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走进二二四团草根艺术家宋玉

来源:多彩昆玉     点击量:758   发布:2022-01-05
分享到

在二二四团七连,有个远近闻名的手艺能人宋玉,他不仅写得一手好毛笔字,画得一手好水墨画,还精通各种雕刻技艺,玉雕、根雕、木雕、石刻都不在话下。在前不久,宋玉艺术创新工作室还被兵团总工会评为2021年兵团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

宋玉的工作室有两个,一个位于二二四团七连的家中,一个位于十四师职业技术学校内。走进宋玉位于二二四团七连的工作室,一个雕刻精美的传统古建筑门楼映入眼帘,横匾上“草根堂”三个字格外醒目。

连队里有个艺术“博物馆”

走进宋玉位于二二四团七连的工作室,一个雕刻精美的传统古建筑门楼映入眼帘,横匾上“草根堂”三个字格外醒目。

微信图片_20220105110100

宋玉作品展示。师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高小霞 摄

说是工作室,这里更像是一个私人“博物馆”。从大门穿堂而入,是一间展厅,里面摆放了大大小小约500件作品,大部分是宋玉自己创作的玉石、木雕和书画作品,还有一些是他收集的老物件,比如斗笠、水果篮子、浴盆、粮食囤……每个物件宋玉都为他们制作了卡片说明,用于介绍老物件的用途、特色或是制作步骤。“现在生活条件富裕了,这些老物件都很破旧,很多人觉得没用便丢弃了,其实是很有艺术价值的,你看这个粮食囤,上面雕刻的花纹多精美,现在好多年轻人都没见过,扔了太可惜了,我收回来放在工作室,让更多人通过这些老物件,了解民俗文化的魅力。”宋玉说道。

免费收徒 传授雕刻技艺

在工作室门外,三个徒弟在宋玉的指导下,正在焊接一个长6.4米、高4.8米的“牛”形状的骨架。“我们正在做一个拓荒牛的雕塑,现在在搭骨架,后面还要做一个直径4米的大枣雕塑,组合在一起,完成以后摆放在门口,争取把工作室打造成网红打卡地,吸引更多人来咱们这旅游。”宋玉说。

二二四团二连职工李延春是宋玉的徒弟中最出色的一位。2009年经朋友介绍,李延春开始跟着宋玉学习制作雕塑,两年后出师,现在经常跟着“师傅”宋玉一起做项目,偶尔也会独自接一些小活。“我以前是学厨师的,也会用蔬菜雕刻一些牡丹花、凤凰之类的造型,对雕刻这门手艺非常感兴趣,当时也没地方学,后来宋师傅来了,免费收徒,我就学了这门手艺,现在不仅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还有了一个稳定的副业,每年能多挣五六万元。”李延春说。

微信图片_20220105110108

宋玉正在进行玉石雕刻。师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高小霞 摄

只要有人想来拜师学艺,宋玉都会毫不保留的传授,先后教授各连队有雕刻兴趣的职工达16人,为职工增收开辟新通道。

技多不压身 用情服务职工群众

“老刘,你儿子结婚的喜联写好了,啥时候有空过来拿呀?”“中中中,我现在就过来。”二二四团七连职刘新夫的儿子过几天就要结婚,便请宋玉为他写上三副喜联。“这百年好合四个字写得是真漂亮,太谢谢了,到时候一定要来喝喜酒啊。”刘新夫拿到喜联高兴得合不拢嘴,高兴地说:“他是我们连队有名的文化人,我们哪家有儿子结婚,哪家有闺女出嫁,都找他写喜联,剪喜字。”

宋玉还是十四师书法家协会的副主席,每年春节,他都会随书法家协会的成员一起,到十四师各团场开展送春联下基层活动,免费为职工群众写春联。

除了写字、绘画、雕刻,宋玉还会扭秧歌、扎花灯、做旱船。二二四团七连的秧歌队,最初就是宋玉组建起来的。“组建秧歌队是为了丰富大家的业余生活,让过年热闹一些,最开始好多人不好意思跳,我就一遍一遍给他们做示范,怎么走十字步,怎么扭得好看,他们慢慢也就跟着我一起放开了跳。”秧歌队成立的第二年,宋玉带着秧歌队到和田市参加春节社火比赛,还拿到了第二名的好成绩,当时社火表演需要的踩高跷和划旱船的工具,也是宋玉带领职工一起做的,如今秧歌队已经由原来的二十余人发展到现在的三四十人。

从2009年来到十四师后,宋玉每年都为二二四团的元宵节做花灯。“最开始是用柳树枝做,一摇晃就坏了,纸花掉下来就要立马粘回去,后来改成竹子,现在是用圆钢做,花灯做的越来越精致牢固,数量和体积也越来越大了。”宋玉说。如今,每年元宵节的花灯越做越大了,看花灯的人越来越多,职工群众的生活也越来越丰富多彩。

用传统文化浸润学生心灵

“纸放正,人要站直,五指执笔,像我这样……”近日,走进宋玉在十四师职业技术学校的工作室,他正在教学生写毛笔字。二年级汽车与维修班的学生亚库普江·托合一边听宋玉的讲解,一边学着握笔姿势,一笔一划地认真写起自己的名字,这是他第一次写毛笔字。“我感觉挺难的,但是非常有意思,这是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后我要好好学习。”亚库普江·托合说。

这间同为“草根堂”的工作室,是2017年师市创建的,希望他在创作的同时,也能把传统文化带进校园。此后,宋玉一直免费为学校缝纫班和装饰装修的学生教授美术图案创作、民族家具图案雕刻等课程,已培训毕业200多名学生。

借助工作室这一载体,宋玉为爱好书法的学生教授毛笔课,把中国传统文化带入课堂,让中国传统文化、新疆地域文化、中原文化在校园里交流交融,以文化浸润学生心灵。

创作“枣”文化作品 展现兵团特色

在工作室的展架上,摆放着宋玉的众多获奖证书和获奖作品。其中一个小孩抱着一颗硕大的红枣的玉雕作品格外醒目。“这件作品名叫《西域圣果》,突出的是咱二二四团的红枣产业,获得了‘兵团第四届基层文化能人’奖。”宋玉颇为自豪地告诉记者。

宋玉还创作了玉雕《枣趣》,泥塑《沙漠蛋蛋》,农民画《和田玉枣》,水墨画《垦》等许多与“枣”有关的艺术作品。“响应国家号召,2009年4月4日辗转四天三夜,8日来到二二四团八连,开始我人生又一起点,屯垦戍边新生活。”宋玉在《垦》这幅画中记录了最初来到第十四师昆玉市的感受,而后他又相继创作出了《战天斗沙红枣梦》《红枣节上的舞蹈》等一系列绘画作品,展现了二二四团职工群众不畏艰难困苦,在沙漠边种枣边治沙的奋斗经历,和现在红枣喜获丰收的幸福生活。

喜欢艺术但从不以艺术家自诩,宋玉说:“我就是兵团一个普通的职工,艺术家的头衔不敢当,就像我给工作室起的名字一样,就是一个草根艺人,我喜欢写字作画雕刻东西,希望以后能把工作室发展的更好,作为一个民间载体,带领更多文艺者创作出更多展现我们兵团特色的文化作品,为乡村振兴、文化润疆贡献自己的力量。”(师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高小霞)

作者:高小霞 编辑:郑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