武器,顺便告诉全世界,我们的打击能力覆盖全球!
在中国的天空,鸽子,你们就,尽情地飞吧!
寂静中的坚守:夜巡者的足迹
廖艳雷
赛图拉边境的夜,静谧得仿若时间停滞,唯有自己的呼吸声,在这片寂静中,清晰可闻。夜幕,似一方广袤无垠、深邃幽蓝的浩瀚天幕,璀璨星河如宝石般,近乎奢侈地镶嵌其中。碎钻般的星光倾洒而下,为雄浑寂静的大地,披上一层如梦如幻的缥缈薄纱。赛图拉边境派出所,孤独而坚毅地矗立在荒原之上,宛如一座永不熄灭的灯塔,散发着温暖与希望的光芒,默默守望这片沉睡的土地。连绵的雪山,在清冷月光的轻抚下,泛着凛冽而圣洁的银光,仿若沉默的巨人,伸展着坚实的臂膀,温柔呵护着这片如梦似幻的荒原。
在这高寒之地,狂风如脱缰的猛兽,肆意地咆哮着,刮过裸露的岩石,发出尖锐的呼啸,似在诉说着这片土地的荒凉与孤寂。零下二十度的极寒空气中,风的每一次肆虐,都如冰刀般割在脸上,彻骨的寒冷,弥漫在空气中,仿佛要将世间万物,瞬间冻结成永恒的寂静。
海拔3780米的赛图拉边境派出所内,年轻的民警们紧了紧身上那承载使命的警服,试图抵御无孔不入的严寒。他们呼出的白气,宛如冬日里转瞬即逝的精灵,在清冷月光的轻抚下,迅速凝结成霜花,旋即消散于无尽的黑暗之中。手中的电筒,光束似利剑般,劈开浓稠如墨的夜色,在雪地上划出一道明亮蜿蜒的银色轨迹,那轨迹,仿佛是通往安宁与守护的希望之路。巡逻靴落下,“咔嚓”一声,踩碎冰壳,清脆的声响在万籁俱寂中格外突兀,宛如在神圣的边界上,镌刻下无声却无比坚定的誓言。
民警们的睫毛上,早已结满了霜花,恰似戴着一副晶莹剔透的冰晶眼镜。他们下意识地摸了摸口袋里那张泛黄的全家福,照片被体温捂得微微发烫,这,是寒夜中最温暖的慰藉。照片里,孩子纯真地酣睡着,那笑容,如冬日暖阳般灿烂,民警们仿佛能听见孩子在睡梦中,发出的稚嫩好奇的呢喃。妻子们的眼神里,满是温柔与牵挂,深邃如湖,饱含着无尽的思念。母亲们虽已添了白发,那和蔼的笑容,却如同一盏明灯,照亮民警们内心最柔软的角落。
每当念及家人,民警们的手指总会不自觉地摩挲照片的边缘,粗糙的指腹轻轻滑过孩子的脸颊,仿佛能透过照片,真切地感受到孩子细腻的肌肤,看到孩子在家人悉心照料下快乐成长的模样。这份思念,如夜空中最亮的星,为他们指引着家的方向,赋予他们坚守下去的力量。
长期的高原缺氧环境,如无情的岁月刻刀,给民警们的身体带来诸多挑战。不少民警的头发,都早早 “离开了岗位”。早起换勤的民警,望着洗漱池里那一缕缕头发,不禁出了神。长期的高海拔戍边生活,让大约一半的民警都不同程度地脱发,但他们从未有过一丝抱怨。
清冷的月光,如薄如蝉翼的轻纱,轻轻掠过赛图拉边境派出所的门前。门前的石碑上,“新疆南大门,昆仑第一所” 几个大字,被映照得格外鲜红夺目,仿佛是用戍边战士的热血写成。
远处,呼啸的风声与冰层破裂的脆响,交织成一曲高原夜巡独有的雄浑交响曲。这交响曲中,既有大自然的磅礴力量,也饱含着戍边战士的坚守之歌。一只高原狐从岩石后小心翼翼地探头,灵动的双眼闪烁着警惕的光芒,好奇地打量着这位不速之客。片刻后,察觉并无威胁,便如黑色的闪电般转身,瞬间消失在茫茫夜色之中,只留下天地间的寂静与安宁。
民警们的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回到临行前。妻子们强忍着眼中的泪花,嘴角上扬,露出温柔而坚定的笑容,她们轻轻为民警们整理衣领,轻声说道:“你们安心守好这里,家里有我们和妈妈,我们会守好咱们的家。”母亲们在一旁,默默抹着泪,强打精神叮嘱:“孩子们,在外一定要注意安全,家里一切都好,别挂念。”这些话语,如重锤般撞击着民警们的心口,让他们喉咙哽咽,千言万语,都化作了一个用力的点头,所有的情感,都凝聚在这无声的动作之中。
