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山下古丽花 | “小古丽”,大作为——记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项目“昆仑山下古丽花”人民调解品牌

来源:新疆日报     点击量:24   发布:2025-11-17
分享到

兵团第十四师昆玉市坐落在昆仑山北麓、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这里地处风头水尾、沙漠前沿,自然环境恶劣,法律人才匮乏。在这样的偏远艰苦地区,却诞生了最美丽的“昆仑山下古丽花”人民调解品牌。这一品牌被命名为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项目。

“花儿”如何绽放?记者一探究竟。

图片1

2024年6月21日,第十四师昆玉市47团专职人民调解员面向职工群众开展道路交通安全知识宣传。第十四师昆玉市司法局供图

破土而生

我愁了整整8年啊,是人民调解员帮我搬走了心里的大石头。”第十四师昆玉市皮山农场红枣种植户艾某哽咽着说。

艾某于2016年年底将价值6万余元的红枣卖给朋友塔某,塔某支付部分款项,承诺资金充足时再支付尾款。6年过去了,艾某多次讨要后仍有7500元没有追回。在专职人民调解员穆凯热姆·玉荪的帮助下,2024年10月,欠款到账,8年纠纷终于解决。

“没有书面合同,就从交易习惯里找证据。”面对这起几乎“无证可依”的纠纷,穆凯热姆调取两人历年的采购记录,走访同村12户种植户核实交易惯例,用23条间接证据一点点拼凑出事实链条,还给塔某打了20余通电话,讲解道德诚信和民法典相关条款,促成对方履约。

这样因缺乏契约精神、证据不足而陷入僵局的纠纷,过去比较常见。“团场布局分散,职工群众法律意识薄弱,各类矛盾纠纷较为突出,而法律人才不足又制约法律服务及时有效开展。”第十四师昆玉市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宋宏斌说。

2020年11月,第十四师昆玉市立足区域实际,创新运用新时代“枫桥经验”,精心培育一朵独特的人民调解之花——“昆仑山下古丽花”。

破土的力量,迅速凝聚。在皮山农场,一支由23人组成的专职人民调解员队伍迅速集结,其中20位是女性,八成不到35岁。她们大多具备双语能力,熟悉当地风俗,以法律知识为各族群众排忧解难,维护和谐与安宁。

图片2

2022年2月,第十四师昆玉市皮山农场专职人民调解员成功化解一起纠纷。图/第十四师昆玉市司法局提供

到今天,师、团、连三级已建成72个“昆仑山下古丽花”品牌调解室,活跃其中的97名专职人民调解员中女性占比80%,她们以美丽、自信、坚韧、包容的精神状态,发挥着“善言善解善分忧”的优势,依法、公平、公正化解矛盾纠纷。

这支队伍植根群众、服务人民,成为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的关键力量,第十四师昆玉市辖区实现了“小事不出连、大事不出团、矛盾不上交”。

向阳花开

“昆仑山下古丽花”品牌标识独具匠心:巍峨昆仑山象征为民服务的坚定意志,紧紧拥抱的石榴籽寓意民族团结,整体造型如一把金钥匙,旨在解开群众心结。

“越吵越气,问题解决不了,打官司又太麻烦,愁死我了。”今年2月初,第十四师昆玉市224团玉龙社区居民王某不小心向邻居张某转款1.5万元,多次讨要未果,又愤怒又憋屈,两家人从此见面互不搭理。

玉龙社区专职人民调解员潘巧玲在了解情况后,第一时间展开调解。“根据民法典有关规定,您收到的这笔钱属于不当得利,王先生有权请求返还。”“以前是多好的邻居,现在关系僵着,您心里也不舒服吧。”经过潘巧玲半个多月耐心细致调解,张某最终将款项退还王某,两家和好如初后,还送来锦旗向潘巧玲致谢。

扎根在昆仑山下的“古丽花”是一张行走的法治名片,她们能排查、能调解、能普法、能服务。

随着“昆仑山下古丽花”法治文化志愿服务队建立,调解员们连续5年自编自导自演融合情景剧、相声、小品、快板、歌舞等形式的法治节目,在基层单位巡回演出,用身边人说身边事,让法治观念深入人心。

第十四师昆玉市一牧场位于策勒县境内,地处昆仑山北麓,部分职工长期生活在牧区,由于手机信号不稳定,大家获取法律知识的渠道相对单一,遇到涉及生产经营、邻里关系、山林土地等方面的纠纷时往往一筹莫展。

为此,一牧场创建了“昆仑山下古丽花·马背上的普法队”,充分发挥调解员的专业能力,深入牧区开展普法宣传,重点普及民法典、劳动法、草原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日常所需的法律知识。

一牧场2连职工奥某负责看管的牧区草场数量较多,2023年,他收取看管费时遇到了困难。2连组织人民调解员开展调解,在两天时间内做通了28户牧民工作,帮助奥某顺利维权。

在皮山农场6连人民调解员阿孜古丽·阿木提看来,调解不仅化解纠纷,更是促进团结的契机。一次,职工王某和麦某因农具借用问题产生误会,阿孜古丽在调解时,特意邀请二人一同吃饭。饭桌上,大家聊起家常、分享趣事,误会渐渐消除。此后,两人不仅化解了矛盾,还成了互帮互助的好朋友。

硕果累累

“‘小古丽’,大作为!”第十四师昆玉市职工群众这样评价,大家见证了这支队伍的成长。

图片3

第十四师昆玉市225团专职人民调解员为群众调解完纠纷后,双方握手言和。图/第十四师昆玉市司法局提供

近年来,随着队伍建设的推进,人民调解员社会认同、职业认同、价值认同、情感认同持续增强,队伍稳定率达95%。

第十四师昆玉市225团玉泉镇专职人民调解员阿札提古丽·吐送尼亚孜今年27岁,从事人民调解工作已有5年。

刚开始没有系统学过法律,要当好调解员,‘打铁还需自身硬’。”阿札提古丽积极参加司法局和司法所组织的学习培训,研读民法典、人民调解法等法律法规,逐渐积累了扎实的法律知识。

“还要学技巧、学经验,不断积累总结,再运用于实践。”这些年来,阿札提古丽调解各类矛盾纠纷325件,涉及965人、金额395万元。在第十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与会代表前来调研时,她作为讲解员娓娓道来,落落大方,展现了青春风采。

宋宏斌介绍,第十四师昆玉市高度重视调解员培养工作,组织大家与职工群众一起参与各类法治教育、红色教育,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广大调解员成为民族团结的先行者、宣传民族团结的主力军。

穆凯热姆参加了系列培训教育,还来到湖南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彭德怀同志故居等地接受红色教育,此后她积极活跃在基层一线,致力于党的民族政策、文化知识宣传,是群众喜爱的“红色宣讲员”。

目前,第十四师昆玉市已有19名专职人民调解员被推荐进入连队(社区)“两委”或后备“两委”,4人当选人大代表,这支队伍已经成为培养基层人才的“蓄水池”。

“昆仑山下古丽花”人民调解品牌更是硕果累累,自创建以来累计调解纠纷10432件,涉及22573人、金额21972.59万元,调解成功率达99.87%。

2023年,第十四师昆玉市皮山农场昆泉镇获评全国“枫桥式工作法”单位,“昆仑山下古丽花”品牌调解工作法入选“枫桥经验”陈列馆。2024年,品牌创建经验入选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办公室《市县法治建设案例选编》和中央政法委办公厅《平安中国年鉴》2024卷。

作者: 编辑:张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