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是我从事记者这一行的第十四个年头,我采访了很多人,收获了许许多多的感动,其中最令我难忘的是采访“喜喜连长”张永进的经历。
“巡逻归来,非常感动。一个平凡的人,为了他生活着的热土,几十年如一日地默默奉献着,这样的夜路,独自走了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只有满天繁星相伴。他在坚持中书写了伟大。”这是我2015年5月7日晚上,和张永进一起在牧场巡逻的时候在微信朋友圈发的一条状态。
张永进曾在一牧场一连、二连、三连当过兽医、卫生员、会计、连长、指导员,后为一牧场政法办主任。多年来,张永进与当地维吾尔族职工群众结下了深厚情谊,并在他们当中拥有很高的威信,成为草原上民族团结的“领头羊”,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自治区民族团结先进个人,他也被当地职工群众亲切地称为“喜喜连长”。
当时我并不是第一次采访张永进了,张永进2015年1月退休后,还继续发挥余热留在一牧场,被返聘为一牧场政法委书记助理,我主要是为此又前往牧场采访他的。我和他女儿同岁,我一直称呼他为张叔叔,他非常支持配合我的诸多要求。
为了写张永进退休后在一牧场继续发挥余热的故事,我提出在不打扰他工作的前提下,跟着他上一天班。
早晨刚一进办公室,一牧场工交建商科副科长阿布都米吉提·阿布里米提急冲冲来到政法办找张永进,焦急地说:“我们的渠修不成了!”
我跟随张永进速赶往现场。原来是当年一牧场的水利项目中,要修一条独立渠,全长4.8公里,渠必须穿过奴尔乡五大队的村民依米提托乎地·吾吉兄弟俩刚种的一片树林。按理说,依米提托乎地·吾吉兄弟在一牧场的辖区种树是不合理的,但是树已种下,也不能强行挖去。
在赶往现场的途中,张永进一直和政法办同事讨论解决方案。
张永进没急着兴师问罪,而是开始和依米提托乎地·吾吉兄弟聊起天来,问他们家里的情况,收入情况,说了好长时间才很自然地过度到树林的事。
张永进说:“这条渠修好了,你们一样可以用上水,我们修渠的时候,就考虑到了你们五大队四千亩地的用水。况且你这些树还是小树苗,移走还能成活。”
最终,一牧场相关部门承诺能给依米提托乎地·吾吉兄弟俩一些赔偿并协助他们移走了树苗,兄弟俩心服口服。就这样,“独立渠”项目就能正常施工了。
张永进告诉我说,就是没有矛盾纠纷的时候,他也走家入户、到田间地头和职工群众、附近乡的村民聊聊天,发现问题的苗头,矛盾处于萌芽状态时就及时消灭。他还要定期到附近村的政法部门,交流沟通。
忙忙碌碌一天,终于下班了,可是对张永进来说,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要做。吃过晚饭,我又坐上了张永进的巡逻摩托,在场部、六连、七连巡逻,还要到卡点上问问一天的情况。
巡逻的时候,和张永进打招呼的人实在太多了。
“喜喜,你的胃病看好没?”一个附近村的维吾尔族村民过来和张永进握手打招呼。
“张主任,孩子考到内初班,可是他水土不服老生病,我是让他回来还是坚持?”一牧场的一个汉族职工来找张永进聊天。
……
维吾尔族职工群众也好,地方村民也好,机关干部也好,都把张永进当成了好朋友、知心人。
张永进常说政法工作,就是要到职工群众中去,不但要向他们宣传法律法规和好的政策,还要多和他们谈心,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甚至能从谈话中掌握一些信息情报。为此,张永进每一天晚上都骑摩托车在牧场巡逻,几十年如一日。巡逻中,和碰到的职工群众和附近乡的村民聊天谈心,也帮助职工解决一些困难。张永进在巡逻的过程中,帮助职工群众,乃至周边村民解决了不计其数的问题,都不是太大的事,有时仅仅是邻里矛盾。可是,职工群众对党的干部更加信任了,地方村民也对兵团更加认可了。
因为一牧场地处昆仑山脚下,五月的夜晚,风还有种凛冽的寒意。那天采访结束,坐在张永进骑的巡逻摩托车后面,看着满天稀疏的星星,我当时有一个感觉,就是张永进的工作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工作,这并不是常人可以适应的。我忍不住问:“张叔叔,您这时候真应该享受一下天伦之乐,好好享受享受生活,为什么还要选择留在这。”他沉默一会,说:“这里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这里。”
我看着张永进背影,头发已发白变得稀疏,身体瘦弱,但那一刻,我觉得他无比高大。他生在牧场、长在牧场,不仅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牧场,就连最后一点光热也要留在牧场!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什么叫对家乡的热爱,也第一次感受到平凡人的伟大!
作者:马春燕 编辑: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