当东方第一缕曙光,如利剑般刺破云层,洒落在赛图拉边境派出所门前的石碑上,碑上 “新疆南大门,昆仑第一所” 的文字,被映照得愈发鲜红夺目,仿佛被赋予了新的生命与力量。这个寂静漫长的夜晚,已被他们用坚守,镌刻进历史的扉页。
他们深知,今夜过后,还有无数个寒冷寂静的夜晚,在等待着他们。他们的足迹,将如永不干涸的冰河,在雪域高原上无尽延伸,在时光的长河里静静流淌。这足迹,见证着岁月的更迭,守护着家国的安宁,承载着一代又一代戍边战士的青春热血,成为这片土地上,最动人的诗篇。
石碑旁的积雪,在晨光的轻抚下渐渐融化。一滴晶莹的水珠,顺着碑身缓缓滑落,在璀璨的晨光中,折射出如梦如幻的七彩光芒。水珠里,映照着孩子纯真的笑脸、妻子们含泪的双眼、母亲们和蔼的面容,还有赛图拉边境派出所门前猎猎飘扬的国旗。民警们轻轻擦去眼角的冰晶,将全家福照片小心翼翼地放回胸前口袋,那里,是离他们心脏最近的地方,也是他们心中最温暖的港湾。
此刻,朝阳为大地披上了一层金缕衣,为民警们的身影勾勒出神圣的轮廓。雪山肃立,似忠诚的卫士,与民警们一同守护着这片土地;草原广袤,如无声的战友,以沉稳的姿态给予力量。民警们回望雪地上那延伸的脚印,深吸一口清晨冰冷清新的空气,带着对家人的思念,怀揣着对家国的忠诚,迈着坚毅的步伐,再次踏上巡逻的征程。那一步步沉稳有力,仿佛在续写着永恒的奉献与守护的壮丽史诗。
边境突击队:雪域生命线
廖艳雷
在雪域高原,大红柳滩边境警务站的荣誉室,宛如一座从岁月深处走来的不朽丰碑,静静伫立,承载无数荣耀与记忆。阳光如丝丝金色丝线,悄然穿透窗棂,温柔洒落,轻抚数百面锦旗。锦旗仿若被唤醒的精灵,瞬间泛出琥珀般温润华光,恰似岁月长河中精心淘漉、细腻打磨的璀璨明珠,每颗都凝缩着震撼人心、可歌可泣的不凡过往。
瞧,那金线绣就的“神警雄风”四字,在光影交织间,灵动如翩翩起舞的精灵。每一道褶皱,似凝固的史诗血痕,于无声岁月里,默默倾诉往昔惊心动魄的场景;每一针线脚,恰似千锤百炼后坚不可摧的精钢,承载坚毅与刚强,深深铭刻无数的英勇与无畏,那是热血与汗水铸就的勋章。
当零下三十多度的极寒,如排山倒海之势横亘雪域,将钢铁冻得脆裂之时,那抹藏蓝色的警服,便是雪山上最温暖且坚毅的信仰坐标。它似一座永不熄灭的灯塔,在茫茫无垠、银装素裹的雪原之上,笃定而执着地为人们指引生的希望,成为这片广袤雪域荒原上最动人心弦的风景,是希望与力量的象征。
犹记那个令人心有余悸的黄昏,铅灰色的天幕,仿若被一只无比巨大且无形的巨擘狠狠下压,沉甸甸地向着大地急速逼近,压抑之感如汹涌潮水,铺天盖地地漫溢开来。铅灰色的云层仿佛不堪重负,摇摇欲坠,似乎下一秒就会如崩塌的雪山,轰然坠落在洁白无瑕的雪地上。游客赵发波一家被困在冻土上那辆车轮不断疯狂打滑的车内,狂风如恶魔般呼号,雪片如利刃般割着车身。车内的他们浑身瑟瑟发抖,牙齿止不住打颤,恐惧在心底疯狂蔓延,如同无边无际的黑暗将他们吞噬。
就在近乎绝望的时刻,远处陡然亮起一点微弱却如希望火种般熠熠生辉的蓝光,那正是边境突击队的警车!它在齐膝深的积雪中艰难却又无比坚定地奋力前行,风的呼啸、雪的阻挡,都无法让它停下分毫。车轮飞速旋转,卷起的雪雾在车灯前瞬间幻化成一道如梦似幻、如烟如缕的白色帷幕,仿佛希望在这冰天雪地的绝境之中,努力撕开一道生机的缺口。
“当时一心想着,绝不能让灾难轻易夺走生命。”后来我们了解到,边境突击队队员们的登山靴里早已灌满刺骨、仿佛能穿透骨髓的雪水,每迈出一步,都似重重踏在刀刃之上,钻心的疼痛难以言表,那是深入灵魂的刺痛。然而,他们没有丝毫犹豫,迅速向着被困车辆奔去。
