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学名家看昆玉
近日,“文润南疆·情系昆仑”全国文学名家走进昆玉暨第十九届乡愁笔会成功举办。这场文学盛会通过实地采风、创作交流,不仅让全国文学名家见证了昆玉从戈壁荒原到现代化新城的蜕变,更让他们深切感受到,在这片承载着老兵精神的热土上,“乡愁”已升华为对兵团精神和胡杨精神、老兵精神的时代传承,而众多基层文学工作者正以真挚的笔触书写着动人的时代故事。以下是各位名家的精彩点评:
王文军,辽宁省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
昆玉市作为一个年轻的城市,它充满着活力与未来,我到昆玉来之后感触非常深,当我走过街道看到了昆玉的城市建设,汇聚了文化馆、图书馆、体育馆,这都充满了现代城市的气息。我还走到了咱们兵团的几个团,感受到了咱们老兵治沙的那种精神,感受到了昆玉人身上的那种温润和坚韧的气质,所以我认为昆玉是一个非常非常有希望的地方,因此我也希望咱们昆玉的明天更美好。
宗仁发,《作家》主编,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乡愁笔会这些节目都非常精彩,让我感受到了我们昆玉的艺术家们,他们虽然是生活在基层,但是他们对文学艺术充满了热爱,对这片土地充满了热爱,他们的表达非常质朴、纯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里我想起博尔赫斯的《诗意》,里面有两句话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要把岁月的侮辱改造成一声细语,一曲音乐和一个象征,我们就是要把岁月中的一些艰难困苦都化作这种艺术的表达。
王春林,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山西省作协副主席
来到昆玉市,我有一种突出的感觉,没想到在我们昆玉市,居然会有这么多的文学同道、同仁,文学的爱好者。我经常讲一句话,文学面前不存在名家还是不名家的问题,文学面前人人平等,古希腊称文学为缪斯女神,面对这个美丽的缪斯女神,我们每一位生命的存在者都有权利去靠近他。此外,我还想到了文学生态建设这样的一个问题,国家层面有国家层面的文学,我们地方层面也要有地方层面的文学,所以如果没有我们基层的这么多作家,基层的文学工作者的努力和支撑,我们国家的、民族的文学,它又怎么能够存在,所以说在这个意义上,我向所有的基层作家,基层的文学工作者表示我充分的敬意。
胡性能,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云南省作协副主席
这是我参加的最为独特的一次笔会。因为这个乡愁笔会,此时此刻新疆和田昆玉市成为了文学的中心。这种笔会让一些基层的作者开始发出自己的声音,开始受到更多热爱文学的人的关注,一代一代的作家就是在这种读者的目光里逐渐成长起来的。希望以后多有这种文学活动,也希望昆明市的作家能够和周边的市区市县进行更多文学交流,在横向的交流里共同进步,取得好的成绩。
黄毅,新疆艺术杂志社原社长,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首先,能参加这次乡愁笔会活动,我感到非常的感动。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前面的1个篇章,是在推祝瑞彩这位基层作者的作品。我觉得这种形式非常好。因为每一位作者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被别人看到,被社会肯定,通过这种形式,借助这个舞台,把基层诗人最朴实的一面展现出来。此外,今天这个活动也是在培养我们基层文学文艺爱好者对美的认识。这两天我们去过昆玉的很多地方,一面是沙漠,一面是这个新开辟出来的这个绿地田野,就让我想到了黄沙绿道这个形容词。在这个地方我们充分看到了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蕴含着非常非常丰富的文学写作资源。
卢一萍,《青年作家》副主编
我对兵团感情很深,在2000年的时候,我几乎走遍了兵团的所有的师团。当时我为了采访8000湘女上天山也来过和田。我们这虽然是一个小师市,但是我们在文学上已经具有一个大的格局,就是我们把小事做大,做成一个具有全兵团、全疆、全国有影响力的一个活动,这让我很感动。另外,我在酒店房间里面翻阅了《记住乡愁》里面的诗歌,有些诗歌我们从诗歌的艺术上讲,它可能还不太成熟,但是这里面的情感是非常饱满的。任何一个地方它都需要一个文脉的积累,文化的积淀。那么我们今天所做的乡愁笔会,它其实就是在为我们昆玉市做一种文化积累。那么我在此也看到了一边是黄沙,一边是翡翠一样的绿洲的这样一种景象,我当时非常震撼,也非常感动。那就是几十年前那些兵团第一代的情形到现在的一个再现。当然我们现在的方式不一样,我们现在很多的是机械化的操作,但是其实那种精神跟当年是一样的。所以我非常感动,我希望那种文脉从这个地方,从大漠里面一点一滴,一草一木慢慢生长起来,它以后会越来越丰富。
刘永涛,兵团文学院院长,《绿洲》杂志副主编,兵团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通过这次乡愁笔会,我感受到我们兵团人的雄心壮志永远在传承。他们首先提出这样一个概念,乡愁笔会到现在已经举办了19场,这种坚持其实也是对文学理想的一个坚持,包括我们台上那种充满真挚的诵读,包括我们主办方,他们制作的一幅幅精美的画面,这些都花费了很多精力。这是一个满含温度与情怀的平台正是这份用心,让我们得以暂别日常的忙碌,停下脚步与心底的乡愁重逢 。这远不止是一场笔会的相聚。它更像一个 “乡愁容器”,帮我们把易逝的记忆定格成永恒的文字,让故乡的烟火气、人情味得以留存与传递;它也是一条 “情感纽带”,让我们在分享与倾听中,重新读懂乡愁不是遥远的牵挂,而是藏在文化根脉里的力量。我希望这样的活动每年都能够坚持下去。
作者: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