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7日,笔者电话联系第十四师四十七团医院党支部副书记张琦时,她刚结束一天的工作。当天下午,她先后组织党员大会、为截瘫患者更换导尿管、紧急出诊救治晕倒居民、办理志愿者党关系转接,傍晚又收治了两名住院患者。这是张琦在四十七团医院的普通一天,这样的日子,她已坚持了十二年。
2013年,刚从医学院校毕业的张琦,作为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从河南兰考来到兵团第十四师。在焦裕禄小学度过童年的她,始终铭记着“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的教诲。
初到四十七团医院时,简陋的医疗条件让她吃惊:医院设在大学生公寓里,只有两层楼,抢救设备长期闲置,连留置针都没有,医护人员不会使用导尿管、胃管等基本医疗器械。
然而,团场老兵们的真情让她坚定了留下的决心。每到周末,团委组织志愿者去养老院为老兵们打扫卫生、治疗伤病。这些年轻时参与屯垦戍边的老兵们,身上都留下了岁月的痕迹。“但每次去,他们都不让我们干活,只是拉着我们聊天,讲述当年的故事。”
最让张琦难忘的,是一位老兵家的杏子。第一次去,她尝到了老兵妻子自己种的杏子,情不自禁地赞叹了一句。细心的奶奶察觉后,悄悄记在心里。隔周再去时,老人为她准备了一大袋金黄的杏子。“那一刻,我的眼眶湿了。在这片远离家乡的土地上,我感受到了家人般的温暖。”
2015年志愿服务期满时,张琦以综合成绩第一考上了疆内事业单位。面对抉择,老兵们的话打动了她:“这里需要你们年轻人!”最终,她选择留下。
留下,就要直面基层医疗的挑战。一次,医院收治了一名服农药的患者,年轻护理人员手足无措。张琦闻讯赶来,沉稳安抚:“不要慌,一步一步来。”在设备匮乏的情况下,她迅速采取用牛奶、肥皂水进行口服催吐,减少毒物的吸收后,火速转往上级医院洗胃。因抢救及时,患者转危为安。
这次经历让她意识到培训的重要性。她开始系统组织急救培训,手把手教年轻护士。从头皮针穿刺到导尿管置入,从常规护理到危重抢救,她倾囊相授。
2022年,一位高位截瘫患者导尿管堵塞,上门医护处置半小时未果。张琦赶到后发现导管外布满结石,患者已出现尿道出血,她迅速妥善处置。回到医院后,她利用业务时间学习高位截瘫患者的日常护理及多种情况下的导尿管处置,并定期为全院医护人员进行常规操作培训、疾病知识护理宣教。
在张琦的带领下,四十七团医院的护理水平显著提升,一批批医护人员迅速成长,成为团场医疗队伍的中坚力量。
她记得2015年有个不满周岁的患儿,因发热腹泻脱水,手脚静脉穿刺都失败了。“当时护士都不会扎头皮针。”她一边安抚哭泣的母亲,一边为患儿进行头部静脉穿刺。成功后,她立即传授技巧。不久,护士比麦热姆就成功为8个月大患儿完成头部静脉穿刺,兴奋地感谢张琦的指导。
如今,张琦身兼党支部副书记、护理部主任、工会主席、院感办主任等多职,但她始终坚守临床一线。“我会始终坚持工作在医疗一线,努力成为一名‘赋能者’和‘播种人’。用我多年的临床经验,为年轻医护搭建一个更能施展才华的平台。鼓励护士们在全科基础上,找到自己最擅长的领域,成为‘一专多能’的骨干。”张琦说道。
从豫东平原到天山南麓,张琦十二载坚守,用仁心仁术守护职工群众健康,以言传身教培育医疗人才,将青春热血倾注边疆沃土,让医者仁心在昆仑山脚下熠熠生辉。
作者: 编辑:张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