一名边境突击队民警率先到达,毫不犹豫地解下自己的防寒面罩,双手已冻得发紫,却全然不顾,轻轻靠近被困的孩子,为他孩子戴上防寒面罩,轻声安慰:“别怕,孩子,我们来救你们了。”孩子满是恐惧的眼睛里,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带着哭腔说:“叔叔,我好害怕……”民警紧紧握住孩子的小手,坚定说:“有叔叔在,没事的。”那一刻,呼出的白气在面罩上刹那间凝成细小晶莹、宛如碎钻般的冰晶,为英雄们的脸庞披上一层熠熠生辉、神圣庄严的冰铠。
警务站内“昆仑便民之家”的墙上,密密麻麻写满温暖人心、质朴真挚的留言:“在这冰天雪地的绝望里,你们如春日暖阳,融化了我们心中的恐惧,给了我们重生的机会,感恩有你们!”“红柳滩的风雪能冰封万物,却封不住你们传递的温暖,你们是生命的守护天使,爱与希望的使者!”这些文字,犹如一幅幅细腻生动、饱含深情的画卷,栩栩如生地记录着从绝望谷底迈向重生希望的艰难历程,真真切切地见证着边境突击队以生命守护平安的英勇无畏与无私奉献,那是用行动书写的壮丽诗篇。张警官轻轻摩挲着锦旗,眼中满是欣慰与自豪,那目光中,仿佛闪烁着无数次救援成功后的喜悦与满足,缓缓说道:“群众的认可与信任,就是对我们至高无上的勋章。”
窗外,红柳在严寒的残酷肆虐下,倔强地舒展枝条,像一位不屈的战士。这看似柔弱的植物,却蕴含着令人惊叹的顽强生命力,能在如此恶劣、近乎绝望的环境中深深扎根、蓬勃生长。昨夜,又一场铺天盖地、气势汹汹的暴风雪呼啸而至,我远远望见边境突击队的队员们,依旧如一棵棵挺拔坚毅的青松,坚守在巡逻岗位之上。他们身着藏蓝警服的身影,在广袤无垠的荒原上时隐时现,恰似跳动不息、永不熄灭的炽热火焰,在冰天雪地中执着地传递着温暖与希望,成为这片荒原上永恒的温暖坐标。恍然间,那面最早绣着“危难无情人有情”的锦旗清晰浮现。尽管锦旗的边角已在岁月的磨砺中略显磨损,恰似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但在我们每个人心中,它永远崭新如初,是一面永不褪色、高高飘扬的信仰旗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勇往直前。
恰似红柳滩的春天,无论寒冬多么漫长,无论风雪多么肆虐,总会如期而至,带来生机与希望;边防战士的热血,无论面对何种艰难险阻,无论遭遇多少挫折磨难,永远滚烫沸腾,燃烧着忠诚与担当;雪域高原的星空,无论何时何地,无论白昼黑夜,永远璀璨夺目,照亮前行的道路;边境突击队的誓言,无论历经多少风雨洗礼,无论岁月如何变迁,永远掷地有声,响彻云霄,成为守护这片土地的永恒旋律。
铁甲映山河,丹心照古今
刘绍斌
九月的和田,秋阳把戈壁滩晒得暖融融的。喀拉喀什河的水泛着清冽的光,岸边的胡杨树叶刚抽出一点金黄,像给苍茫大地缀上细碎的宝石。我坐在宿舍的桌前,采访包还放在一旁,里面的录音笔和笔记本仍带着白天奔走的温度。手机稳稳架在桌上,屏幕里渐渐热闹起来的画面让我不自觉屏住了呼吸。今天是 9.3 阅兵的日子,作为一名在新疆和田工作的记者,这样承载着家国记忆与力量的时刻,我总要带着职业的敏锐与心底的热忱,细细记录每一个动人瞬间。
当第一声铿锵的脚步声从手机里传来时,我下意识坐直了身子。那声音仿佛能穿透屏幕,越过和田与北京之间的千里戈壁,像无数面鼓同时在耳边敲响,每一下都精准落在心跳的节奏上。镜头缓缓推进,身着整齐军装的士兵们沿着长安街坚定走来,他们的身姿挺拔如喀拉喀什河岸边历经风沙的胡杨,不管风从哪个方向吹过,都始终保持着笔直且昂扬的姿态。阳光落在他们的肩章上,折射出耀眼的光芒,可这光芒却盖不过他们眼中的坚毅。这眼神我太熟悉了,前几日在兵团十四师,沙海老兵的后代从旧木盒里取出父辈的黑白照片,照片里那些年轻战士望着远方的眼神,正是这样充满力量与执着。
