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第十四师二二五团和北京市援疆和田指挥部邀请新疆农业科学院、第十四师农业农村局、第十四师农业科学研究所、二二五团农业和林业草原中心等专家组成验收组,对二二五团小麦育种基地展示示范的小麦新品种进行测产验收。经现场实打实收亩产达到775.32公斤,刷新和田当地小麦高产纪录。
此次测产,专家组严格参照农业农村部《全国粮食高产创建测产验收办法(试行)》进行实打实测,经过现场机收、称重、折算等诸多环节后,专家组振奋宣布:“经过实打实收,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培育的京优1号小麦新品种平均亩产达775.32公斤(按13%标准含水率计算)”
测产专家组组长、新疆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研究员徐其江说:“通过应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的高产小麦京优1号及滴灌水肥一体化等管理措施实现良种良法配套,取得了亩产775公斤的单产水平是非常不错的,就目前测产的水平来看,在和田地区产量位列第一,说明这个品种很适合于和田地区种植。”
据悉,该育种基地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二二五团,属于沙漠绿洲农业区,育种田是典型沙土盐碱地,有机质含量低、土壤养分缺乏、风蚀沙化严重、保水保肥能力差。徐其江说:“这块地本身的土壤条件不是特别好,也是新开荒地,种粮时间不长,土壤pH值超过8,土壤肥力也比较差,在这样的基础地力情况下,尤其在今年这种干旱的特殊气候条件下,在新疆南部取得有这么好的一个产量是非常不容易的。”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杂交小麦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张胜全博士介绍:“我们今天所测产的品种都是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自主培育的小麦新品种,前期经过了大量的比较鉴定,并在新疆南部进行了广泛测试,表现出高产潜力大、抗逆性突出的特性,2023年开展在二二五团进行规模化的展示(种植)。”
据了解,2023年,北京市援疆和田指挥部启动航天育种专项,由二二五团联合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杂交小麦研究所、玉米研究所、神舟绿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和田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共同实施,合作开展小麦、玉米和果蔬类等抗逆种质资源及品种(系)的创制和筛选鉴定,配套集成种子繁育及高效栽培技术体系,并在和田地区进行高产高效技术示范等。
据介绍,该项目针对和田地区环境特点,筛选引进展示高产抗逆优小麦新材料新品种超过630份,并集成配套精细播种、浅埋滴灌、水肥一体、绿色飞防等关键技术,实现良种良法配套,打造了和田地区高标准规模化小麦育种基地,助力当地农业产业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这次测产严格按照实事求是、科学合理的要求,准确测定产量情况,为今后新品种推广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二二五团经济发展办公室副主任高建刚说。今年,二二五团·于田县兵地融合示范推广近万亩,得益于2023年该项目的玉米高产试验田,试验种植15个品种的玉米,其中,京科968、MC703、MC618品种产量均在1000公斤左右(按14%标准含水率计算)。夏播玉米品种MC703籽粒玉米平均亩产更是达1160公斤,同时刷新了新疆南部春播与夏播玉米高产纪录,为今年大面积玉米种植提供科学依据。
高建刚表示,今后将持续通过优良品种和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的示范推广,进一步挖掘新疆南部粮食增产潜力,助力新疆南部粮食产能整体提升,牢牢稳住粮食安全这块“压舱石”。
作者: 编辑:张丽