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坚之路25《筑梦昆仑》连载中

来源:第十四师昆玉市     点击量:4   发布:2025-10-27
分享到

攻坚之路25

除了业余文化生活之外,225团党委坚持每周一升国旗,增强爱国主义教育。每逢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举办形式多样的节庆活动。新建团广播站,每天定时向群众宣传国家惠民政策及时事新闻,使党的声音和惠民政策走进千家万户。

兵团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宝库,是兵团得以发展壮大、在新疆深深扎根的重要根基。传承和发扬兵团精神对于壮大兵团综合实力、实现文化脱贫意义重大。地方乡村没有经过老兵精神和兵团精神的洗礼,一时难以适应新的角色,225团针对这一情况,利用冬季农闲季节,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大力弘扬老兵精神。

沙海老兵精神源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缘、昆仑山北麓的47团,这里自然环境恶劣,每年风沙、浮尘天气长达200多天,是一个典型的边远艰苦少数民族聚居团场。47团前身是闻名中外的八路军120师359旅719团,这是一支组建于井冈山时期的英雄部队,曾参加过五次反“围剿”、二万五千里长征和南泥湾大生产运动。解放战争时期,改编为第1野战军第1兵团第2军第5师第15团。1949年10月,这支一路西行、高奏凯歌挺进新疆的队伍,于11月28日抵达阿克苏,征程未洗的1800多名官兵,又接到命令,从阿克苏出发,日夜兼程15天,创造了徒步横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这一“死亡之海”的奇迹,于12月22日胜利解放了和田。1954年,这支部队接到中央军委的命令,集体脱下军装,就地转业,成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首批拓荒者,发展生产,戍守边疆。因为一道命令“15团驻和田万不能调”,这些沙海老兵们怀着对党和国家的无限忠诚,在大漠边关,沙海深处坚守了70年。如今硝烟战场已经变成了太平盛世,荒芜沙漠也成了广袤绿洲,可沙海老兵们却渐渐远去,埋骨在“三八线”里。老兵军装脱了,军魂未丢,人走了,军魂未走,他们将毕生的坚持化作沙海老兵精神,长久地影响着后人。


作者: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