我凝视着屏幕上士兵的步伐,每一步都如标尺丈量般精准,不多不少恰好 75 厘米,摆臂的高度分毫不差,袖口扬起的弧度仿佛经匠人反复校准,规整得令人心折。记忆忽然被拽回上个月的民兵训练基地,正午的烈日炙烤着大地,滚烫的沙地几乎要灼穿鞋底,一群年轻的民兵仍在队列里反复操练。汗水顺着他们的下颌线滚落,在脖颈间汇成细流,将迷彩服领口浸出深色印记,却没有一个人抬手擦拭。人群中,一个脸庞还带着稚气的小伙子格外显眼,他的鞋底被沙砾磨破,渗出的血把袜子染出暗沉的色块,却只是悄悄从口袋里摸出一块干净的布快速垫进鞋中,转身便归队跟上口令,仿佛刚才的小插曲从未发生。
“这么练,累吗?”我当时忍不住问他。他抬手抹掉额头的汗珠,笑容里满是坚定。“和田的边境线长着呢,我们多练一分,守护家园时就多一分底气。” 此刻再看阅兵方阵里整齐的步伐,我忽然读懂了这 “分毫不差” 里藏着的重量。那是 “守护” 的承诺,更是与当年沙海老兵徒步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时一脉相承的执着信念。方阵缓缓向前,镜头一转,抗战老兵方阵映入眼帘,宿舍里的空气仿佛瞬间凝固,只剩手机里轻柔的背景音乐在静静流淌。天安门城楼上的老兵们大多已白发苍苍,脸上的皱纹如喀拉喀什河河床般,被岁月的水流冲刷出深深浅浅的纹路,每一道纹路里都藏着时光的痕迹,更藏着战火纷飞的峥嵘记忆。
人群中,一位老兵正努力挺直脊梁。明明腰背早已不再硬朗,他却缓缓抬起手向观礼台敬了一个军礼。他的手微微颤抖,指尖的关节因常年劳作与战争留下的伤痛而变形,可那个军礼却比任何时候都标准都郑重。阳光落在他布满皱纹的脸上,我清晰地看见他眼中闪烁的光。那束光让我想起兵团十四师纪念馆里的景象,老兵的遗物被小心陈列在玻璃柜中。一双磨得露出线头的布鞋,鞋尖还沾着当年的沙尘;一本纸页泛黄的日记本,字迹虽已有些模糊,却清晰记录着 1949 年的那段岁月。他们跟着部队徒步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缺水缺粮,脚下是滚烫的黄沙,耳边是呼啸的风沙,可没有一个人说 “放弃”。凭着一句“不进新疆非好汉”的劲头,他们硬是把鲜艳的红旗稳稳插在了和田的土地上。眼眶慢慢发热,我抬手揉了揉,却还是挡不住温热的感觉在眼底蔓延。
去年冬天,我曾跟着边防民警沿边境线巡查。越野车在戈壁上颠簸许久,下车后踩着没过脚踝的积雪往前走,风裹着沙砾打在脸上生疼。他们每天都要这样走二十多公里,翻过几座高低起伏的沙丘,用手拨开积雪检查边境线上的铁丝网是否完好,还要弯腰查看周边的脚印是否有异常。有位民警跟我说起,去年沙尘暴最烈的时候,他的同事老郑被困在戈壁里,对讲机里只剩下滋滋的电流声。老郑没慌,凭着记忆找到一处沙丘背风的凹陷处,把随身携带的馕掰成小块,就着壶里仅剩的半口水慢慢嚼,硬是撑到了第二天救援人员赶来。找到他时,老郑怀里紧紧抱着一面叠得整齐的五星红旗,红旗边角沾了沙尘,却没被风刮破半分。“只要这旗在,就知道家的方向没偏,再难都能撑过去。”老郑说这话时,家国的赤手指反复摩挲着旗面,眼里的光比雪地里的太阳还亮。而当年沙海老兵穿越沙漠时,也是靠着一面红旗引路,在漫天黄沙里踏出了通往和田的路。从过去到现在,这份对诚从来没有改变过。
