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新”逐“绿”,何以动能强劲?——兵团制造业绿色转型发展观察

来源:兵团日报     点击量:20   发布:2025-10-17
分享到

1

新疆新业能源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硫回收系统升级和生产装置区 VOCs 治理设施更新项目鸟瞰图(摄于9月26日)。近年来,六师五家渠市深入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积极打造培育兵团级绿色工厂,持续推动工业转型发展,让绿色低碳成为新型工业化最为亮眼的底色。 杜仪 朱小丽 摄影报道

2

在新疆瑞辰伟业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组装车间,工人进行内镶贴片式滴灌带自动化设备组装作业(资料图片)。该公司是一家集设计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智能装备制造企业,依托二师铁门关市丰富的农业资源和地缘优势,通过技术创新,提升当地农业生产效率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魏承亿 摄

3

10月9日,在兵团电子材料产业创新研究院,工作人员查看化成箔箔面质量。该研究院致力于关键技术升级、绿色高端产业转型以及电子材料创新突破等领域的研究,目前已取得实用新型专利12项、发明专利2项。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张婷婷 摄

4

在十师北屯市融保达低碳智慧园区项目生产厂房内,技术人员调试电堆自动化生产线设备(资料图片)。该项目总投资2亿元,以生产铁铬液流储能电池为核心,构建“源网荷储+低碳产业园+电化学储能”产业链,实现新能源就地消纳,为师市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李正虎 摄

绿色工厂里,智能化生产线高效运转,“风光”绿电通过电网源源不断送到远方;工业园区内,“三废”处理设备满负荷运转,废水、废气、废料得到有效回收利用;低空经济领域,无人机在棉田上空精准作业,为田间管理注入科技力量……在逐“绿”向“新”的浪潮中,“绿色制造”正成为推动兵团经济高质量发展最亮眼的底色。

“十四五”以来,兵团扎实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和产业创新平台建设,全面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国家级绿色工厂产值占兵团制造业总产值的33%,较全国高出13个百分点,工业含“绿”量迈入全国“第一方阵”;连续3年实现对制造业年综合能源消费量1万吨标准煤以上企业节能监察全覆盖,相关企业全部达到能效限定值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持续下降,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水平不断提升,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绿色竞争力显著增强。

今日之趋势,未来之标准。当绿色化、低碳化、智能化成为兵团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标配”,结构更优、底色更绿、动力更澎湃的现代产业新格局正加速形成。

擘画绿色制造“施工图”

对兵团来说,加快发展绿色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向“绿”蝶变,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必须面对的“必答题”。

答好这道题绝非一日之功,其背后需要完整的制度设计和政策支撑体系。近年来,在《兵团新型工业化发展“十四五”规划》《兵团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兵团制造业追“新”逐“绿”行动方案(2025—2027年)》等政策文件中,都将绿色低碳发展作为重要内容。在政策引领下,兵团制造业绿色化发展成效显著,截至目前,已累计培育兵团级及以上绿色工厂63家、绿色工业园区3个、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家。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兵团27家国家级绿色工厂产值占规上制造业产值的比重已达33%,比国家提出的2027年要实现的目标高出8个百分点。

真金白银的投入让“施工图”变成了“实景图”。“十四五”期间,兵团统筹产业支持资金,兑现2024年度纺织服装、酒产业支持资金8.7亿元,拨付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2900万元、产业链专项资金7500万元;2024年争取超长期国债支持工业领域设备更新项目3个,获补助资金8956万元;落实先进制造业企业增值税加计抵减政策,累计为企业减税12.34亿元。

更值得一提的是,兵团工信系统还建立起“三张清单”调度体系,指导各师市储备一批节能降碳领域重大项目并纳入调度内容,进一步加快推动项目建设。2022年至2024年,兵团24家重点节能降碳领域企业实施节能降碳技术改造项目71个,投入资金31.36亿元,每年节约标准煤50.7万吨。

