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皮山农场六连,有这样一位专职人民调解员:她四年如一日,手持“法理”与“情理”两把钥匙,成功解开123起矛盾纠纷,让268名职工群众握手言和,更让一起纠缠12年的债务纠纷彻底化解。她就是阿孜古丽·阿木提。
啃下“硬骨头”,为12年纠纷画句号
“这钱,我早就不抱希望了,多亏了阿孜古丽·阿木提。”皮山农场六连职工斯某说。2010年,斯某出于信任,借给艾某1万元,约定年底还清。然而还款一拖再拖,2015年艾某偿还5900元后,剩余的4100元便再无音讯。七年间,斯某从最初的期待变成了绝望。
2022年4月,斯某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找到连队调解室。阿孜古丽·阿木提认真倾听、仔细记录,当即承诺:“大爷您放心,我一定尽力帮您解决。”
她没有急于约见艾某,而是先走访其所在的连队、工作单位和邻居,摸清其家庭情况与经济能力,又反复核对借款凭证,把“事实账”算得明明白白。随后的一个月,阿孜古丽·阿木提成了艾某家的“常客”。面对艾某回避和强硬态度,她不恼不躁,一次次登门,一次次讲解法律条文、分析类似案例,从“诚信”讲到“法理”,从“邻里情”聊到“家庭责任”。最终,艾某主动归还了欠款。
扎根基层,把调解室“搬”到职工群众身边
自2020年从事调解工作以来,阿孜古丽·阿木提始终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每周参加连队集体学习,自学法律知识,还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条款翻译成通俗的语言,讲给职工群众听。
“很多矛盾源于不懂法、沟通少,我多学一点,就能多帮大家一点。”她说。
为了及时发现矛盾苗头,阿孜古丽·阿木提养成了“逛连队”的习惯。田间地头、居民楼道,都是她的“流动调解室”。2023年夏天,连队两户职工因宅基地边界争执不下,几乎动手。阿孜古丽·阿木提赶到现场后,安抚情绪、丈量土地、查阅档案,又请来老党员和长辈共同见证,最终按实际边界划清范围,双方心服口服,握手言和。
初心如磐,做民族团结的“连心桥”
在阿孜古丽·阿木提看来,调解不仅是化解纠纷,更是促进团结的契机。在调解过程中,她常常结合案例宣传民族团结政策,让“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理念深入人心。有一次,职工王某和职工麦某因农具借用问题产生误会,阿孜古丽·阿木提在调解时,特意邀请二人一同吃饭。饭桌上,大家聊起家常,分享趣事,误会渐渐消解。此后,两人不仅化解了矛盾,还成了互帮互助的好朋友。
“调解工作没有捷径,靠的是磨破嘴、跑断腿,以真心换真心。”阿孜古丽·阿木提说。如今,连队职工群众有人遇到难处,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她;出现矛盾苗头,大家也愿意找她评理。
2022年阿孜古丽·阿木提获评“师市优秀人民调解员”,2023年又荣获“兵团优秀人民调解员”称号。然而在她心中,最高的荣誉始终是职工群众的信任。她说:“每次看到大家从吵架变成笑脸,我就觉得所有辛苦都值了。”
夕阳下,阿孜古丽·阿木提的身影仍在连队里穿梭,她手里的调解记录本写得满满当当,每一页都记录着她对这份工作的热爱与坚守。在基层调解的平凡岗位上,她用行动诠释着“人民调解员”的责任与担当,也书写着新时代基层工作者的温暖篇章。
作者: 编辑:张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