前些天去乡村走访,我沿着喀拉喀什河慢慢走。河水清澈,映着蓝天与胡杨的影子,偶尔有飞鸟掠过水面,激起的涟漪里都裹着阳光的碎金。河边的老磨坊还在转,70多岁的老大爷坐在磨坊旁的胡杨树下跟我聊起旧事。“以前没公路的时候,这河就是咱的路啊。”阿爷指着河面说,当年他跟着父辈沿着河岸赶驴车,把粮食运到县城,再把种子拉回来,河水不仅浇活了庄稼,也养活了沿岸一代又一代人。如今河岸边修起了柏油路,盖起了新民居,可河水依旧静静流淌,像个沉默的守护者,看着这片土地慢慢变好。我忽然觉得,这河水的坚守和那些守护家园的人们多像啊,没有轰轰烈烈的话,却用日复一日的陪伴,把家国情怀悄悄种进了每个人心里。
思绪像被喀拉喀什河的风吹动的柳絮,不知不觉飘向了两千多年前的汉匈战场。那时的西北边疆还笼罩在匈奴铁骑的阴影下,我仿佛能看到苍茫的草原上,匈奴的战马嘶鸣着踏过麦田,百姓们扶老携幼往南逃,茅草搭建的屋舍在火里塌成灰烬,刚抽穗的庄稼被马蹄踩得稀烂。就在这样的危局里,十八岁的霍去病披甲出征,带着一腔热血来守这片土地。我曾在历史书里读他的故事,可如今站在和田的戈壁上,看着眼前静静流淌的喀拉喀什河,那些文字忽然有了温度。我好像能看见他站在城楼上,铠甲上还沾着行军的尘土,手按在腰间的剑上,望着远方狼烟升起的方向,眼里没有半分怯意,只有“定要守住这片疆土”的决绝。
初次出征时,霍去病没跟大军走寻常路,带着八百轻骑像一支离弦的箭,冲破匈奴的几道防线,深入腹地数百里。我想象着他们行军的模样,白天顶着烈日赶路,马蹄踏在沙石上烫得发烫;夜里裹着单薄的铠甲靠在树下休息,风刮过耳边像刀子割。这情景,多像当年沙海老兵穿越沙漠,又像如今边防民警在边境巡查啊。没有充足的物资,没有平坦的路,脚下全是未知的险,可支撑他们走下去的,都是“身后是要守护的家”的信念。那夜在草原上,霍去病带着士兵们把马蹄裹上麻布,连兵器都用布包好,借着月光悄悄靠近匈奴营地。天快亮时,他举起长剑喊出冲锋的命令,八百人像猛虎般冲进敌营,喊杀声震得草原都在颤。尽管敌人比他们多好几倍,可没有一个人后退,剑光闪烁间,匈奴兵节节败退。那一战,霍去病斩敌两千余人,还俘虏了匈奴的重要将领,让大汉的旗帜在草原上飘得更响。
后来的河西之战,他率领大军从陇西出发,在戈壁里走了整整六天。白天太阳晒得人头晕,脚下的沙石能烫穿鞋底;夜里寒风刺骨,只能靠燃起的篝火取暖。可他们没停下,一路转战五国,把匈奴势力一步步赶出了河西走廊。“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的誓言,穿越千年的时光落在和田的戈壁上,和沙海老兵“把家安在边疆,把心交给祖国 的话、边防民警“守好每一寸土地”的承诺,一同在喀拉喀什河的风里轻轻回响。霍去病的一生太短了,二十四岁就因病离开了,可他用短短几年的时间,为大汉筑起了一道坚固的屏障,让西北边疆和中原的联系更紧了,也让“守护”这两个字,成了刻在这片土地上的印记。
我常常在傍晚时分沿着喀拉喀什河散步,走着走着就会想起霍去病,想起沙海老兵,想起那些边防民警。在过去那样苦的年代,在现在依旧不轻松的日子里,是什么让他们愿意穿越沙漠、扎根边疆、守在边境线上?是对家的爱,是对国的情,更是身为守护者的责任。以前的“国防”,靠的是战马和刀剑,靠的是像霍去病、沙海老兵这样的人,抱着 “犯我家国者,虽远必诛”的决心;现在的“国防”,有了先进的战机和装备,有了实验室里的科研突破,可更离不开的,还是边防民警日复一日的巡查,是普通人对家园的守护。
