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爱玲:为平凡生活赋予无限色彩

来源:​遇见224     点击量:131   发布:2022-03-01
分享到

摇着扇子、拿着烟袋,红红的脸蛋在鲜艳的服饰映衬下显得格外古灵精怪。这样一位可可爱爱的媒婆在二二四团社火展演中让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她就是二二四团一连职工沈爱玲。

微信图片_20220301173159

今年59岁的她在连队经营一家超市,平常喜欢唱歌跳舞,制作一些手工艺品,并拍成视频上传到网上。当记者见到她时,她正在制作“简易版”扬琴。

只见她拿着剪刀,两三下就把纸壳剪成长条,紧接着左一下右一下地在长条上剪着弦位,“要有高有低,剪的时候小心点,不要剪断了”。没一会儿,放琴弦的弦位就剪好了,接着用双面胶把弦位粘到纸板上,最后再用绳子绑到琴身上,扬琴就这样做好了,拍视频的道具之一就完成了。

微信图片_20220301173206

微信图片_20220301173203

紧接着她用一根树枝,三两下便做出了扬琴的琴竹,剩余材料用红绳一绑,一个快板便做好了。架好手机、摆好道具,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歌,她便开始录起了视频:“说得山高,不遮太阳,儿子再大,不能遮......”。

为了把自己最好的作品展示给大家,沈爱玲一遍又一遍地唱着歌,双手跟随节奏敲打着扬琴和快板。“我现在特别喜欢拍视频,就做一些手工艺品,发到抖音上,跟朋友们分享一下。”

“我看到网上有人发视频,里边的琴啊,鼓啊,二胡啊,我很喜欢,就想挑战一下自己,动手试着开始慢慢做。”因为喜欢,沈爱玲家里的手工艺品还真不少。有用纸盒子和木头制作的简易古筝、二胡、手鼓,也有酱油瓶和木棍制作的葫芦丝,也有布料和纸加上铁丝制作的帽子,还有木棍和灯泡底座制作的烟斗等作品,稀松平常的物品在她的手里成为了一件件形态逼真的“宝贝”。

惟妙惟肖的手工艺品,节奏欢快的“演奏”视频,她的作品受到不少网民的喜爱。沈爱玲打开手机,翻看着她发布的作品。记者看到共发布了230余个视频,粉丝量达到了1100余人,点赞也达到了1.9万次,“看到这么多人喜欢我,给我的作品点赞和评论,朋友们都很高兴,我也很高兴。”

如此惹人喜爱的沈爱玲在3年前却是另一番模样。2019年,由于一场大病,体重从原来的66公斤下降到了47公斤,对于花甲之年的沈爱玲来说,身体情况却不容乐观,“那个时候吃饭也吃不下,浑身也没劲,整个脸都蜡黄蜡黄的,一点精气神都没有。”随着后期的治疗,身体才逐渐好转,恰好参加了连队组织的社火,她的生活从此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听到广场上敲锣打鼓的声音,心里就痒痒地不行,我就报名参加了,那时候身体还没完全恢复,跳一会就得休息一会,休息好了就接着跳,慢慢的也就这样跳下来了。”

让她没想到的是,在第一次社火展演上扮演的媒婆,受到了职工群众们的肯定与喜欢,于是她便开启了新生活的“大门”。“社火结束后,朋友们都鼓励我拍视频给大家看,打那以后我就开始尝试拍视频,基本上一天一个,记录一下每天简单而幸福的生活,后边拍的视频也多了,也慢慢的开始学着做手工了,我也想让我的老年生活更精彩一点嘛。”沈爱玲笑着说。

谈起以后的打算,沈爱玲的眼睛藏不住的欢喜,“现在条件好了,超市的收入也可以,吃喝都不愁,房子住着也舒服,孩子们也都工作了,我就安心的跳跳舞,做做手工,拍些视频,朋友们高兴,我也高兴。”

如今,拍视频、做手工艺品已经成为了沈爱玲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平凡的生活在她的手里被赋予了无限色彩。

近年来,二二四团不断满足职工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积极开展送文化下基层活动,深入挖掘和培养了一批以手工艺品、乐器、舞蹈、戏曲等为主的各类文化能人,通过文化能人的不断引领,越来越多的二二四团职工群众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绽放光芒。(文体广电服务中心记者 史喆喆 陈常娇)

作者:史喆喆 陈常娇 编辑:郑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