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四年召开科创大会到底有什么效果

来源:新疆发布     点击量:0   发布:2025-11-18
分享到

平台是骨架,人才是血脉,当创新的血液在平台的脉络中奔涌,一片创新的热土便就此诞生。 

从2022年至今,新疆连续四年召开科技创新大会。梳理这四年的会议轨迹,一条清晰的路径浮现出来—— 

2023年7月,阿克苏阿拉尔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怀柔实验室新疆基地揭牌;2024年,创新平台建设步伐加快,10月的第七次全国科技援疆暨“四方合作”推进会议上,国家风力发电技术创新中心揭牌;12月的新疆科技创新大会上,中国—塔吉克斯坦生物资源保育与可持续利用“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和天山实验室相继亮相。 

到了2025年11月17日,自治区科技创新大会迎来高光时刻:干旱区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全国重点实验室、丝路水实验室、昆仑智能装备实验室、新疆能源化工实验室、新疆天山科技创新院五大高能级创新平台同时揭牌。 

从两个、两个到五个,平台揭牌数量逐年递增的背后,是新疆对创新规律的深刻把握——创新需要载体,发展需要平台,抓平台就是抓住了创新的“牛鼻子”。 

平台何为:创新不再“孤军奋战” 

科技创新从来不是单打独斗,而是需要舞台的集体演出。 

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全国,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搭建的开放共享科研平台,已集聚数千名科研人员,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656项,孵化企业2213家。这些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破土而出,成为深圳创新生态的重要支柱。 

合肥科学岛的故事同样精彩。以国家实验室为核心,这里整合科研力量攻关关键核心技术,其自主设计建造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成功实现1亿摄氏度1066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刷新世界纪录。 

这些案例揭示了一个朴素道理:创新平台能打破资源壁垒、整合创新要素,让科技创新从“散兵游勇”升级为“集团军作战”。 

对新疆而言,平台的“孵化器”效应同样明显。国家风力发电技术创新中心成功研制出国内首台“风机大部件免主吊更换”智能装备,攻克了长期困扰行业的高成本、低效率运维难题。该技术使大部件更换成本降低约50%,海上作业周期从14—28天缩短至5—7天,效率提升达80%。 

平台引才:“梧桐树”与“金凤凰”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这句古语道破了人才与事业的关系。而平台,正是连接人才与事业的桥梁。 

面对地理位置的客观限制,新疆没有简单依靠“政策优惠堆砌”,而是精心培育高质量平台的“梧桐树”,吸引八方“金凤凰”。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2023年以来引进高层次人才100余人,超过过去七年总和。这些来自国内外顶尖高校的科研人员,放弃沿海优渥待遇,选择的正是新疆这片能够服务国家战略的科研热土。 

最新揭牌的五大平台,更是把“聚才”写入了基因。新疆能源化工实验室由刘中民院士领衔,昆仑智能装备实验室汇聚四位院士攻关,丝路水实验室由邓铭江院士出任主任。顶尖人才的“领头雁”效应,加上平台提供的广阔天空,形成了“吸引一个、带动一批、集聚一片”的人才虹吸现象。 

数字是最好的证明:2024年,新疆R&D人员数量增至7.1万人,同比增长15.1%。这些数字背后,是越来越多科研人才选择扎根边疆,把论文写在天山南北的生动实践。 

平台兴业:打通“最后一公里” 

有了平台,聚了人才,最终要回答一个问题:创新为了什么? 

答案很明确: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科技创新平台的价值,不仅在于揭牌时的闪光灯,更在于它能否在产业升级中展现实效。 

让我们看看新疆平台建设的成绩单:怀柔实验室新疆基地建成后,快速绘制出新疆首个碳源碳汇全景数据库,为准噶尔等盆地完成“碳体检”,将传统需要数月的环评周期压缩至15天,为高耗能产业绿色转型按下“快进键”。 

天山实验室准东研究院直面我国最大露天煤矿群,目标在3年内研发打造适配5000万至8000万吨煤炭开发规模的成套技术与装备,构建煤炭与可再生能源融合的新模式,让传统能源基地焕发新生。 

这些平台的实践诉说一个道理:只有将创新链精准嵌入产业链,科技才能真正转化为生产力。 

新揭牌的五大平台,个个瞄准新疆发展的重点领域与产业痛点。新疆能源化工实验室聚焦“多能融合、低碳发展”,昆仑智能装备实验室既服务传统产业转型,又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这种“需求导向”的平台建设思路,让新疆的科技创新告别“纸上谈兵”。 

平台成网:从“物理相加”到“化学相融” 

创新平台的建设,正经历从“点的突破”到“系统推进”的深刻变革。 

此次五大平台的密集落地,不仅覆盖生态、能源、水资源、智能装备等核心领域,更形成了相互支撑、协同发力的创新网络。天山科技创新院以“1地+1(N)校+1平台+1园区”模式,搭建“教育—科技—人才”闭环;其他专业实验室则聚焦具体领域,形成 “基础研究—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应用”的全链条创新体系。 

这种生态化布局的背后,是完善的制度保障和强有力的资金支持。新疆先后出台《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自治区本级财政每年新增20亿元科技经费,“十四五”以来落实科技计划项目资金超50亿元,加上“创新积分贷”等科技金融产品的支持,创新之火越烧越旺。 

如今,新疆的创新平台不仅服务于本地发展,更面向中亚及全球旱区,在生态治理、水资源利用等领域搭建起科技交流的桥梁。这意味着,新疆正从“创新跟随者”逐步向“区域创新引领者”转变。 

平台建设,如同在创新土壤中埋下种子。我们不仅要关注种下了多少种子,更要关心它们能否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新疆连续数年加码创新平台建设,展现的是对高质量发展的坚定追求,是对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主动作为。当这些平台持续发挥“孵化器”、“聚才池”与“赋能站”的综合效能,当天山南北成为科技创新的热土,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疆篇章必将焕发新的生机。 

平台渐密,创新路宽——这不仅是今天的新疆故事,更是通向未来的新疆答案。(文/谢慧变)

来源:新疆发布

作者: 编辑: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