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希望的田野上
——十四师二二四团推动乡村振兴的实践与做法
兵团日报记者 陈洋 摄
行走在十四师二二四团,连队美丽,职工群众生活甜蜜。二二四团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坚持连队优先发展,大力推进农牧业现代化,连队面貌焕然一新。
“巴掌地”变“增收园”
7月17日,记者走进十四师二二四团六连职工李永的农家小院,只见一棵棵果树硕果累累,在阳光的照耀下,桃子鲜翠欲滴,西梅饱满诱人。
自从发展了庭院经济,李永尝到不少甜头,去年仅靠院子里种的9棵桃树和4棵西梅树,收入就达到1万多元。
“因为是新品种的桃子,品相好,口感佳,我们的桃子全部卖到北京去了。虽然院子小,但是要真正把它利用起来,盈利两三万元是没问题的。”李永笑着说。
职工群众尝到了甜头、见到了效益,发展庭院经济的积极性更高了。
李永的“致富小院”是二二四团发展庭院经济的一个缩影。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职工群众增收致富,近年,二二四团积极谋划庭院经济致富模式,不断拓宽增收渠道,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具有“短、平、快”优势的庭院经济,使职工群众房前屋后的“方寸之地”变成了“创收之所”。
小院藏春,寸土藏金
目前,三连已有5户职工率先发展起特色种养殖及农家乐产业,有发展意向的职工达30余家,帮扶计划已经出台。下一步,三连党支部还要继续带领职工走出一条合民情、顺民意的致富发展之路,形成“户户增收,人人致富”的庭院种植格局。
“小连队”变“文化园”
7月15日,走进二二四团二连,记者看到连史馆、休闲栈道、乡村大舞台、文体广场……浓郁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走进连史馆,记者看到,老军垦用过的煤油灯、水壶,老红军穿过的棉袄、草鞋,还有上世纪70年代的报刊、电话……每一个老物件背后都有着动人的故事。在这里,前来参观的职工群众不仅可以看到珍贵的老物件,还可以了解兵团历史,传承兵团精神。
二连连史馆总占地面积2000余平方米,设有15个展柜,展出文物130余件。连史馆记录了军垦二连成立至今的发展历史。
连队“两委”以乡村大舞台为载体,推出了系列主题活动,在庆祝建党100周年主题活动中,连队“两委”推出了一组图文并茂的文化墙体彩绘作品。
在二连职工群众心中,现在的连队不仅是美丽家园,还是文化宝地。
在二连党群活动中心,小小的办公室散发着墨香,墙上贴满了各种书法作品,十几个孩子坐在大桌子前,专心地写着毛笔字。
“王老师,您看我写得好不好?”
“这次进步很大,我们今天学习新的内容。”兵团日报驻二二四团二连“访惠聚”工作队队员王素凡认真地教孩子们写毛笔字。
“练习书法可以使孩子们集中注意力,更加细心、沉着,我们会坚持下去的。”王素凡告诉记者。
一年前,在二二四团二连“两委”和驻连“访惠聚”工作队的支持下,儿童书画班在二连党群活动中心开班。开班后,二连和附近几个连队的孩子们每到周末和节假日都会聚拢到这里,跟着培训班的老师学习书法、画画、声乐等。
近年来,二二四团结合新农村建设,不断加大文化活动场所建设,丰富了职工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脏乱差”变“洁净美”
7月16日,走进二二四团三连,一栋栋农家庭院整整齐齐,宽阔平坦的柏油路通连达户,道路两旁的树木郁郁葱葱,一盏盏路灯排列有序,一幅幅美丽墙绘为连队增添了靓丽色彩,一股文明和谐的气息扑面而来,职工群众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通过人居环境整治,连队真是大变样了,一点不比城里差。不信,你到我家看一看!”三连职工张银安高兴地说。
记者跟随张银安走进他家的小院,只见院落打扫得干干净净,各种物品摆放得井然有序;走进屋内,绿萝、君子兰、三角梅等绿植点缀其间,绿意浸润心底;空调、冰箱、液晶电视机等家电一应俱全。房屋布局合理,南北通透,张银安勤快利落,整座院落明亮、干净。
“以前连队职工群众的房前屋后都是杂物,现在房子里外都统一粉刷一新,房顶门窗都加固换新,还有专门的垃圾车清理垃圾,环境干净了,我们也开始认真打理庭院,现在连队越来越美了。”张银安告诉记者。
改善连队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连队是兵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今年,二二四团结合连队实际,利用北京援建资金3000万元,实施职工围墙屋顶及外立面改造、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连队绿化提升等5个人居环境整治项目,推进围墙改造共29580米,房屋改造共322户,道路扩建14760米。三连和八连两个试点连队先行推进,党员干部积极带头,职工美化庭院的积极性不断高涨。
作者: 莫丽德尔·塔帕衣 编辑:郑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