镜头重新回到阅兵式的现场,战机编队正从湛蓝的天空飞过。我抬头望向和田的天空,天幕干净得没有一丝云彩,仿佛能看到那些银色的战机在云层里穿梭,留下的彩烟像一道道彩虹。它们排着整齐的队形,时而俯冲,时而攀升,每一个动作都透着力量。我知道,这些战机背后,是无数科研人员在实验室里熬的夜,是他们反复计算的数据,是一次次修改的设计方案,只为让祖国的天空更安全。就像兵团十四师农科所的那些科研人员,为了培育出更耐旱、更高产的棉种,在试验田里蹲了一个又一个月,皮肤晒得跟胡杨皮一样黑,却每天都要记录每一株棉苗的生长情况。他们都是守护者,只是用不同的方式,为这片土地添砖加瓦。
看着屏幕里飘扬的五星红旗,我又想起上个月在兵团十四师47团的日子。老村长知道我是记者,特意带我去了村里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他指着墙上挂着的老照片,手指轻轻擦过照片里战士们的脸,慢慢说起过去的事。“以前的和田啊,没一条平路,晚上点的是油灯,是解放军战士和沙海老兵们,带着锄头和铁锹,一砖一瓦把房子盖起来,把路修起来的。”老村长说着,声音有点发颤,“这面红旗,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染红的,你们年轻人要记住,现在的好日子,来得不容易啊。”我拿着相机,把那些老照片一一拍下来,镜头里的每一张脸、每一件旧物,都让我的心沉甸甸的,也热乎乎的。
作为一名在和田工作的记者,我觉得自己有责任把这些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让沙海老兵的精神、边防民警的坚守、科研人员的付出,让这份深厚的家国情怀,能在更多人心里扎根。霍去病的少年壮志,抗战老兵的浴血奋战,沙海老兵的执着,还有现在和田的边防民警、护林员、农民,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把“家国”这两个字的重量,实实在在地扛在肩上。这份重量,是危难时的挺身而出,是和平岁月里的默默坚守,不管是在长安街的阅兵场,还是在喀拉喀什河畔的戈壁滩,都一样滚烫。我低头看了看桌角的采访本,上面记满了这些年在和田的故事。有沙海老兵后代讲的父辈往事,有边防民警巡查时的小事,还有农民丰收时的笑声。这些故事里的温度,我想一直记着,一直传递下去。
今后,我还会继续背着采访包,走遍和田的每一个乡村、每一片戈壁,沿着喀拉喀什河去寻找更多守护家园的故事。把这里的人们对家的坚守、对国的热爱写下来,让更多人知道,在祖国的西北边疆,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没说过什么豪言壮语,却用一辈子的时间,守护着我们共同的家园。
夕阳渐渐西下,把和田的戈壁滩染成了温暖的橘红色,喀拉喀什河的水面也泛着金色的光。手机里的阅兵式快结束了,可那些画面还在我脑海里转,士兵们整齐的步伐,老兵们坚毅的眼神,战机划过天空的痕迹,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誓言,还有沙海老兵穿越沙漠的身影、边防民警抱着红旗的模样……它们像一颗颗明亮的珍珠,串起了古今的家国情怀,也串起了我在和田的日子。
我走到宿舍外,望着远处连绵的昆仑山,望着脚下静静流淌的喀拉喀什河。雪山在夕阳下泛着淡淡的金光,河水裹着岁月的故事慢慢向前,岸边的胡杨像一个个忠诚的守护者,站在戈壁上一动不动。我知道,眼前的平静和美好,是无数人用热血和生命换来的。而我,会继续用笔墨记录下这份坚守,用镜头捕捉下这份热爱,让英雄的精神一直传下去,让更多人看见,在这片土地上,那份赤诚与担当,从来没有变过。
作者: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