创新监管举措,则为制造业绿色发展系上了“安全带”。兵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累计完成248家企业的节能监察任务,实现对辖区制造业重点用能企业节能监察“全覆盖”;针对监察当中发现的问题,不仅下达责令整改通知书,还组织专家开展“回头看”与节能诊断服务。经过努力,全兵团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已达72.62%。

“制度是骨架,服务是血脉,监管是铠甲。”兵团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套环环相扣的支撑体系,是兵团制造业在绿色转型道路上行稳致远、活力奔涌的根本所在。”

打造创新示范“强引擎”

10月11日,在七师胡杨河市天北经济技术开发区兵团电子材料产业创新研究院,宽敞明亮的实验室内,科研人员正在紧张有序地工作。

“研究院目前聚焦电子材料、高分子材料、环保水处理三大领域,以电子材料创新为核心,持续推动腐蚀箔和化成箔等关键技术升级与成果转化,着力突破新材料技术瓶颈,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兵团电子材料产业创新研究院研发工程师焦亚洲说。

该研究院是由新疆金泰新材料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牵头,联合新疆西部宏远电子有限公司、中国海洋大学、石河子大学等企业和高校共建的创新平台,也是兵团打造的9大产业创新研究院之一。目前,该研究院已建成1000余平方米的研发基地,配备价值近1400万元的先进仪器设备,获得实用新型专利12项、发明专利2项。

兵团围绕主导产业技术创新需求,构建起链主企业牵头、产学研协同的创新体系,铝基、碳基、新能源等9家产业创新研究院如九大引擎,为兵团制造业绿色转型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这些创新平台成立后,交出了一份份亮眼的成绩单,仅2024年就完成技术攻关25项,申请知识产权126件(含发明专利42件);累计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267人,其中博士以上人才58人;更令人振奋的是,有28项创新成果实现产业化,实现技术性收入约2409万元,为相关企业节约成本约1.57亿元,增加销售收入约4.77亿元。

创新之火需要交流互鉴之风助燃。兵团精心打造的“兵团企业家商学院”培训品牌正成为绿色理念传播的重要阵地。2024年以来,兵团先后举办“制造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培训班”“产业数实融合和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等多场培训活动,还通过企业间实地交流,让绿色发展的种子在天山南北生根发芽。

畅通金融滋养“输水管”

近日,农行石河子兵团分行作为牵头行,为“石和兵地融合中新建电力集团4.6GW光伏项目”成功投放首期1500万元银团贷款。

该项目总投资49.44亿元,其中银团贷款总额达38亿元。为支持这一项目建设,农行石河子兵团分行牵头份额12亿元,并联合国家开发银行、中国银行等5家金融机构共同组建银团,以助推区域实现“双碳”目标,加快能源与产业“双线”绿色转型。

这样的合作,是兵团积极构建绿色信贷支持机制的缩影。为破解制造业绿色转型的资金难题,兵团工业和信息化局主动搭建政银企合作桥梁,先后与6家银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累计获得超700亿元授信额度;依托兵团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线上平台,联系14家金融机构入驻,宣传推荐金融产品110个,全力疏通金融“活水”灌溉实体经济的“最后一公里”。

与此同时,兵团还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和支持兵团绿色产业发展,推出“惠如意·绿色贷”等专属产品。2024年,兵团绿色信贷实现爆发式增长,21家合作银行共向190家企业投放绿色贷款222.5亿元。

金融“活水”的精准滴灌,让绿色技术领域创新的种子加速成长。国家开发银行新疆分行先后投放超1亿元资金,支持七师胡杨河市3家重工业企业进行二氧化碳捕集技术的研究和利用,其中,新疆锦龙神雾能源开发有限公司在信贷资金支持下,实施燃煤电厂化学吸收二氧化碳捕集技术研究和示范工程,解决了燃煤电厂烟气二氧化碳大规模捕集与高效利用的关键技术问题,还将捕集的二氧化碳制成油田开采的驱油注入剂,提升了绿色技术的商业价值,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

逐“绿”而进,向“新”前行,今日兵团,绿色制造已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一幅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工业新画卷正在徐徐铺展。

来源: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姜蒙)

作者: 编辑: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