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第十四师二二四团十连水产养殖基地迎来了丰收的喜悦。曾经跃入水塘的26万尾中华鳌绒蟹(简称河蟹)幼苗,如今已长成满黄肥美的成蟹,120亩养殖塘里满是丰收的热闹景象,当初养殖户口中的“金疙瘩”,终于如期兑现了承诺。
这片地处昆仑山北麓的养殖基地,曾是大家眼中“远离市场、效益低迷”的闲置鱼塘。如今走进基地,波光粼粼的水面上不时泛起蟹爪划水的涟漪,工作人员捞起一网螃蟹,只见每只蟹壳厚实、蟹脐饱满,掰开蟹盖,金黄的蟹黄瞬间溢出,引得在场人员连连称赞。“从投放26万尾蟹苗到如今满黄丰收,这背后是我们对生态养殖的坚持。”养殖户王涛拿着刚捕捞的螃蟹笑着说,“当初我们专程从江苏引进的优质蟹苗,还铺设了微孔增氧设备,用‘水草净化+生态饲喂’的绿色模式养殖,就是为了让沙漠边的螃蟹也能有上乘品质。”
令人欣喜的是,得益于基地50公里内无工业污染源的天然优势,以及沙漠地区昼夜20℃的温差延长螃蟹生长期,这里的河蟹肉质紧实、蟹黄饱满,品质远超普通河蟹,如今成蟹刚上市,就迎来了订单热潮。
“不仅要自己丰收,还要带着大家一起富!”十连党支部书记王奎介绍,此次河蟹养殖的成功,是团场“沙海掘金”计划的重要突破。沙湖农场正是以120亩丰收塘为样板,进一步拓展种苗培育、成蟹加工、冷链物流全产业链,让沙漠边的特色渔业成为带动职工群众增收的“共富链”。
现在,王涛仍在塘边记录水质数据,他望着满塘丰收的螃蟹感慨道:“谁能想到,雪山融水养出的螃蟹,能在沙漠边卖出好价钱!这不仅是一次养殖的成功,更是咱们戈壁滩产业转型的新开始。”随着首批满黄中华鳌绒蟹陆续发往各地,这片曾经沉寂的沙漠边缘,正凭借特色渔业焕发出新的生机。
作者: 编辑:张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