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宣传部、公安局联合评选出7名兵团“最美人民警察”。第十四师和田垦区公安局昆泉派出所四级警长黄永伟名列其中。这位从福建漳平远道而来的“80后”民警,用近五年的坚守,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书写了“人民公安为人民”的动人篇章。
初心如磐:跨越山海的选择
2021年2月,黄永伟告别闽南的青山绿水,来到沙海环抱的皮山农场二连。从福建漳平到第十四师和田垦区公安局昆泉派出所二连警务室,五千多公里的距离,改变的是地理空间,不变的是黄永伟的从警初心。
这里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风沙肆虐,空气干燥。初来乍到,想家、气候不适、饮食不惯等挑战接踵而至。然而,艰苦的环境反而坚定了他留下的决心。“既然来了,就一定要克服;既然圆了警察梦,就更要干一行爱一行!”黄永伟说。
警队的凝聚力让他迅速找到了归属感。在警务室工作,天天与群众打交道,心与心的交流让他深深爱上了这份工作。从此,他在这里扎下了根,一待就是四年多。
从青涩的警校生到群众交口称赞的“亚克西警察”,这片热土见证了他的成长。如今,一天的巡逻走访结束,尽管满身沙尘,他却已习以为常,常常就这样与老乡们愉快地拉着家常。
以心换心:跨越语言的桥梁
语言,曾是横在黄永伟面前的第一道难关——二连少数民族占比高达95%。刚到警务室的第二天,连队里有小孩从拖拉机上摔下,由于语言不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的他只能求助同事翻译。这件事深深触动了他。
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黄永伟开始认真学习维吾尔语。他买了两本学习维吾尔语的书籍,因频繁使用,书页早已破旧不堪。
如今,基础的入户走访交流,他已能流畅地用维吾尔语完成。“你好,家里有人吗?”“你的电话号码是多少?”这些日常对话,他说得十分自然。
“讲着‘亚合西木斯子’(您好)进门,说着‘嚯西’(再见)出门”,他日复一日地与辖区居民和谐互动。黄永伟高兴地说:“现在居民都愿意直接和我说话,很乐意交流。”
用微笑开展工作,让他赢得了群众的广泛欢迎。虽然他从不接受一针一线,但每次走访,群众总会热情地捧出自家瓜果。语言隔阂的打破,让警务室的门槛变“低”了。平均每年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20余起,很多时候,群众遇到问题,第一个想到的总是黄永伟。
为民服务:田间地头的坚守
谁家老人需定期买药、谁家孩子在外求学、谁家种植遇难题,黄永伟都一一记在心上,成了连队名副其实的“活地图”。
辖区内有位老人,丈夫和儿子均已离世,生活无人照料。黄永伟常带领同事登门拜访,送去生活必需品。务工人员被拖欠工资40余万元,他积极联系司法所等部门,帮助其追回。得知大学生小伊因家庭变故面临辍学,他悄悄垫付了学费,并帮助其家庭寻找增收途径。如今,顺利毕业的小伊已成为一名会计,改写了自己和家庭的命运。
针对职工群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导致上门走访常扑空的难题,他创新推出“田间警务”模式,把办公桌“搬”到枣园、田埂。白天,他卷起裤腿帮群众干农活、拉家常;夜晚,他挨家挨户了解诉求、排查纠纷。沙漠的烈日把他晒成了“黑脸警官”,却让他成了群众心中最亲切的人。
“要换位思考,走访不能光聊天,老百姓干活时我们要搭把手,边帮忙边聊他们的困难、诉求和矛盾,同时做好宣传工作。”黄永伟说。
在与群众交流方面,他总结出自己的经验:“聊群众爱说的、爱聊的,比如聊羊、聊红枣,把宣传内容见缝插针融入。聊红枣就能聊到浇水,进而宣传防溺水;聊群众在抖音卖红枣,就能提醒防范电信网络诈骗。”
真情永驻:扎根边疆的诺言
如今,黄永伟已在皮山农场二连成家立业,把这里当成了真正的家。
谈及荣获“兵团最美人民警察”,他说:“这个称号不属于我个人,要感谢各位同事的共同努力。‘最美’不仅仅是外在美,更美在为老百姓办实事、解决困难,老百姓的笑脸才是最美的风景。”“黄警官到我们这里来,有时间总是来果园、树林里看看,我们很感谢他。”皮山农场居民伊孜卜拉·阿卜力米提说。路旁,沙丘连绵,无垠大漠间,胡杨傲然挺立。作为兵团“最美人民警察”,黄永伟正如大漠胡杨,以忠诚与坚守彰显兵团公安本色,也激励着更多青年民警辅警扎根边疆、服务群众,为建设大美新疆贡献青春力量。(师市融媒体中心实习记者 史吉如)
作者: 编辑: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