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地变为“鱼米乡”!兵团“以渔治碱”构建生态产业链

来源:团炬     点击量:0   发布:2025-10-10
分享到

渔网缓缓收紧,水面泛起银光。连日来,四师七十三团四连水产捕鱼作业紧张进行。“以前这片土地盐碱化严重,团场支持养殖户发展水产养殖业,让这片土地焕发出生机。”七十三团副团长尹斐告诉记者,团场不断加大“以渔治碱”力度,截至目前已治理盐碱地约1600亩,渔业年产值超2000万元。

七十三团的探索实践,是兵团通过科学规划破解盐碱地治理难题、推动渔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兵团各师市积极探索“以渔治碱”模式,因地制宜破解盐碱地治理难题,实现生态和产业协同发展。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一师阿拉尔市利用盐碱水发展水产养殖已初具规模。在一师十六团2.9万亩水域上,遍布着以水库、坑塘为主的生态养殖区和以设施基地为主的工厂化养殖基地。

“团场与疆内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成功探索出盐碱水青蟹立体养殖模式。今年,团场水产总量预计超过6000吨,产值超过1亿元。”十六团农业和林业草原中心主任李字辉说。

在十四师昆玉市,新欣水产养殖有限责任公司养殖的罗非鱼、加州鲈鱼等特色水产,国庆、中秋假期火热上市。该公司销售经理才银龙表示,公司利用盐碱水模拟海水环境,将沙漠边缘缺少淡水的劣势变为优势,建成规模化特色水产养殖基地,不仅带动了职工群众增收致富,还丰富了百姓餐桌、改善了生态环境。

“实践证明,‘以渔治碱’不仅让盐碱地重现生机,而且开辟了水产养殖新空间,构建起宜渔则渔、宜农则农的多元供给体系。”兵团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兵团将以盐碱地水产养殖为基础、以生态改良为目标,拓展盐碱地渔业综合利用新路径,实现从“地难种、水难养”向“鱼肥水美地绿”的转变。

作者: 编辑:张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